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股比暗戰25年:寶馬已動,戴姆勒迂回,大眾蹉跎

作者:潘磊。

圖片來源 |Pexels

作者 | 潘磊

編輯 | 梁辰

對於中國汽車市場的合資車企來說,“股比”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是一個”說不得“的敏感話題。

從1994年國家計劃委員會(現名:國家發改委)發布《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汽車類中外合資企業中方股份不低於50%開始,“股比限制”在中外合資汽車公司中似乎已成“鐵律”。

儘管該政策在2004年、2009年歷經兩次修訂,但“鐵律”一直到2018年4月才有所松動。

2018年4月國家發改委在記者會上對外宣稱,通過5年過渡,到2022年全面取消汽車外資股比限制。

中外合資車企中的外方股東被股權政策限制25年,首次迎來“鬆綁”,但中外雙方的股權爭奪“拉鋸戰”也自此開始。

寶馬率先吃了螃蟹,隨後括戴姆勒、大眾和奧迪在內,都開始了試圖增加自持股權的暗自爭奪戰。

華晨:淪為寶馬附庸

2018年10月,寶馬宣布和華晨簽字蓋章,拿出36億歐元的真金白銀,買下後者手中合資公司華晨寶馬多達25%的股份。

收購完成後,寶馬手中掌握華晨寶馬的股份將達到75%,從“對等合資方”搖身一變,成了說一不二的大老闆。

這是中外汽車合資公司中,外資股比首次超過50%,也是寶馬在股比方面前所未有的突破。

這與去年4月博鼇論壇上宣布汽車行業股比放開的消息相距僅僅6個月。意味著博鼇論壇結束不久,寶馬就開始找華晨索要合資公司的股份。

今年3月,時任華晨集團董事長祁玉民在參加央視節目《對話》時,稱和寶馬增加股比的談判“歷經80個日夜,把我一生的談判都談完了”。

祁玉民還在節目中透露,寶馬一上來就強硬地聲稱:增加25%股比的要求沒得談,只能談別的訴求。雙方的談判重心不得不轉向寶馬在股比方面得償所願之後,對華晨寶馬的持續投入問題,以及華晨的收益問題。

談判結果沒有懸念,在從華晨手中拿到多達25%的股份後,寶馬“大方地”答應,繼續增加對合資公司的投入,並確保“華晨屆時25%股比的收益要比現在50%的收益還要多”。

華晨寶馬在收益這一項,於華晨中國(HK1114)而言一直是“救命稻草”般的存在。華晨中國2018年年報顯示,其2018年總利潤僅為58.2億,但華晨寶馬在該年度的利潤表上則貢獻了超過62億元。

但隨著雙方2022年股權交割完成,對華晨來說,無論是股權層面還是利潤層面都已經失去了對華晨寶馬的話語權,從平等合夥人變成了“無問東西”的小股東。

寶馬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個成功實現股比調整的外資車企,這讓下手最早但至今一無所獲的大眾非常羨慕。

大眾:蹉跎十年無獲

與寶馬的快刀斬亂麻相比,大眾索要股比的經歷堪稱蹉跎,而且至今一無所獲。

在中國諸多以50:50的股權結構組成的合資陣營之外,合資車企的先行者之一一汽-大眾的股比卻是一汽集團持股60%佔據控股權,大眾和奧迪分別持有30%和10%。

在合資初期利益還不至於引發致命誘惑的時候,中外股東也都能相安無事。但也許包括現年已經92歲的大眾集團前董事長卡爾·哈恩在內,也很難準確地料到中國有朝一日會成長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所以作為一個外來投資者,在前景不明朗的時候持有40%的股份不算多,但也說得過去,至少背負的風險也不多。

但是隨著大眾在中國汽車市場成長為第一品牌,有些事情已經發生了變化。

最明顯的是銷量和利潤。在2013年雙方合資經營延長逐漸提上日程時,大眾在華銷量達到了303.8萬輛,在全球總銷量972.8萬輛中佔比達到了31.2%,是最大單一市場。同時利潤蛋糕也很大,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兩家合資公司在2013年貢獻了43億歐元的稅前利潤,而當年大眾在全球其他市場的稅前利潤則為117億歐元。值得一提的是,一汽-大眾因為有奧迪,所以盈利能力高於上汽大眾。

賺錢效應之下,數據的變化意味著驚人的利益,所以股比暗戰一直都沒停息。

公開報導顯示,最早在2004年左右,大眾就提出過增加在一汽-大眾中的股比問題,但未能如願。

從2011年開始,隨著雙方的合資經營年限的臨近(2016年到期),大眾高層開始在各種場合表達對於增持股比的意願。

2013年,時任大眾CEO文德恩通過媒體公開喊話,希望增加股比。2014年8月,大眾高管再次表示已經在和一汽討論延長合資企業年限,談判內容“可能”包括增加股比。

從當時的畫風來看,大眾對於增加股比志在必得。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2014年10月,一汽公開表示正在和大眾推進股比調整,但未確定是否由60:40調整為51:49。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

在股比唾手可得之際,大眾汽車卻在2015年遭遇了尾氣“排放門”醜聞,僅在美國市場的罰款就超過了300億美元,一瞬間從財大氣粗的巨頭車企變成了四處籌錢交罰款的“窮光蛋”。

