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體會不同的醫療文化

作者:李忱 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

我是協和醫院第二批「百人計劃」的學員,於2013年8月至2013年11月在美國哈佛醫學院附屬Forsyth研究所進行訪問學習,從事乾燥綜合徵發病機制的研究,短短的三個月體會到不同的醫療文化,跟大家分享。

Forsyth研究所隸屬於哈佛醫學院,主要研究口腔相關領域,主要涉及微生物學、免疫學和傳染病、礦化組織生物學、應用口腔科學四個研究領域,因為我個人專業偏向於中醫藥治療免疫病,特別是跟隨董振華教授研究中醫治療乾燥綜合征,在與Forsyth免疫學的Dr Yu聯繫後,過來學習乾燥綜合徵發病機制相關的實驗研究。Dr Yu是年輕的免疫學專家,專門研究乾燥綜合征的發病機制,曾在多本頂級期刊發表SCI學術論文40餘篇,目前是美國免疫學學會委員,承擔美國多項國家基金,擁有豐富的科研經驗。來到美國學習的短短3個月,體會到如下幾點。

01

優美的環境,有條不紊的科研生活

我是作為訪問學者來到Forsyth學習,初到Forsyth研究所就很欣喜。Forsyth研究所坐落在查爾斯河畔,跟國內很多傳統的實驗室不同,國外的研究所坐落在辦公大樓內,乾淨明亮的大廳,一應俱全的午餐室,安靜而溫馨的小圖書館,讓我在這裡的三個月倍感舒適。

四樓是動物房,五樓是實驗室,六樓是首席研究員(principal investigator,PI)的辦公室,我們組的成員是一位PI,2位博士後研究人員(postdoc);一位postdoc是印度人,一位是從紐約大學過去的華人。PI會給新來的postdoc和訪問學者,簡要介紹自己的研究方向;每周發郵件給postdoc安排一周的工作,每個postdoc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所有很多組,每組之間試劑、設備很多都是可以共享的,研究所也會安排技術員,幫你完成諸如流式細胞術的實驗。

02

完善的培訓機制、額外的學習機會

初到Forsyth都會有安全培訓和動物培訓,然後上網答題後,才可以進行相關操作。經過3個月的學習,我對免疫機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體內體外實驗、轉基因及基因敲除小鼠、細胞培養也有了全面的認識;對T細胞的生物學效應、T細胞的信號傳導通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熟悉了各種實驗操作的技能。由於之前沒有系統學習過,這部分也是我花精力最大的一部分,首先要看懂各種實驗流程,按照英文的流程,熟悉各種實驗試劑,然後再搞懂背後的機理。

Forsyth還為postdoc和訪問學者,安排了到哈佛牙醫學院系統學習免疫學的機會,授課教授會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大體講一些免疫學背景的知識,然後介紹自己免疫學課題相關的工作。哈佛的課堂沒有國內課堂的拘謹,甚至可以吃早餐,喝咖啡,遇到問題隨時能跟授課教授探討。講課的幻燈,沒有太多文字,基本都是圖片,很多國內書籍晦澀的文字,有時中文我都很難懂,但在這配上老師的圖片,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在哈佛醫學院讀書給我的感覺就是神聖,哈佛醫學院的大樓很威嚴莊重,圖書館安靜舒適,還設立了單獨的小格子間供學生閱讀,而圖書館的六樓就是學醫人夢寐以求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編輯部。

03

濃鬱的科研氛圍

剛到美國就被美國的醫療科研氛圍所感染。地鐵上隨處可見臨床試驗招募廣告,地鐵報紙都有一整版的廣告,包括2型糖尿病、慢性疼痛、纖維肌痛、焦慮症、創傷後綜合征等,每名參加試驗的人員,在結束後都能得到一些金錢方面的補償,補償費用可達1300美元,可見科研的投入成本之高。研究所裡也能感受到大家的科研熱情,每周二、周四都有科研講座,邀請很多科研專家做相關領域的科研彙報,展示最新的數據及成果,感受學科交叉和醫療前沿的研究方向。每周三都有postdoc的文章彙報,通常大家都是利用中午時間,postdoc會找一篇文章來講給大家聽,大多數都是找《自然》(Nature)雜誌相關的,很多PI都會來參加,PI有時候會針對某種觀點向postdoc提問,有時候幾個PI相互討論,大家在提問和討論中產生靈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的內部環境造就了美國科研的實力,就連休息時的桌子上都是《自然》、《科學》等雜誌,反覆受這種熏染,科研也就變成了一種習慣。

