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篇文章把普洱說透了!

一、茶葉的起源

中國是茶的故鄉,曾經有印度等一些國家想申報世界茶樹的起源地,但是最後都被否定了,因為他們引種茶的歷史最多才有三百多年。

經國內外專家考證,茶樹起源於中國西南部,現在仍有大面積的千年野生及栽培型古茶樹群落就是活著的證據。

迄今發現的地球上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樹為雲南臨滄市鳳慶縣香竹箐茶樹王,樹齡達3200年、胸徑達1.84米,基圍需5個人手拉手才能合抱,現在還鬱鬱蔥蔥。

2015年,在鳳慶縣茶文化藝術節拍賣會上,用該樹上採摘的鮮葉製作成的100克紅茶以12.8萬元、100克曬青茶以35萬元的價格成交;

迄今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密度最大、抗逆性最強、唯一可以製茶飲用的野生古茶樹群落」(註:專家鑒定結論)為雲南臨滄市雙江自治縣邦馬雪山的萬畝野生古茶樹群落,平均每個樣方(62平方米)的野生古茶樹多達19棵,最大的1號野生大茶樹樹高達16.8米、胸徑達1米。

雲南省是國內外現存野生及栽培型古茶樹最多的地方,主要分布在瀾滄江西岸的臨滄市、保山市和東岸的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其中臨滄市現存野生和栽培型古茶樹最多,達80多萬畝。

中國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陸羽的《茶經》記載:「茶之飲,發乎神農」。這說明中國從炎帝神農時代就開始發現茶、利用茶,距今已近5000年。

國內外專家一致認同,最早大規模栽種和利用茶葉的是古濮人。「濮人」是中國古代對居住在雲南西南部的少數民族的統稱。通過幾千年的開發利用,茶已在中國人生活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物質生活中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精神生活中的風雅七件事「琴棋書畫詩酒茶」都已離不開茶,並留下大量的著述、詩詞、故事。

二、茶對世界的影響

茶是迄今唯一對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原產地為中國的農產品。從漢唐時代開始,中國茶葉和茶文化隨著古代陸上、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傳播到東亞、東南亞、中東和歐洲,深受歡迎,被稱為「神奇的東方樹葉」,日本茶道、英國下午茶等都源於中國。

茶葉也隨古絲綢之路上的客商引種到世界許多適宜種茶的國家,現在世界上主要種植茶葉的國家都分布在古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如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斯裡蘭卡、印度、肯亞等。當今中國的茶園面積和產量仍然位居世界第一,但出口量隻位居第三。

中國茶葉還對近代大國興衰產生過重大影響。如隨著與中國的茶葉、陶瓷、絲綢貿易產生了巨大的逆差,英國等國家為平衡貿易,賺取巨額利潤,包藏禍心地將鴉片輸入中國,並悍然發動了鴉片戰爭,入侵中國,使中國國運開始衰落,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屈辱歷史;

1773年,因北美人民不滿英國殖民者的統治,波士頓人山繆·亞當斯率60人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342箱茶葉倒入大海,史稱「波士頓傾茶事件」。該事件點燃了美國的獨立戰爭,終使美利堅共和國成立,並發展成為今天的世界第一強國。

三、中國茶的分類

中國茶樹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形成了繁多的種類,基本的分為野生型和栽培型兩大類。栽培型的又依據植株形態分為喬木型、半喬木型和灌木型;依據葉片大小分為大葉種、中葉種和小葉種。有的還依據植株形態、種植地域、內含物質的不同,將茶樹細分成更多不同的種類。

其實,茶葉是農產品,隨著移植地域光熱水土的變化和栽培方法的不同,同一品種茶葉的植株形態和內含物質都會發生很大變化,「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作為普通消費者不必太在意茶樹過細的分類。

中國茶葉製成品的分類標準也很多,最有影響的是按照製作工藝將茶分為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黑茶和紅茶6大類。這一分類排序還暗含了湯色由淺到深,發酵程度從不發酵、半發酵到全發酵,茶性從性寒、性溫到性熱等3條不同的分類線索。

