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科研小白到19篇SCI,浙大女博士詮釋科研的正確打開方式

“既然沒辦法成為一名醫生,擁有妙手回春的超能力,那我就選擇在可觸及的醫療器械領域做一點貢獻。”

7年前,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2014級博士生陳婷珽在深思熟慮之後,給出了自己“竺老兩問”的答案。

而現在,已發表19篇SCI論文累計影響因子127.940的她依舊專注科研,希望能夠為個性化醫療領域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

科研小白的進階之路

高中時,化學是最讓陳婷珽著迷的科目,微觀尺度上物質顆粒碰撞導致的形態、顏色、尺寸等方面的變化無不彰顯著科學的魔法與藝術。遵從著內心的喜好,陳婷珽成為了浙江大學高分子系的一名大學生。

大一在醫院做志願者時,陳婷珽看到了患者的痛苦掙扎,也目睹了醫生的神奇和偉大;大二時,為了照顧遭遇車禍的家人,她長期折返於學校和醫院兩點之間。這些經歷讓她對醫生這一職業感到向往,作為高分子系的學生,陳婷珽想了很久,“化學是我的熱愛,幫助患者是我的追求,醫療器械領域或許是一個很好的結合點。”

而陳婷珽心中這顆夢想的種子,在遇到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計劍後,生根發芽、破土而出。確定目標之後,陳婷珽第一時間搜索了學院老師的研究方向,發現計劍老師的研究所長正是自己的興趣所在,於是毫不猶豫地敲開了這位未來導師的房門,並邀請計劍做她SRTP項目的指導老師。

“項目期間,計老師邀請我們去他家作客並介紹他最新的研究工作。面對‘科研小白’的我們,計老師循循善誘,不僅讓我們大膽描述自己的科研夢想,還鼓勵我們朝著心中的方向前進。”而正是這次看似天馬行空的暢所欲言,激發出陳婷珽心中的科研熱情。

大三進入實驗室後,陳婷珽遇到了科研生涯中的另一位重要導師——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金橋。如果說在科研這條路線上,計劍為陳婷珽指出了朝哪裡走,那金橋則手把手教給她如何走得更穩更快。“金老師引導我不斷規範自己的研究思路,他會帶著我去思考,完成這個課題需要分幾步走,每一步需要考慮什麽問題、做什麽準備,作為初學者應該注意什麽問題。”

本科階段完成“浙江大學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和“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後,陳婷珽興高采烈地去找兩位老師要新的研究課題,但讓她意想不到的是,老師們要求她沿著同一方向繼續深入研究下去,挖掘更多的可能性。於是,她的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誕生了——《新型可降解兩性離子基聚合物塗層材料的合成》。在先前研究基礎上,她更深入地研究了可降解聚合物塗層的降解行為是怎樣的,“不僅研究它的學術可能性,也探索它的現實可行性。”

披荊斬棘中高歌前行

懷著期待和好奇,陳婷珽步入了博士階段。

入學之初,計老師給學生們提供了一系列供選擇的研究方向,喜歡嘗鮮的陳婷珽再次選擇挑戰自己,挑了實驗室最新的研究領域——智能形變材料的優化設計及其在個性化醫療領域的應用。

“計老師很會帶學生,他不會直接告訴我們去做什麽、怎麽做,而是會引導著我們一步步探索到正確的方向。”司機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在導師的引導下,陳婷珽嘗試著探尋形狀記憶材料和個性化醫療器械的結合點。

“當時,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看看這個領域有什麽新發現,看到大概300篇的時候,我才有了一定的了解,並逐步凝練出具體的研究問題。”在這塊實驗室還未開墾的土地上,沒有師兄師姐手把手帶的陳婷珽只有一邊搭建實驗平台、熟悉實驗器材,一邊“刷”文獻,掌握常用實驗方法、了解最新研究進展。

在這個領域,陳婷珽主要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將材料形變資訊從材料中分離出來,實現材料形狀的按需調控。不懈鑽研之後,她利用光的時空可控性對材料進行模塊化處理,實現了材料形變和形變過程的原位調控。

