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肉體的歡樂永遠無法抵達靈魂

1、亞當斯密曾經討論人的道德情操適中原則的不可能性。人都有來自肉體的激情與痛苦,如何安慰我們肉體的痛苦,如何約束我們的肉體的激情,一直以來是人性論的重大命題。然而這些看似平常的問題,卻隱含著人性論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主要表現為人對於“激情”的判斷尺度,即我們的激情到底怎樣才表現為一種“合宜性”。斯密認為,激情是道德哲學的最為恆久的基本問題,而道德情操的合宜性秩序就在於同情秩序的判斷,因此,一個人的激情必須保持在一種適中的程度範圍之內。

2、這樣的辨析有點中國中庸哲學的意味,但斯密保持了他對於人所賦予的適中原則的警惕。所以在這裡,斯密的問題的複雜性就表現為關於何謂適中的命題。“這種蘊含著有關合宜性的觀點的適中的程度因為各種不同的激情而顯得各不相同。”(道德情操論,P28,下同)也就是說,人的理性判斷力對適中程度的考察存在著某種不可能性,對“適中”的判斷取決於人們的同情比例。“我們發現人們把各種激情看作是合宜的或是不合宜的,完全是同他們打算對這些激情表示或多或少的同情呈現為正比例。”(P29)所以,人的這種同情的複雜性就構成了判斷合宜秩序的不確定性,即人性的主觀偏好的不確定性。

3、斯密之所以對“適中原則”保持某種不信任,是因為他意識到一個重大的問題,人對激情的判斷通常都是基於自己的肉體的感受作出的,而所有的與肉體有關的情緒都值得懷疑。“對於因肉體的某種處境或意向而產生的各種激情,作出任何強烈的表示都是不適當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肉體並不具有相同的意向,因此不能指望他們對這些肉體的激情表示同情。”(P29)

4、應該說,斯密的這種針對肉體激情的判斷隱含著對聖經話語的價值對接,“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今生的驕傲”,這些人性基於肉體的激情狀態,在人性絕對有罪有限的前提下,一直被置放在一種偉大的懷疑精神之下,這在認識論的維度上可能是考慮到了人的關於肉體的激情的短視和膚淺狀態,以及人的肉體的激情感受因為人性的複雜性而表現出來的不確定性。

5、事實正是如此,一個從未體會過饑餓的人,無法理解大饑荒的恐怖,所有關於大饑荒的記憶,都不是思想記憶,而是肉體記憶。僅僅就歷史真相和現代人討論饑荒命題,其思想的影響力並不大。所以我們發現,關於大饑荒的歷史,一直都是那些從大饑荒時代過來的老一代人才保持著對大饑荒命題的充分熱情,年輕一代人對這個命題無法產生強烈的興趣,更多的年輕人在這個命題面前要麽是不相信,要麽是一臉冷漠。

6、對人的身體的情欲的解釋,也在這個路徑裡。“造物主使得兩性結合起來的情欲也是如此,雖然這是天生最熾熱的激情,但是人們在任何場合都強烈地把情欲表達出來確實不適當的。”(P29)為了把人的性欲的激情懷疑到底,斯密援引一些古代哲學家的資料說,“這些是我們和野獸共有的激情,由於它們和人類天性中獨特的品質沒有聯繫,因而有損於人類的尊嚴。”(P30),一直以來,我們的性欲的激情的確是我們的一個基本問題:性欲的激情沒有滿足,我們就會焦慮;一旦滿足,則我們就會倦怠。這說明關於我們的情欲的強烈表達和強烈追求,不僅是膚淺的,短視的,而且不符合人的價值感與尊嚴感。

7、但人們似乎不願意在肉體欲望的層面展開反思,反而強化自己的情欲,並有意識地將情欲賦予某種文化藝術的意義。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觀察到這種現象,人們為了釋放出某種人性的意義,就拚命放大肉體的意義,仿佛只要我們強化了肉體的激情,我們的人性的價值和我們的文化思想的價值,我們的自由的價值,也因此而得到了張揚。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能夠發現這種對肉體意義的放大,比如詩人金斯堡和台灣的李敖在晚年都曾經做過一件事情,他們在生日當天,找來幾個一絲不掛的年輕女子,手捧鮮花,獻給同樣一絲不掛的金斯堡和李敖。他們的這樣的行為是在向世界宣告,生命已然充滿激情,雖然年歲已老。

8、斯密批評這種現象的邏輯進路很清晰,永遠懷疑肉體,永遠懷疑情欲的影響力並不足以影響到人的深層情感,肉體的歡樂從來不能抵達靈魂。“從肉體產生的一切激情都是這樣,不是絲毫不能激起同情,而是只能激起一種程度的同情,它同受難者感受到的劇烈程度完全不成比例。”(P31)斯密在這裡引用了一個概念,“受難者感受到的程度”。這裡我們要厘清“受難者”的概念,只有準確理解了受難的意義,我們才能形成一種深度的同情秩序。斯密為此進入了對日常生活的細節的考察,比如他說,一個失去一條腿的人和一個失去戀人的人相比,哪一種苦難更加讓人產生深層的同情心,顯然是一個失去戀人的人。斯密在這裡卷入了關於悲劇的審美方法論,所有的悲劇都發生在靈魂範圍之內,肉體的悲劇都是可以承受的。為此斯密還考察了女性懷孕生產的痛苦,醫學家認為女性在生育孩子時候所承受的身體疼痛是一般身體疼痛的幾十倍,但人們很容易發現,女性對這種撕裂式的肉體疼痛並不懼怕,很多女性一生生育很多次,很輕易就勝過了這種肉體的痛苦。斯密說,原因就在於,所有肉體層面的痛苦都是短暫的,人們很容易選擇性遺忘。只有精神的痛苦才會讓人刻骨銘心,永遠不會遺忘。

9、真正的痛苦是一個觀念,而不是一個事實。悲劇總是誕生在靈魂深處,悲劇並不發生在身體的外表。所以聖經話語提醒人類,“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把身體和靈魂都殺在地獄裡的,正要怕他。”事實上聖經敘事也一直在隱蔽地啟示我們這樣深刻的悲劇精神:作為上帝之子,耶穌在走上十字架的過程中飽受肉體之痛,他被人當眾打臉,被鞭子抽打,然後鐵釘又刺穿他的掌心和腳心。人們發現,耶穌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肉體之痛大聲呼喊。但是在黑暗即將降臨,死亡即將籠罩之前,耶穌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你為什麽離棄我。”上帝離棄,才是真正的悲劇,靈魂之死,才是真正的死亡。一個思考悲劇精神的人,要時刻記住這一點。

10、如此細密的辨析,我想亞當斯密是在提醒我們,在倫理學的意義上,一個凡事都過度考慮了肉體激情的人,不可能在道德情操的理性判斷的命題上保持一種適中的原則,這構成了人的道德情操判斷的不可能性。這麽看起來,中國傳統的中庸之道,就是一種人的理性判斷的自負了,至少我們嚴重缺乏對我們的肉體的情欲和肉體的痛苦的思辨能力和懷疑能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