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太極健身的鑰匙——「松」與「沉」!

許多太極拳的初學者一定都很熟悉這兩個詞——「放鬆」和「沉」,可是要如何放鬆呢?什麼又是沉呢?今天小編界來為大家解疑惑。看看太極拳裡的「松」和「沉」。

正雷太極書院劉家瑞老師拳照

中醫說「氣血相通」,若一個人氣血不通,往往百病纏身。太極拳的放鬆狀態和「通三節、達四梢」、「力達指尖」的沉勁使血液的流動在意、氣、力的作用下更加流暢、充分。太極拳練習也特別講求運氣,通過各個穴位的感覺,使全身處於一種類似充氣的狀態。

而「松」「沉」的運動才能真正做到「氣血相通」,起到通經化淤、按摩血管的作用。長期的太極拳練習還可以減緩骨質疏鬆、增強免疫力。練拳沒有達到「松」和「沉」的要求,健身效果難免要大打折扣。

2

「松』與「沉」是實用技擊的必然要求

太極拳它不以力相搏,講究以巧破千斤,後發製人。但是如果沒有通過「松」「沉」練就的無處不可發的發勁,你的「後發製人」必然被那些以命相搏、先下手為強的搏擊拳師打得一敗塗地。

你要想在後發的情況下不吃虧,除了要掌握太極拳套路以及它的實用技擊內涵以外,最重要的是把套路中的單式在技擊中以特有的要求「發」出來,這是需要功夫的。而只有在「放鬆」「沉」的狀態下的練習,才可能獲得這種功夫。

太極拳的發勁具整體性,主要是因為太極拳更著重放鬆基礎下的「沉」。

正雷太極書院朱帥老師授課中

3

何為「松」?何為「沉" ?

「松」是「沉」的前因,「沉」是「松」的結果。「松」與「沉」的辯證關係。

人生活在地球上,從一出生起就是生活在地球吸引力的狀態之下,所以人活著的每一分鐘都是在承受著自己的體重的負重狀態下,久而久之人就感覺不到自己的負重狀態。所以通常人的放鬆,實際是負重情況下的放鬆,也就是用力情況下的放鬆,並不是真正的放鬆。

太極拳的放鬆,就是要求你違反你自己常規的意識反應、習慣思維方式去體會你自己承擔自己體重的負重感覺,這種感覺首先是對習慣思維的完全悖逆,所以首先是意識的體驗。只有獲得了這樣的體驗,你才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或某一部分作為物質的沉重感,這樣才可能打通周身的關節,做到周身一家。這就是太極拳的「松」「沉」。太極拳放鬆與「沉」的練習過程,實際是對於人與生俱來的負重的客觀存在的體驗過程的一種意識的矯正過程,所以要求「用意不用力」,這個「不用力」是指不加額外的負重的力。

正雷太極書院劉家瑞老師拳照

4

怎樣讓自己「松」「沉」?

太極拳的「松」「沉」是對於習慣性的負重感覺的糾正,這種訓練當然首先從意念、意識開始。自己應該很容易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如果你沒有做到「松」「沉」,你就絕對發不出可以稱為「松、活、彈、抖」的整勁,這一點絕不是任何蠻力和蠻乾可以代替的,也就達不到「至柔」到「至剛」的轉變。這個道理應該也適用於各式太極拳。

把手臂搭在別人的肩頭,然後想像這支手臂完全不受自己支配,當對方感覺到有重量時,你就是處於放鬆的狀態。還可以讓對方隨意上下移動,重量不變,你的放鬆就是正確的。然後根據對方感覺你重量的不同,自己去體會有重量時你的感受,然後抓住這種感受自己練習抬起手臂。少則三日,多則一周,大多數人都能夠從這種練習中使自己感覺到手臂放鬆的「沉」。至於做到全身放鬆並在演練套路中做到既松又沉,「周身一家」,則需要較長時間的練習和老師的正確指點。

當你周身有了「松」和「沉」的感覺,再想達到內氣鼓盪,氣脈相通就可以說是水到渠成。一旦練成意、氣、力「內三合」,就能夠做到通三節、達四梢,節節貫串,力達指尖。到了這個層次,學拳者打出剛柔相濟、松活彈抖的太極拳套路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了。而這樣的套路練習才能是作為實用技擊訓練的基礎。也只有這樣的太極拳才能起到強身健體的最佳效果。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了解課程詳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