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解析中醫「望聞問切 」四診療法,揭開古老診病技術!

中醫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氣、形、神的統一體,「望聞問切」四診法更是辯證論治的基礎。它由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所發明,在影視劇中我們也經常能看到中醫元素的出現,比如影視劇《西遊記》中孫悟空懸絲症脈。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西醫以見效快成為很多人選擇的就診方向,現在還有多少人關注中醫的前世今生?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望聞問切」的奧秘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

中醫是怎樣做到「望聞問切」的呢?

望:

中醫看病,注重四診合參。「望」為四診之首,就是看一個人的精氣神。一個人的面色、眼睛、舌象以及指紋如何,都與患者的病情輕重等有密切關係。

「望而知之謂之神」,望面色,是觀察患者面部的顏色和光澤,色澤是臟腑氣血之外榮,可了解五臟六腑盛衰以及邪氣所在。如面色萎黃是脾虛,面色紅可能就是肝陽上亢。再如望舌苔,舌苔的變化,反映了人體生理和病理狀況、病邪深淺,從而指導辨證論治。

聞:

中醫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方面。如患者有無咳嗽、呃逆、哮喘、噯氣,並聽其語氣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等,以及身體散發的不同氣味,對疾病進行判斷。

「聞而知之謂之聖」,如說話少氣無力,是身體虛弱的表現;自言自語,多屬心氣不足、神失所養。再如口出臭穢氣是胃熱,口出腐臭氣多是內有積滯,二便或經帶有臭氣為熱,腥味為寒。

問:

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指出:「未診先問,最為有準。」主訴是中醫的另一診斷環節,這就是問診。「問而知之謂之工」,大夫根據患者發病時間、原因、病程、治療經過、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習慣、婚育史等情況,為辨證施治提供依據。

問診的內容比較廣泛,明代張景嶽的《十問歌》就說明問診的內容和重要性:「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佔驗。」

切:

切診包括摸脈和按診。中醫經常採用的是寸口脈法,即用手指在病人手腕後的橈動脈表淺部位觸摸,以了解病情的變化。摸脈在手腕後寸口三部位置,左邊分別與心、肝、腎對應,右邊則與肺、脾胃、腎對應。一般常見的脈象有28種之多,如浮、沉、遲、數等,不同的脈象代表不同的癥狀和疾病。

人體內有一個密閉的管道是脈絡,它四通八達連接全身,通過氣血循環,維持人體的正常活動。人體某個地方發生病變,就會影響臟腑氣血的變化,並從脈搏上顯示出來,脈象顯證就是這個道理。「切而知之謂之巧」,就是說摸脈是一種技巧,但是必須要有其他三診的補充,只有四診合參,才能確診。

中醫望聞問切的現代應用與繼承!

中醫四診在現代醫學的應用上也是非常普遍的,望聞問切實際上在醫學教學的時候已經強調其重要性隻不過中西醫表述方法不一樣,西醫上表示為視觸叩聽嗅,感官判斷疾病都是醫生的基本功,十分重要,至今無法替代。


在現代醫學中,醫生在診斷病人時也會首先觀察病人外部特徵性表現,再與患者溝通病症,只是現代醫學上部分病症會更加偏向於儀器檢查來進行一個確診。

所以,從本質上來講,中醫中藥歷史悠久,經過幾千年的沉澱,其精華至今依舊對現代醫學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這個過程中會有繼承也有淘汰,但無疑會越來越好

這篇文章如果對你有所幫助,可以點贊轉發以示鼓勵!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健康養生知識可以點個關注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