任何地域、任何種類茶樹上採摘的鮮葉,只要按照對應的製作工藝,都可以製成這6類茶品,只不過看該茶的芽葉型狀及內含物質更適合製作哪一類茶而已,如用產自江南的小葉種茶青製成綠茶為上品,製成普洱茶則品質欠佳;用雲南大葉種茶製成普洱茶為上品,製成綠茶則品質欠佳。

「茶靠那片山」,依據不同地域茶青的生物特性,通過市場經年累月的檢驗,製茶者和消費者共同選出了最適合製作這6類茶的茶區,並都用產地加以冠名。

如綠茶類的「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信陽毛尖」;白茶類的「福鼎白茶」「政和白茶」;黃茶類的「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青茶(烏龍茶)類的「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凍頂烏龍」「鳳凰單叢」;黑茶類的「雲南普洱」「安化黑茶」;紅茶類的 「滇紅」「祁紅」等等。

現在社會上追捧喝古樹茶、喬木茶,認為台地茶、小樹茶不好,但基本上說不清楚科學依據,不知道如何區分。個人認為只要依據有性和無性兩種不同的栽培方法進行劃分,可以說得比較清楚。所謂有性栽培,指直接用茶樹上結出的茶籽育苗後進行移栽的方法。

此方法的優點是茶樹有主根和主乾,隨著時光的流逝,茶樹的主根和側根都深入土壤達幾米甚至十幾米,主乾若不加以修剪,可以長成高達一、二十米的高大喬木。

粗長的茶樹根從土壤中源源不斷吸收大量有機養分,即便不給茶樹施肥,樹根吸收的養分也能保證茶樹茁壯成長,茶芽內含物質豐富、水浸出物多,比較耐泡,並且不容易發生蟲害(尤其是栽種在高海拔地區的茶樹基本不會發生蟲害),一般不需使用農藥驅蟲,製成品也就較少有農藥殘留。

缺點是因自然授粉的粉源不一致、授粉不均勻,導致茶苗的性狀不穩定,同一茶園的茶樹會出現品種、性狀不一致的情況,加之茶樹側枝較疏散,發芽率低,發芽不齊整,單產較低且採摘難度大,大規模製茶時易出現規格、品質不一致、不穩定情況。

所謂無性栽培,是指用所選中茶樹的枝條進行扡插育苗後移栽的方法。此法在清代巴蜀地區就已開始使用,但直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農業科學家為提高茶葉單產和保持茶葉性狀穩定,才開始大規模在全國推廣。

此法種植出的茶樹沒有主根,植株多為灌木,為保持水肥,需在經過平整的台地上密植栽種,故稱台地茶,優點是茶園長勢齊整、單產較高、可以用機器採摘,且茶葉性狀穩定,較容易保證大規模製茶時規格、品質的一致和穩定。

缺點是因茶樹只有鬚根,扎入土壤的深度較淺,加之發芽多,靠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養分一般無法保證茶樹的茁壯生長,需要靠施外用肥料才能保證發芽率,進而導致茶芽生長快,內含物質和水浸出物減少,不耐泡。

因此,我們大致可將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之前栽種的茶樹劃為大樹茶(距今約50年以上),之後栽種的茶樹劃為小樹茶,而百年以上的在植物學上可以稱之為古樹茶;將採用有性栽培法的茶樹劃為喬木茶,採用無性栽培法的茶樹劃為台地茶。

對沒有辦法對茶葉內在品質和安全性作科學檢測的消費者來說,自然是選擇喝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之前栽種的,特別是選擇高海拔茶區出產的古樹茶、喬木茶,滋味更醇厚、更耐泡、更安全。

四、普洱茶的常識

(一)普洱茶的產區。

許多當代人以為普洱茶是一種新的茶種,其實普洱茶古已有之。據南宋李石的《續博物志》記載:「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朝」。

