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代私募傳奇落幕:黑石聯合創始人彼得森的美國夢

  作者:薛小麗

  來源:投中網(ID:China-Venture)

  美國時間2018年3月20日,全球私募巨頭黑石集團的聯合創始人彼得森在美國曼哈頓的家中自然去世,享年91歲。

  美國時間2018年3月20日,全球私募巨頭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簡稱“黑石”)的聯合創始人彼得森(Peter G. Peterson)在美國曼哈頓的家中自然去世,享年91歲。

  從貧窮的希臘移民之子,到尼克松政府財政部長、雷曼兄弟公司一把手,又在59歲聯合創立了黑石,並推動這家創始資金只有40萬美元的投資機構成為資產管理規模高達4341億美元的私募巨頭,彼得森經歷了頗為傳奇的一生。

  “‘美國夢’並不只屬於美國。它是一種機會,一種通過自我激發、不受人為限制的進取心和才能來塑造生活的機會——一種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機會。”彼得森在2009年的自傳《美國夢者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an American Dreamer)中如此描述自己一路向前的動力。

  從希臘移民之子到“經濟基辛格”

  1926年,彼得森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科爾尼小鎮,是家中三個孩子之一。他的父親17歲來到美國,既不懂英語也沒有錢。為了給孩子們創造生活,他工作、省錢、反反覆複。“我很幸運,我成為父母勞動的受益者。因為他們,我才能在這個有著無限可能的國度獲得教育、追逐夢想。”多年之後,彼得森如此回憶他的家庭。

  在世界大戰期間,彼得森因為近視沒有入伍,隨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可惜,他隨後因為論文抄襲被開除。不久後他轉學到西北大學,並於1947年拿到市場行銷學位。1951年,他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s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獲得碩士學位。

  畢業後,彼得森的職業履歷一直很輝煌:27歲成為全球著名4A廣告公司McCann-Erickson的行銷總監;34歲被任命為當時最大的電影攝影機制造商之一——貝爾和豪厄爾(Bell and Howell)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在Bell and Howell待了一年後,他步入政界,開始為尼克松政府工作,先後出任國際經濟事務助理和美國商務部長等要職,一度被稱作“經濟基辛格”。

  在白宮的30個月裡,他積累了豐富的處理公共事務的經驗,也和華盛頓的精英圈子建立了深厚友誼。不過,因為厭倦白宮的陰謀和內鬥,他隨後主動離開了白宮的權力核心。卸任後,彼得森曾表示:“在尼克松政府任職期間我建立了一些美好長久的國際友誼,它們為我後來的生意鋪墊了基石。雖然華盛頓的日子風起雲湧,但如果沒有在那兒待過30個月,後來的生意是無法成功的。”

  離開政府後,彼得森1973年加入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擔任掌門人。但彼時雷曼兄弟不僅業務發展陷入困境,還一直內鬥不斷。雖然沒有投行經驗,但得益於此前管理企業的經歷以及在政界任職期間培養的戰略眼光,彼得森通過業務重組、激勵政策等改革,將雷曼兄弟從瀕臨破產的邊緣救了回來,並將其變成華爾街最具盈利能力的公司之一。他也因此被華爾街稱為“白衣騎士”。

  可惜,在他長官公司走出困境後,遭到合夥人的多次暗算乃至逼宮,最終不得不黯然出走。這也促使他最終自立門戶,創立了黑石集團。

  在《黑石的起點,我的頂點》一書中,彼得森總結了其創立黑石前的職業生涯。他表示,雖然在事業中經歷多次坎坷,但他卻沒有選擇低頭或改變自己的行事方式,這和他的家庭教育有關。他的父母教導他必須恪守道德標準,但他曾違背過此告誡,並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因論文抄襲被麻省理工學院開除。這件事情反向強化了他的道德立場,此後他決定不再因為短期利益而選擇妥協。

  黑石:從零到一

  “我一直想進入華爾街,做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投資。我意識到,真正的賺錢是投資而不是按小時出售你的身體。”彼得森曾如此表示。

  離開雷曼兄弟後,1985年,彼得森和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共同創立了黑石。公司名稱源於兩人對祖籍的紀念:Schwarzman在德語的意思是“黑色”,Peter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石頭”。

  這時彼得森已經59歲。

  施瓦茨曼是彼得森在雷曼的同事,也是他在雷曼提攜的最年輕的合夥人之一。彼得森年長施瓦茨曼20歲,兩人的關係一直亦師亦友。在彼得森的眼中,思維敏捷、膽略超人的施瓦茨曼是最合適的合夥人。事實也證明,兩人在事業上的完美配合成為後來黑石快速成長的重要原因。

