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較真丨血液測試可以預測生死,準確率達80%?不要想得太神了

較真鑒定:

查證者:勿怪幸 | 日本東京大學外科博士

最近網絡上一則科學報導熱傳,稱“科學家們發現可以通過血液測試,預測人未來10年生死,準確率超80%”。這聽起來像是洋蔥新聞。因為預測生死一直就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知道自己什麽時候死亡不僅僅只是重症末期患者會提的問題,普通人或多或少也會有這樣的想法。究竟真的有這回事嗎?

一、如果有一個既客觀又可靠的預測死亡的指標,對於指導臨床決策將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荷蘭科學家做了一個有意義的研究

網傳的研究,實際上來自一項今年8月份荷蘭科學家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的研究,標題為《基於44168人的觀察研究,認定所有原因所致死亡風險的代謝譜(metabolic profile)》。

這項研究具體講的是——荷蘭Leiden大學醫學院的生物醫學數據科學家們進行了一個長達十幾年的研究,試圖通過檢測人體血液中的各種相關代謝因子的量,來預測一個人在未來數年內死亡的風險有多大。

傳統上,很難預測一個人什麽時候死亡。即便是終末期的重症患者,也很難說什麽時候才會油盡燈枯。所以影視劇中常出現的場景,主人翁哭喪著臉說醫生告訴他自己還剩幾個月的壽命,現實中幾乎不會發生。輕率說出這些話的醫生也會常常被現實所嘲弄。因為傳統的方法,比如按照平均估計,或者根據患者的實驗室檢查指標和臨床的表現,來預測生命所剩的時光,是非常不準確的。基本上就是猜。

另一方面,臨床的一些傳統項目和數據也往往因為年齡差別,能起到的預測作用不同。比如肥胖、高血脂,對於年輕人來說它們顯然是不利於“長壽”的壞指標。但到了80歲這樣的高齡以後,這些指標的預估作用就完全跟年輕人不一樣了。

所以,如果有一個既客觀又可靠的預測死亡的指標,對於指導臨床決策將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比如一個高齡的老人,如果要做比較大的手術,就需要對於手術風險、手術後帶來的壽命延長或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做一個綜合評價,看是否值得。而現階段,這些評價基本靠醫生的經驗來猜測,既不客觀也不可靠。如果有客觀的指標可以計算,比如算出來這個病人5年內死亡風險非常高,那就有客觀指針告訴臨床醫生和病人本人還需不需要做手術了。

Leiden大學的科學家們這次很嚴謹的做了大數據分析,就是為了提供這樣一個指標。

他們一共收集了44168個人的血液樣本,年齡從18到109歲的都有,追蹤隨訪的時間從3年到17年。所做的檢查是抽血查血液中各種代謝產物的濃度。最終確定了有14種與死亡風險有關的代謝產物作為重點檢查對象,用來做數據分析,看這些代謝產物是否能預測死亡的風險。

結果很有趣。研究追蹤的4萬多人中,研究結束時有5512人死亡。檢測的血液代謝產物大多數是以前有人研究過的,比如脂肪酸代謝產物,體液電解質平衡,炎症因子,但綜合起來研究以前還沒人做過。

二、這項最新研究具有先鋒性,但離真的能預測具體死亡時間還相去甚遠

傳統的預測根據年齡的不同,意義也不同,缺乏系統性。但這個研究,通過對這麽多人的代謝產物的濃度數據,與現實的死亡人數和時間做相關性分析,這14個代謝產物一起計算出來的風險因素與年齡無關,拿來預測哪個年齡段都一樣。計算出來的風險因素每增加一個數字,死亡風險增高2.73倍。

在其中的一個研究中,7603個人參與,實驗結束時候有1213人死亡。用傳統的預測手段計算出來的死亡精確度大約是78%,而這14個代謝產物計算出來的預測數字精確度是83%。

這還只是用了14個代謝產物而已。現代實驗室的檢測既高效又快速,多加一些另外的相關的代謝產物也不是大的問題。所以可以推測,如果進一步做實驗,加入其他的代謝產物,或者換用更加精確的質譜儀檢測(本實驗為了節省經費,用的是相對便宜但精確度不夠高的核磁共振波譜法),預測死亡的精確度應該還能更進一步提高。

如果精確度提高到99%,那以後臨床上就可以準確的計算出一個患者是否有短期內死亡的風險,對於評估手術和其他侵入性治療的必要性會有巨大的幫助。

然而,雖然很令人激動,這個研究的結果目前並不能用來預測或者評估一個單獨的個體的短期內死亡的概率。因為大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只是根據大人群推斷出來的平均風險。具體到個人,這些指標還太粗淺,目前沒法做出準確的預測。也就是在幾萬人的範圍內,能知道平均起來什麽的人群的死亡概率大約是多少,但具體到個人沒法預測。就相當於說,肥胖、糖尿病提高死亡風險,死亡風險是非肥胖、非糖尿病人的幾倍,但具體到一個肥胖的人或者糖尿病人,目前是無法預測幾年內就會死亡的。因為影響死亡的因素太多了。

另外,這個研究雖然參與人數大,時間長,但只是一個觀察性的研究,在一個時點檢測代謝產物,得出的是相關性的分析。相關性分析的弊端就是很難得出可靠的因果關係的結論。到底這個研究有多可靠,還得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也需要其他實驗室重複再現。

所以,這個研究充其量算是一個先鋒性的研究,證實了一個假說的可能性,為後續研究提供了可貴的思路和方向,但離真的能預測具體死亡時間還相去甚遠。

另外,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真的有人希望知道自己具體的死亡預測時間嗎?恐怕這樣的人不太多。真正有用的場景應該是醫生們用來評估治療的利弊的權衡,以及保險公司可能會用來考慮是否拒絕給某個人提供保險吧。

(更多健康問題求問較真?微信搜索“較真辟謠神器”,點擊“問答”提問,較真妹24小時在線回復~)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