「西藩」是指居住在康藏地區的兄弟民族,「普茶」就是普洱茶,是用產自現今瀾滄江流域南段兩岸的雲南省臨滄市、西雙版納自治州、普洱市、保山市等茶區所產的大葉種茶製作而成的茶產品。

所以,至少從唐代開始,茶商們從雲南西南地區收購茶葉後,組織浩浩蕩蕩的馬幫,一路翻山越嶺,經年累月,進川入藏,沿茶馬古道,將茶葉銷到四川、西藏、新疆、內蒙等牧區,成為以肉食為主的牧民消脂去膩、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生活必需品。

之所以被稱為「普茶」,是因為現今普洱市內有一個地方在古代名叫「普」,這個地方出產食鹽,小茶商們將來自各地的茶葉收購彙集後,用馬匹駝到「普」這個地方,賣給大茶商,然後換回食鹽,駝回茶區賣給茶農,「普」便逐漸成為古代雲南茶葉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從這裡銷售出去的茶便統稱「普茶」。

其實,位於現今臨滄市鳳慶縣內的魯史古鎮,也是古代「普茶」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據《徐霞客遊記》記載,這位明代大旅行家遊歷祖國的大江南北,最西南就是到了鳳慶,並在魯史古鎮一位梅姓老人家留宿,梅姓老人以「普茶」中的「太華茶」招待他。

魯史古鎮至今還集中完整地保留了624戶元、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和深嵌馬幫馬蹄印的石板路,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部門。清雍正七年(公元1726年),鄂爾泰出任雲貴總督,在「普」這個地方設置「普洱府」,並開始將「普茶」進貢朝廷,自此,「普茶」名稱變更為「普洱茶」,並從牧民生活必需品變成皇宮、京城達官顯貴的心頭好。

普洱茶進貢朝廷一直持續了近200年,直至清朝覆亡。故宮博物院成立時,從宮中發現大量普洱茶,其中有的已保存了150年,但仍然可以開湯飲用。

從曹雪芹在《紅樓夢》裡寫到的「悶一壺普洱茶吃了去」,可以窺見在清朝,不僅在宮廷,在富貴人家中,喝普洱茶也是很流行的。隨著清朝的覆亡,國內除牧區仍然保留喝普洱茶習慣外,其它地區則普遍流行喝綠茶、青茶(烏龍茶)。

進入當代,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普洱茶開始在生活富裕起來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華人圈以及台灣、香港等地開始流行起來,進而得到因改革開放先富起來的廣東人的青睞,到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開始風靡全國。

現代許多人以為普洱茶隻產自普洱市,都是因思茅地區撤地設市而起。普洱市的前身叫思茅地區,隨著普洱茶在國內的火熱,2007年思茅地區撤地設市時,將市名改為「普洱」,一時混淆了大家對普洱茶產地的認知。好在隨著普洱茶知識的普及,這種認識正逐漸被糾正。

(二)普洱茶的分類。

在6大茶類中,專家將普洱茶歸於黑茶類,並按發酵程度的不同將其分為生茶(生普)和熟茶(熟普)兩種。

生普是指將茶樹上採摘下來的鮮葉在鐵鍋中翻炒變軟,然後人工揉撚使其成條索狀,在陽光下曬乾成為曬青毛茶,將曬青毛茶用蒸汽蒸軟後迅速緊壓成餅、磚、沱、瓜等不同形狀,再晾乾包裝而成的茶製品,故普洱茶又被稱為「緊壓茶」「餅茶」「磚茶」「沱茶」「瓜茶」。

古代的普洱茶都是生普,之所以緊壓成餅、磚、沱、瓜等不同形狀,是因為過去雲南山高谷深,交通極為不便,離銷區又路途遙遠,為解決曬青毛茶鬆散難於大規模運輸的問題而發明的製作方法。由於生普是所有茶類中最完整保留了茶葉活性的茶品,餅、磚、沱、瓜等形狀雖然給飲用帶來一定的不便,但不經意間為茶葉中的內含物質轉化營造了一個適宜的環境。