04

終生學習的城市

波士頓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學城,有哈佛大學(Harvard U)、麻省理工學院(M.I.T)、波士頓大學(Boston U)、波士頓學院(Boston C)、麻省大學(U Mass)、東北大學(NEU)等等,還有一些社區及藝術大學。在這座城市,你永遠會感受到學習的態度,地鐵裡很多人都拿著書讀;地鐵上各種大學的廣告,告訴你活到老學到老,強調再學習,再提高。我也去參觀了這些大學,沒有校門,每個大學都是開放的,我也去聽了幾堂公開課,教學從不是照本宣科,上課的互動也是國內所不及的。在波士頓的這段時間,我養成了每天讀英文文獻的習慣,針對每天的實驗,查閱最新的綜述,從最新的角度了解所要學習的方向。國內的一位postdoc也告訴我,詳細讀一篇英文,遠勝於讀100篇中文,也從一個角度反映了我們與美國科研的差距。

05

不同的醫療體系

波士頓的醫院也是全球聞名的,我去參觀了布萊根婦女醫院、兒童醫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哈佛醫學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在波士頓的醫院永遠看不到擁擠的人群,很多時候你進去了,都不確定自己到了醫院,每個醫院門口都有接待台,根據預約的時間到接待櫃檯去看大夫,都說中國看病難、看病貴,美國看病更難更貴。實驗室一個中國的博士後腰痛伴單側下肢無力,想去看醫生,發現去找普通全科醫生要提前4周~6周約,而且保險以外要自費付100美元;看不出問題轉到專科醫生,還要再等2個月,預約CT需要再等4周~6周,去急診更是貴得離譜。美國醫院有很多人性化的東西,馬薩諸塞州總醫院裡面有小型的教堂;兒童醫院裡面到處都是玩具。而且你的預約永遠跟你的信譽掛鉤,如果你預約了卻不去,下次有可能就不能再掛到號了,美國人很看重自己的信譽,如果你不維護你的信譽,以後看病、買房、貸款都會受到影響。

06

無國界的城市、自由的城市

利用周末時間,我還參加了美國中國醫學年會,感受到中國美國之間醫療領域的交流;也去參加了國際學生交流會,與全球各國的大學生交流思想,體會各國的文化差異和初到美國的不同感受。在美國的三個月中,也感受到美國文化的不同之處,殘疾人可以自由的生活,可以自由上公交地鐵,可以出門遛狗,最好的車位永遠留給殘疾人,沒有歧視,殘疾人活得一樣很有尊嚴。

07

借鑒之處

通過以上的體會,我覺得有幾點可以借鑒之處。科研病人的招募,國外都是整版的廣告,國內雖然不缺病人,但要想入組更多的病人,適當增加宣傳也是不錯的選擇。內部科研學術的提升,經常在課內開展文獻彙報,找頂級的文獻來讀,找到與之的差距,久而久之必將能有所提高。整合醫院內部合理資源,開展多方合作,比如實驗室的共享,實驗試劑的部分共享,實驗儀器的預約制度,聘請實驗技術員,能更有效地減輕臨床大夫的工作壓力。與其他科室、院外開展更好的合作,將醫院的病人資源優勢,與院外的實驗實力結合,最大化地應用臨床資料及病人樣本。

作者:李忱

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轉瞬即逝,每天都有不同的感受,利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充實了自己的學術知識,開闊了眼界,培養了一種新的學習習慣。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