  《財富》雜誌曾如此描述兩人的關係:“黑石的每一項成就都是兩人並肩戰鬥的成果。兩人一人‘主內’、一人‘主外’,配合得幾乎天衣無縫:老謀深算的彼得森在政商界豐富的人脈資源和遊刃有余的外交手腕是黑石的‘潤滑劑’;年輕力壯的施瓦茨曼,其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充沛精力是黑石得以順利運轉的‘發動機’。”彼此欣賞以及能力互補造就了這對華爾街的“黃金搭檔”。

  不過,在黑石創立的前兩年,兩人經歷了頗為艱難的一段時光。彼時彼得森雖然已經叱吒政商界多年,但創立黑石時幾乎一切歸零:只剩下40萬美元的創始資金以及一間小辦公室。黑石當時在華爾街籍籍無名,兩人在募資過程中吃了不少閉門羹。

  黑石得以獲得第一桶金,得益於彼得森和索尼公司總裁盛田昭夫的朋友關係。因為這段關係,黑石獲得了索尼在美國並購業務的代理權,並幫助後者以20億美元收購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由此獲得1500萬美元酬金。這也成為其開展後續業務的基石。

  1987年,黑石募集了第一支金額超過6億美元的PE基金。這支基金背後的投資人超過30個,包括通用電器公司、日興證券等。在其基金募集完成的第二天,美國發生大股災,垃圾債市場隨後全面崩盤,大量持有垃圾債的儲蓄公司破產,開始拋售資產。備足彈藥的黑石因此迎來了良機,從此事業開始走上正軌。

  堅持和氣生財

  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的敵意並購盛行,KKR等私募機構因此被貼上了“掠奪者”的標簽。這也讓始終堅持和氣生財式投資的黑石顯得很特別。

  兩個創始人從一開始就為黑石定下了準則:堅持不做敵意收購。相比前者,黑石更希望能和被投資者建立長期的利益關係。

  比如,在收購德國電信股權的過程中,許多保守的德國政客對此竭力阻止。黑石高層向德國政府承諾,收購完成後不會繼續增持股票,也不會成為控股者,最終公司以26.8億歐元獲得德國電信4.5%的股權。這種和氣生財式的投資風格,為其贏得了良好口碑。隨後德國商業銀行計劃出售旗下資產管理公司Jupiter時,德國政府首先想到的便是黑石。

  除此之外,黑石成功的另一個必殺技是“充分利用杠杆收購”:憑借對行業周期的判斷,依靠債券或銀行融資進行收購,低價買入某些暫時不被看好的公司。經過改造後,提高公司業績,再轉手將其以更高價格賣出。

  比如,2001年,德國公司塞拉尼斯在經濟衰退中陷入困境。該公司久負盛名,是一家擁有多項專利技術的化工公司。黑石決定出手。在黑石方面看來,該公司整體資質優良,只是因為一時經濟不景氣價值被低估,此時是入手的最佳時機。只要全球經濟回暖,公司一定會涅槃重生。

  2003年年底,黑石以38億歐元收購了塞拉尼斯84%的股份。隨後兩年,黑石積極助力塞拉尼斯業務重組。2005年,塞拉尼斯在美國紐交所上市後,黑石轉手之間獲得了30億美元的現金收益,可以說是“化腐朽為神奇”。

  2007年6月,黑石上市,總市值高達400億美元,成為當時私募股權領域最大規模IPO。上市後,公司管理層賺得盆滿缽滿,彼得森通過出售原始股票,一次性獲得了超過10億美元的稅後現金收入,成為全球頂級富豪。

  2008年12月31日,彼得森從黑石退休。一年後,彼得森拿出黑石上市所獲得的10億美元,成立了彼得·彼得森基金會,轉向慈善業務,並表示要將餘生奉獻給了他所稱的“威脅美國未來的關鍵財政挑戰”。根據富比士數據,彼得森去世前身價為20億美元。

  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資產管理公司到一家市值達數百億美元、業務多元的上市公司,黑石的成功既是20世紀80年代後美國新一輪並購浪潮的產物,也是彼得森等創始人獨樹一幟的投資策略的成果。隨著彼得森去世,他的一代私募傳奇也就此落幕。不過他所創立的私募帝國依然維持著耀眼的業績:

  黑石2017年年度財報顯示,公司資產管理規模高達4341億美元。2017年,公司多項業績創下紀錄:一年之內吸收了近1080億美元資金;投資了超過500億美元;對LP返還了超過550億美元等。同時,它也不再是單純的PE基金,其基金可以分為四大類,PE基金(1056億美元)、房地產基金(1153億美元)、信貸(1381億美元)以及對衝基金(751億美元)。

  2017年黑石各類業務資產管理規模數據,圖表來自黑石2017年財報

 

責任編輯:陶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