隨著存放時間越來越長,生普逐漸開始發酵轉化,湯色逐漸從清亮變成紅濃明亮,滋味逐漸變得越來越醇厚、順滑,並有一股獨特的陳香味,消脂去膩的功效也越來越明顯,普洱茶愛好者趨之若鶩。

生普的這一後發酵特性,使保存得法的生普陳年老茶滋味豐富多變,增加了普洱茶的文化屬性,變成了「可以喝的古董」,在當代價比黃金,又使生普成為一種極具保值、增值潛力的商品,無數人瘋狂買茶存茶。

熟普製作工藝是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才發明的,是茶葉專家從安化黑茶製作工藝中得到啟發,為加速曬青毛茶陳化,經過反覆研究試驗,將一定規模曬青毛茶加水加溫後進行渥堆發酵而成的茶製品。經過1至2個月的高溫高濕渥堆發酵後,曬青毛茶的內含物質迅速轉化,功效上達到了生普需自然存放幾十年才能達到的效果。

但經過渥堆發酵,曬青毛茶的活性會降低,長期保存的潛力沒有生茶大,所以茶界有「存生普、喝熟普」之說。生普品質的優劣主要靠曬青毛茶的品質和後期存儲的環境條件,而熟普品質的優劣主要靠渥堆發酵的技術,故普洱茶界也有「生茶靠品質、熟茶靠工藝」的說法。


熟普湯色、功效雖然快速達到了陳年生普的效果,但也失去了生普在歲月時光洗禮下一點一點變化,慢慢滋養出的獨特魅力,這也是普洱茶發燒友們多追逐陳年生普的原因。現代有人認為只有用雲南瀾滄江流域南段區域茶區的大葉種茶製作成的才叫普洱茶,這實在是一大錯誤。

其實,用雲南地域保護範圍內茶區的鮮葉,只要按照普洱茶製作工藝製作而成的茶製品都是普洱茶,只不過雲南瀾滄江流域南段區域大葉種茶因內含物質最豐富、水浸出物最高,利於後發酵,陳化出的老茶滋味最醇厚順滑,為普洱茶的上品而已。這與天下皆產葡萄酒,以法國波爾多出產葡萄釀出的為上品是同一道理。


(三)普洱茶的存儲。

要使生普後期發酵轉化出獨特美妙的滋味,除曬青毛茶的品質外,倉儲的條件至關重要,否則好原料也會被存出劣質貨。古人的生普都是乾倉存放的,但現代有了乾倉茶、濕倉茶之說。

據專家研究,存茶的核心條件是溫度、濕度和空氣潔凈度。年平均氣溫25攝氏度、空氣濕度65%-70%、空氣潔凈無異味的環境最有利於生茶轉化出好茶品。所以,簡單地劃分,可將濕度低於75%的存茶環境稱為乾倉、高於80%的環境稱為濕倉。

隨著普洱老茶市場的火爆,有的無良商人為追求暴利,等不及自然陳化,將生茶存放到高熱高濕的地方,讓其快速發酵,甚至用發霉變質的濕倉茶烘乾後冒充陳年生普,忽悠顧客,導致老茶市場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普通消費者無從辨別,上當受騙。

針對這一市場痛點,一些精明的商家開始在條件適宜的地方打造專業的普洱茶存儲倉庫,幫助茶廠、茶商和購茶較多的茶客專業乾倉存放普洱茶。

當然,消費者若擁有的普洱茶數量不多,不必非要到專業茶倉去存放,儲存在自己家裡即可,量稍大的可以單獨用一房間存儲,但房間內必須無異味,並隨時注意觀察房間內濕度的變化,有條件的可在屋內放置濕度計幫助觀察。