財務狀況急轉直下,而且一直到今天,“排放門”的官司甚至還未完全結束——奧迪前CEO施泰德上月底又因排放門被告上法庭。

這讓大眾無法像寶馬從華晨手裡收購華晨寶馬股份那樣,直接砸錢收購一汽-大眾的股份了。

但即便如此,每當大眾更換掌門人,股比一事屬於保留節目——必談,而且戲碼一般都是先通過媒體隔空喊話。

2018年4月,迪斯接替穆勒擔任大眾CEO,上任後就三番五次地跑到中國套近乎,而且在接受包括《中國汽車報》在內的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調整合資企業股比不在討論範圍內——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只是他的緩兵之計。

因為不到一年他就改變了想法。

2019年3月,在德國沃爾夫斯堡舉行的大眾集團2018財年大會期間,迪斯故技重施,也通過媒體喊話的方式,表示正在考慮提升在華合資企業的股比,並期望年底就能有所進展。

這番表態傳到國內後,大眾的合資夥伴瞬間陷入尷尬。

上汽集團的表現還算儒雅,發了一則綿裡藏針的聲明,強調了上汽對於合資公司的貢獻,明確對所謂的“股比”問題說no,並隱晦地表達了在溝通渠道暢通的情況下,對於迪斯通過媒體喊話敏感話題的不滿。

一汽的態度更有意思,一直保持沉默。江淮也只是在互動平台上簡要表達了合資公司雙方股東各持股50%的事實,未作任何評論。

現在距離迪斯放出的打探股比風向的氣球已經五個月了,而且已經進入了下半年,迪斯的股比夢會實現嗎?

看上去依然很難。因為現在沒人提這檔子事兒了。

倒是戴姆勒,又開始放出了大新聞,因為他也想要更多股比。

戴姆勒:曾為股比夜不能寐

儘管北汽集團的“交叉持股”看上去似乎暫時平息了戴姆勒的股比訴求,但與大眾一樣,在此之前,戴姆勒也曾多次傳出有關提升股比的消息。

去年底,在寶馬成功拿到了華晨寶馬的多數股權之後,很快也傳出了戴姆勒期待把其在北京奔馳的股比由49%提升到65%的消息。

這被當時的媒體稱為股比大戰“第二彈”。

2019年3月22日,路透社報導稱,戴姆勒已經聘請了投資銀行高盛擔任顧問,協助其增加在北京汽車中的股份。眾所周知高盛無所不能,在相關行業人脈關係豐富,作為掮客撈到了很多生意,也促成了很多交易。

根據在港股上市的北京汽車年報,戴姆勒在北京汽車中持股30.38%。

而且路透社的報導還表示,戴姆勒仍希望增加其在北京奔馳的股份。

這些報導意味著,雖然北汽集團認為“股比”只是限於製造層面的“最低級狀態”,戴姆勒顯然對此有不同的理解。

但隨著北京汽車的一紙公告,戴姆勒的股比夢再次觸礁——3月26日,北汽股份公告稱,已與戴姆勒和戴姆勒大中華區簽署協議,共同增資北京奔馳8.928億美元,三方按比例增資完成後,北汽和戴姆勒的股比依然是51:49。

折騰一番之後,什麽都沒改變。即便是高盛也無能為力,這就是戴姆勒面臨的冰冷現實。

現在隨著北汽集團入股戴姆勒5%,完成交叉持股,基本意味著戴姆勒增加股比的願望已經不現實了。

按照北汽的官方聲明,交叉持股的資本層面合作完成,能夠提升雙方的戰略合作,以及實現協同效應。

但是北汽不方便明說的是,在成為戴姆勒第三大股東之後,後者如果再次單方面提出股比要求的話,北汽也擁有了相應的製衡手段。比如也可以繼續在市場上收購戴姆勒的股份,甚至索要相應的管理或者決策權。

在這一回合的博弈中,交叉持股實現了某種穩定,而且已經連續四次發布盈利預警的戴姆勒對此也是有心無力、無話可說,只能歡迎北汽集團的投資。

另一方面,達到上述效果也跟早先的股權安排有關——北京奔馳51:49的股權布局,已經通過北京奔馳銷售公司49:51獲得了某種平衡,這也為雙方通過交叉持股解決“股比”難題奠定了基礎。

但這種模式是否能適用於其他合資車企,就難說了。

資深汽車行業觀察人士賈新光認為,“交叉持股”不一定能解決所有問題。

“原來戴姆勒購買了北汽股份,但之後卻對北汽入股戴姆勒一事閉口不提,此次北汽集團完成入股5%,也只是雙方又完成了一次‘平衡’。”賈新光說。

2022年之前還會有股比風波

目前來看,在股比問題上爭得最激烈的是德系車企。

他們入華時間早,獲利也最早,對於股比政策的“不平衡心理”似乎也最多。相比之下日韓系和美系車企傳出的風聲並不算很多。

但也不是沒有。

有消息曾透露豐田也打算尋求增加其在兩個合資公司中的股比,籌碼是雷克薩斯國產,但這則消息至今未經官方證實。

另外陷入傳聞的還有福特等外資巨頭。

中外合資車企一覽製圖 | 未來汽車日報

對於股比問題,供職於某汽車主機廠的一位高管告訴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據他對於合資車企的合約框架了解到的情況,外方作為技術和品牌輸入方,相對還是強勢。從合並財務報表角度看,外方有增資擴股的需要。

“華晨是個很有意思的案例,地方國企作為先行試點。但是涉及央企這一塊,(在股比方面)感覺各方還是很謹慎,大家還是擔心連鎖效應。”他說。

專注於汽車行業並購研究的分析師田永秋表示,今年車市不是很好,要求增加股比的要求不會那麽強烈。但是明後年預計市場會好一些,加上臨近2022年放開合資公司股比的大限,(預計)增持的要求會多一些。

至於到底會從哪個合資公司打開缺口,他認為“估計還是從弱勢中方開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