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梅瓶賞析:被讚瓷器最優美造型,早期居然像雞腿?

梅瓶是一種自宋代以來在陶瓷造型方面比較常見的器物。

它以小口、翻唇、短頸、頸肩之間形成近90度的硬折角,瓶腹鼓圓、腹脛瘦長,形成一種體態秀美的造型。對其優美的造型,每當人們談起時,無不津津樂道,讚口不絕。它的產生是與我國少數民族契丹人豐富的想象力和生活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

契丹人正是運用了製瓷技術,生產出一種儲水器,也就是目前被陶瓷界經常稱作“雞腿瓶”的。

梅瓶的演變

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唐代邢窯白釉瓶,是一件器型上近似於梅瓶的器物,屬於大口器的一類。另外在唐代的嶽州也有一種近似梅瓶的盤口瓶出土。將它們與梅瓶相提並論是否有些牽強,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發掘結果。

當“梅瓶”在北宋出現時,還保留遼代雞腿瓶烙印。它們的肩部雖然較雞腿瓶隆起,但口部、脛部與雞腿瓶十分相象。在宋、遼對峙時期遼代缸瓦窯生產的梅瓶與宋代的風格才十分接近。北宋中晚期是陶瓷生產的繁榮階段,在不斷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經驗後,逐漸形成了梅瓶的自身進化和發展,並出現了自己的風格。

此時的梅瓶千變萬化,口部變化也比較多,肩、腹的變化也呈多樣化的形式。可以說此時的梅瓶已經完全脫離了早期雞腿瓶模式的束縛,成為一種獨具代表性的造型品種,完成了演變過程。

南宋的梅瓶器型變得短矮,瓶身沒有早期梅瓶修長,肩部也不如北宋時期飽滿豐潤,總體上看此時的梅瓶給人以渾圓感覺。

元代的梅瓶造型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特別是景德鎮生產青花梅瓶為明、清梅瓶的造型延續奠定了基礎。此時的梅瓶又是恢復到北方梅瓶的原有風格,只是肩、腹、足等部位變粗,口部工藝細膩。

明代的梅瓶雖然在裝飾上有釉裡紅、青花、紅釉、祭藍釉、白釉、龍泉釉、仿哥釉等。但是此時的梅瓶造型風格雖然在不同時代有一些變化,但總的風格還是統一的。

清代的梅瓶基本上是以傳世器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此時的瓷器生產多以禦窯廠形式生產,並帶有皇帝好惡的色彩,此時的梅瓶造型基本上延續了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有風格,給人以沉穩莊重,但略帶浮華的感覺。清代的梅瓶一改明代梅瓶肩部圓垂的造型,多以豐肩平直的形象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梅瓶的功用

從現在的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中看,它的作用不外乎貯水器、儲酒器、隨葬器、陳設器等若乾項使用功能。

它作為盛水器,是在契丹民族時期就開始出現了,作為水的儲藏和搬運的容器,成為當時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這種小口、豐肩、長腹、瘦脛的造型,為梅瓶造型的發展奠定了雛形。

梅瓶的發展到了北宋與元代晚期,作用已經不再是單一的貯水器。從河北省宣化縣下八裡張世卿墓(遼天慶六年1116年)後室南壁的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壁畫的前面平行擺放著三隻帶蓋的梅瓶,這無疑是用於盛酒的容器。

宋、金時期的梅瓶器身多書有帶有酒字的詞句,如“清沽美酒”、“醉鄉酒海”等,這就更加明確了它的用途。

梅瓶作為隨葬器使用,根據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在法庫葉茂台的遼代墓中就有雞腿瓶的出土。但是出土最多的還是江西省的瑞昌馬頭鎮發現的一座南宋淳祐十年(1251年)墓中,就有一對磁州窯梅瓶置放在死者的頭部的頂端。又如浙江省遂昌縣文管會收藏的南宋龍泉窯蓋梅瓶是1979年在浙江省松陽慶元元年(1195年)墓葬出土的,以及1958年江西南京宋墓出土的影青刻花梅瓶等,這與“梅瓶”的南傳有著不可分的聯繫,這些資料充分體現出此時梅瓶的功用。

元代梅瓶的發現,是以窖藏出土和傳世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青花梅瓶與保定窖藏出土的青花梅瓶,以其精湛的製造工藝,精美的釉下彩繪技法,充分的表現出當時的陶瓷生產水準。特別是保定窖藏出土元青花八方梅瓶,為梅瓶初創的新品種。同時人們將梅瓶作為珍貴的器物把它埋藏在地窖中,以逃避戰亂和災難,這也足以證明梅瓶的重要地位。

明代的梅瓶除了傳世品以外,有一部分是來自明代皇親國戚和郡王、公主的墓葬中的隨葬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