北方人家普遍空氣乾燥、濕度不足,可在存茶的屋內擺放一台加濕機或一桶水加以改善。南方人家夏季特別是「梅雨季」,往往濕度過大,茶容易發霉變質,故要經常查看,一旦發現濕度過大要及時翻動晾曬,有條件的最好在存茶的屋內擺放一台除濕機加以改善。除大環境外,普洱茶的轉化需要一定的內部小環境。

有的消費者喜歡將廠家的外包裝除去,一片一片地將普洱茶擺在架子上,這很不利於普洱茶的後期陳化。正確的方法是儘可能將同類的茶葉收納集中裝入紙箱、陶罐等透氣的容器中存放,構建利於普洱茶相互作用,促進後發酵的小環境。

(四)普洱茶的功效。

中華葯祖神農用茶解毒的記載說明,中國先民最早是把茶作為一種解毒的藥物來加以利用的,至今在臨滄鳳慶民間還沿用著豬、雞等家畜食用摻有老鼠藥的食物後,用生普茶東加豬油、紅糖進行解毒的土方。

雲南是產煙大省,雲南人吸煙的比例遠高於全國,但雲南人因吸煙而發生相關疾病的比例並沒有高過全國,這可能與雲南抽煙的人都喜歡喝普洱茶有關。由此可見,生普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

茶界有「盛世普洱」之說,指的是普洱茶只有在社會物質生活達到一定水準後才會流行。這主要是因為普洱茶有優於其它茶類的消脂去膩、降「三高」的功效,只有生活富裕起來,肉食攝入量大,「富貴病」多起來後,普洱茶才會被人們喜愛。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不用去看那些枯燥的檢測和實驗數據,從前面講到的川、藏、疆、蒙等牧區從古到今一直飲用普洱茶,並達到了「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的地步。清朝只在上流社會流行喝普洱茶以及當代普洱茶從馬來、印尼、港台→廣東→全國的流行路徑圖,就可以清楚地印證這一點。道家養生講究辟穀吞津,「津」即口水,是幫助人更好消化吸收的不可或缺的體液。

很多人喝了普洱茶尤其是喝了好的生普後,都會有滿口生津,需不斷吞咽口水的現象,這也是普洱茶有益身體保健最直觀的證據。「禪茶一味」,喜歡禪修的人,生普絕對是最好的選擇。

(五)普洱茶的選購。

現在的普洱茶市場品名多如牛毛,價格從每公斤十幾、幾十、幾百、幾千到幾萬元的都有,讓消費者很難選擇。「好喝就是硬道理」,口感是選茶的第一法則,最簡單的方法是隻選入口後自己感覺好喝的茶。

若要買到各方面都不錯的普洱茶,可採用4步法進行選購。

第一步是觀湯色。好的普洱茶,無論生普、熟普,還是新茶、老茶,開湯後茶湯必須是乾淨、清亮的(即便是幾十年的老生普,雖然湯色紅濃,但放到光線下看仍然是透亮的),那些湯色發渾發暗的絕不是好茶,堅決棄之不要;

第二步是察口感。茶好不好,全在口中的感覺。好的生普,最突出的特點是幾杯茶湯入口後,舌面便會開始生津,俗稱回甘,越好的茶生津越猛烈持久,如產自臨滄雙江猛庫的「冰島茶」,即使停止喝茶,生津還可以持續一個小時以上。

需要提醒的是,有的生普會有輕微的苦底,但入口片刻後即化為生津,若苦底持續時間過長或舌面不生津,則為一般的茶葉。若出現口腔發麻等感覺,則可能有安全隱患,堅決棄之不要。生普老茶因隨著生茶存放時間的延長,內含物質逐漸轉化,舌面生津的感覺會逐漸減弱,但會逐漸轉化為陳香、順、滑、甜等其它令人舒服的味道,所以,不會生津的老茶不一定是差的茶。