博士階段的陳婷珽拒絕“閉門造車”,喜歡在與人交流中學習。2017年5月和9月前往葡萄牙和德國參加國際會議,分別作時長15分鐘的口頭報告和牆報展示,獲 Bayreuth Polymer Symposium 2017 會議最佳牆報獎。在去年和今年的暑假兩次應邀前往德國拜羅伊特大學,交流靜電紡絲和3D列印方面的技術和研究。

而博士三年級,作為一對一志願者接待諾貝爾獎得主Jean-Marie Lehn教授的經歷也讓她印象深刻。“他是一個非常open的人,不僅樂於跟後輩交流,還鼓勵年輕人大膽表達不一樣的觀點。被深深折服的我,我希望自己也成為同樣開放包容的人。”

而在聊到陳婷珽的研究方向時,Jean-Marie Lehn告訴這個科研新人——這個領域發展到現在是一個極致的狀態,作為一個新人,你不能再按照他們的思路做下去,而應該思考他們的邏輯存在什麽樣的缺陷,能否在這個領域給出新的觀點、發掘新問題。這句話讓陳婷珽回味至今,也讓她養成了勤於思考的習慣。“雖然做研究的節奏非常緊湊,但我還是堅持每天安排出一段空余時間去反思自己做了什麽,去明確接下來的方向。”

豐碩成果背後的秘密

“智能形變材料的時冷氣機控”是陳婷珽在博士階段的主要工作,經過四年的努力,她不僅首次獲得了具有“私人訂製”特點的三維形變材料,開創脈衝響應模式,實現了基於材料的二進製顯示;還首次實現了材料形變速率的大範圍連續按需調控,擴大了形變速率的調控範圍。

“科研不可與外界隔離,否則再高端的成果也只能是供人觀賞的展品,而不可以應用於人類實際。”陳婷珽認為,如果僅僅將科研靈感和工作思路局限於自身的苦思冥想,那麽結果也常常是單一的、固化的。所以她喜歡在交流中明確什麽是真正被需求的,並想方設法通過科學研究給出解決辦法。

常常跟著計老師與醫生交流的她發現,如果將現有的形變材料引入醫用植介入領域,可以大大簡化手術操作,但是這種形變材料一旦植入,我們就無法再對其進行按需調控。於是她想,我們能否製作一種本身不攜帶形變資訊、但是可以通過外界刺激來調節其形狀的材料,也正是在這個想法的基礎上,她在Materials horizons上發表了第一篇學術論文,解決了醫療器械領域標準化的器件製備和病人的個體差異性之間的矛盾

截至目前,陳婷珽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5篇,累計影響因子35.081。在涉足這一領域短短幾年就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她認為,善於合作是一個法寶。雖然課題組成員之間的研究方向有不小差別,但每次的組會,陳婷珽都積極參加,即使是跟自己研究方向完全不同的課題,她也保持關注。“一個人遇到問題常常會鑽牛角尖,但監視者常常能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別人的研究學習到在自己研究中接觸不到的實驗方法和技術,這也是一種快速學習的管道。”

在大部分時間裡,陳婷珽同時會進行好幾個實驗。“基本上我不太有閑著無聊、單純等待實驗結果的時間。”在金橋的帶領下,陳婷珽掌握了一套高效的實驗方法——將實驗模塊化,盡可能更多地把零碎化的實驗穿插在零碎化的時間裡,最大限度地節省等待實驗結果的時間,降低沒有必要的時間消耗。這種高效的工作方法也讓這個姑娘有更多的思考和休息時間,更精力充沛地投入所熱愛的科學研究。

用7年韶光致敬夢想。如今的陳婷珽依舊專注科研,讓我們一起期待這位優秀的姑娘在未來展現出更多的精彩。

文字記者:馬宇丹 |儲詩淇

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今日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尹美惠 | 俞靜 | 芷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