熟普的特點是茶湯入口滋味甘甜、順滑,口腔感覺很舒服。若茶湯入口後感覺寡淡無味,則為一般的茶。若出現怪味、霉味或口乾情況,則多為濕倉茶、劣質茶,堅決棄之不要;

第三步是是聞杯香。這主要是在選購生普時使用。好的生普尤其是古樹茶,前幾泡除茶湯香氣外,普遍都還有掛杯香,即喝盡茶湯後聞茶杯的內壁,會有一股蜜香或花香,茶越好香味越濃烈持久。若茶杯內壁香氣很淡或沒有香氣,則茶的品質一般。若有怪味、霉味,則為劣質茶,堅決棄之不要;

第四步是看茶底。葉底肥嫩有活性的為佳。識別生普老茶和熟普的同樣看茶底,生普老茶的茶底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返青,熟茶的茶底則不會返青。

消費者選購生普時,還要注意避免兩種經常犯的常識性錯誤:

一是喜歡選條索齊整,看上去很漂亮的茶,其實古樹茶如前面提到的原因,是很難有條索齊整情況的;

二是喜歡選芽頭較多甚至全是芽頭的茶,其實芽頭成熟度不高,內含物質種類偏少,好的普洱茶多用一芽二葉的鮮葉製作。

現代人們流行選購名山頭出產的普洱茶。茶是農產品的生物特性,決定了選擇名山頭茶是一個簡單的選購好茶的方法。因為名山頭茶往往是經過市場實踐檢驗後公認的好茶。經過大浪淘沙,目前普洱茶界公認的4大名茶山為臨滄雙江猛庫茶山、西雙版納猛海布朗茶山、臨滄臨翔邦東茶山、普洱瀾滄景邁茶山。這4大茶山內各自又分為許多小茶山,不同的小茶山出產的茶品質也不一樣。

按市場公認度和價格從高到低排列,第一名為猛庫茶山的冰島茶、第二名為布朗茶山的老班章茶、第三名為邦東茶山的昔歸茶、第四名為易武茶山的易武茶。這4大普洱名山名茶,以清明節前出產的茶品質最好,價格最高,第一名的冰島茶,單株大古樹茶價格高達7、8萬元一公斤,幾百年古樹茶茶達2萬元以上一公斤,第四名的易武茶許多也要3、4千元一公斤,非普通消費者所能承受。

現在市場上遍地是冒充這4大名山名茶的茶品,所標價格與上面的價格進行對照,絕大多數連買原料的價格都不夠,怎麼可能是真品。其實,選擇喝普洱茶主要是選擇它的保健功效,只要乾淨、無異味的即可。

消費者可以按照名山名茶→名山內其它小茶山出產的茶→普洱茶主產區(臨滄市、西雙版自治納州、普洱市)出產的茶→普洱茶主產區以外茶區出產的茶這一選茶順序,根據自己對價格的承受能力和口味喜好進行選擇。

五、茶的品飲常識

(一)「喝茶」與「品茶」的區別。

中國人平時經常約朋友「喝茶去」而非「品茶去」,其實「喝茶」與「品茶」大有不同。單從古人造字角度看,「喝」茶與「品」茶各有講究,「喝」只有1個「口」字,1杯茶一飲而盡謂之「喝」;「品」有3個「口」字,1杯茶分3口飲盡謂之「品」。

所以「喝」茶只是達到解渴、保健效果,對茶的獨特香氣、滋味往往飲而不知其味。只有通過「品」,將少量茶湯入口,並停留片刻,讓自己的味覺充分感知茶的滋味,才能很好享受唇齒留香的美妙感覺。同一泡茶葉,「喝」和「品」的滋味會有天壤之別。

所以,當我們擁有一泡好茶約朋友分享時,應該對朋友說「品茶去」而不是「喝茶去」。在選購茶葉時,為了能對茶葉的優劣作出正確的判斷,必須是「品茶」而不是「喝茶」。

當工作時或器具不就手時,可以「喝茶」,但當自己有閑暇和器具就手時,建議儘可能「品茶」。有閒情逸緻和追求養心怡性的人,應該「品茶」而不是「喝茶」。

(二)泡茶器具的選擇。

「喝茶」還是「品茶」,與泡茶所用器具大有關係。大多數人自己一個人泡茶時,尤其是在上班期間,經常是將茶葉直接投入自己常用的茶杯中加水飲用,人多時則用諸如飄逸杯、大茶壺等比較大的茶具進行沖泡後分給其他人,此種方法只能稱之為「喝」茶。

若要「品」出茶的好滋味,泡茶工具最好選用小蓋碗或小茶壺(紫砂最佳),沖泡時用蓋子蓋好,這樣能讓茶葉香氣留存其中,加之內部溫度上下一致,易泡出茶的好滋味。品茶用的杯子最好選用小的白瓷杯或玻璃杯,以便欣賞茶的湯色。

(三)水的選擇及沖泡手法。

「喝茶」還是「品茶」,與所用的水和沖泡手法大有關係。消費者「品」茶時,大可不必像古人和發燒友那樣追求雨水、雪水、露水、泉水等等需要耗費功夫弄到的水,用市場上的純凈水和礦泉水即可,但最好不要用自來水,因為茶是最吸異味的,自來水內含有漂白粉等物質,會對茶的滋味造成極不好的影響。若只有自來水可用,也必須讓水多燒沸一會,並打開燒水的壺蓋,讓化學物質揮發掉。

「品」茶時最好每泡都用90-100度的水,這樣能讓茶的香氣和內含物質能充分釋放,所以建議每次燒水時不要注入過多的水,以免水變涼影響出湯質量。高海拔地區水的沸點較低,可採用煮的方法改善,牧區的人們多用此法。

在無法確認所泡之茶是否乾淨和有無農藥殘留的情況下,建議第一泡茶湯都倒掉,以確保安全。普洱茶因為是緊壓茶,加之存放時間較長,需要醒茶和洗茶,將茶泡散開利於出味以及將保存過程中可能附著上去的灰塵等雜物清洗掉,所以頭泡茶湯都倒掉不喝。

大部分茶類的茶的香氣是指茶湯的香氣,但普洱茶除茶湯有香氣外,還特有掛杯香,並且在最初幾泡最為明顯,所以頭泡茶湯直接倒掉可惜,可將其倒入聞香杯、品茶杯、公道杯,稍停留一會兒倒掉後,享受杯底留存的茶香並鑒別其儲存環境和狀況。

泡茶時,若要追求出香和出味快,注水時抬高水壺,讓壺嘴與蓋碗(茶壺)保持一定距離,讓水快速注入,使茶在蓋碗(茶壺)中翻滾,這樣沖泡出的茶香濃味厚。

若要茶出香和出味慢一點,可將水壺嘴搭在蓋碗(茶壺中)邊沿的一個位置,讓水徐徐注入,不讓茶葉翻動,這樣沖泡出的茶香幽味柔。

茶在蓋碗(茶壺)中泡的時間長短還取決於茶的內含物質和水浸出物的多少,一般來說,內含物質和水浸出物少的要時間泡長一點,內含物質和水浸出物多的就要時間泡短一點;頭幾泡時間需短一點,後幾泡時間需長一點;喜歡喝濃茶的泡長一點,喜歡喝淡茶的泡短一點,具體需消費者可以根據茶性和自己對茶湯的濃淡喜好進行選擇,並通過實踐來掌握。

需要提醒的是,用雲南大葉種茶製成的普洱茶是所有茶類中內含物質和水浸出物最高的,最為耐泡(如冰島茶可以泡二三十泡),所以沖泡時,一是投茶量不宜過多,一般3小杯蓋碗7、8克即可;二是泡的時間不能過長,特別是前幾泡10秒左右就要出湯,否則茶湯就會苦澀味過重,影響了口感。

茶,讓生活更美好。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