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補氣血看這裡,有妙招

中醫所說的氣虛和血虛,其實就是氣血不足。氣、血來源有二:一是先天之精氣,即父母的先天之精;二是後天之精氣,即脾胃運化的水谷與自然之精。氣推動血液運行,血作為氣的載體,氣血相互滋生,氣虛則血少、血少則氣虛。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氣血不足,通過外表就可以很明顯地判斷出具體癥狀。那麼有哪幾種表現呢?

氣血不足的表現

看皮膚。氣血對皮膚的充養作用在《素問 邪氣臟腑病形篇》中有精闢的闡述:「十二經絡,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注顏面而走空竅。」也就是說,經絡把氣血精微物質輸送到皮膚,皮膚得養則紅潤;氣血運行正常,濡養皮膚,則感覺靈敏。如氣血生成不足或運行障礙,則表現為皮膚黯淡無光或萎黃、肌膚乾燥、感覺異常。

看眼睛。主要看眼睛的色澤和清澈度。眼睛清澈明亮、神采奕奕,說明氣血充足;眼白的顏色混濁、發黃,表明肝臟氣血不足;眼袋很大說明脾虛運化不足;眼睛乾澀、眼皮沉重,也代表局部氣血不足;兩目獃滯,晦暗無光,是氣血衰竭的表現。

看頭髮。《黃帝內經》中這樣記載頭髮的生長過程:人在七八歲時因腎氣盛而「髮長」,到三十歲左右因腎氣實而「髮長極」,四十歲左右因氣血漸虛而「發始墮」,五十歲以後因腎氣衰而「發始白」。這說明頭髮的生長源於氣血的滋養,氣血旺盛則頭髮生長正常,氣血不足則不能上達頭部而致發白易落。

看手部。氣血充足,手總是溫暖的,而手心煩熱、出汗或手冰冷,則是氣血不足。氣血不足時,手指指腹會扁平、薄弱或指尖細細。古語雲:「爪為筋之華,血之餘」,如果指甲灰白無光澤,可能提示身體氣血不足或患有某種疾病。

看睡眠。明代醫家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說,無邪而不寐者,必營血之不足也。血虛則不能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不少人的失眠是因氣血不足所致,常表現為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打呼嚕等。而太愛睡覺,也往往是氣血虛的表現。

看牙齦。牙齒與腎的關係最為密切,因此,如果一個人牙齒髮育不好,通常腎也不好。若成人牙齒稀疏、齒根外露或伴有牙齦淡白出血、齒黃枯落、齦肉萎縮等問題,多為腎氣虧乏,腎為先天之本,腎氣不足多與氣血不足相關聯。

4招調理好氣血

氣血不足,就要想辦法補足。

1.中藥調理:常用的補血中藥有當歸、川芎、紅花、熟地、桃仁、黨參、黃芪、何首烏、枸杞子、山藥、阿膠、丹參、玫瑰花等,可以在醫師指導下選方煎服。

2.飲食注意:平時應該多吃富含優質蛋白質、微量元素(鐵等)、葉酸和維生素B12的營養食物,如紅棗、蓮子、核桃、山楂、豬肝、雞蛋、菠菜、胡蘿蔔、黑木耳、黑芝麻、蝦仁、紅糖等,多喝木瓜銀耳湯。

3.運動養生:平時可練習瑜伽、太極拳、保健氣功等舒緩的運動。另外「久視傷血」,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的人,應該特別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養,防止過度用眼而耗傷氣血。

4.經絡療法:經常做頭部、面部、腳部保健按摩可以消散瘀血,可以堅持艾灸關元、氣海、足三裡、三陰交等穴位。

督脈通,全身氣血足

武俠小說裡多有練武者打通任督二脈練就神功的描寫,實際上這是藝術誇張了。督脈循行於背部,中醫有背為陽、腹為陰的說法,因此督脈可調節陽經氣血,對全身陽經脈氣具有統率、督促的作用。

督脈起於小腹內胞宮,下出會陰部至尾骶部的長強穴,向後行於腰背正中,沿脊柱上行,經項後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上行至頭頂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liáo)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

督脈上有幾個最為關鍵的要穴,平時多加按摩,有益整條經脈的養護,促進全身氣血的運行。

命門:補腎壯陽。命門與肚臍的位置為前後對應,平臍繞身一周劃一環線,腰後正中點就是該穴。平時用按摩錘或手握空拳輕輕叩擊命門穴,可起到壯陽補腎的效果。每天叩擊15分鐘,以穴位處有溫熱脹感為佳,能夠防治腰腿酸沉無力、周身疲憊、下肢浮腫、小便頻繁、白帶清稀、頭暈或耳鳴等病症。

至陽:治胸背痛。該穴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即坐位,兩手自然下垂,兩肩胛岡下角水準連線與背部正中線的交點處。按照中醫的天人合一理論,至陽穴的穴性與夏至意蘊相同,因此,冬病夏治三伏貼必選該穴,多用辛溫發散的藥物貼敷於此。

大椎:治痛絕穴。該穴位於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即低頭時頸後突起最高處下方的凹陷。大椎穴是傳統養生的首選要穴之一,又是治療諸痛之絕穴。針刺或在大椎穴拔罐,能提高人體正氣,振奮一身陽氣,增強機體免疫力。臨床上,三伏貼、冬病夏治防治哮喘、過敏性鼻炎、寒性腰腿痛等慢性疾病,以及治療陽盛陽亢引起的失眠,都離不開大椎穴。

百會:通全身,治百病。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前後仔細尋摸,凹陷處即為該穴。百會是人體陽氣最充盛的部位,有開竅醒腦、回陽固脫、平肝熄風、昇陽舉陷、寧神定志、調補中氣之效。多用來治療頭痛、頭暈、精神病、癲狂癇證、癔病、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腦血管意外、中風昏迷、久瀉不止、小便失禁、健忘失眠、腦癡呆、腦萎縮、中風失語等。

補氣血、強筋骨 參杞芡實燉黃鱔

主要功效:溫中補氣血。

推薦人群:平素氣血不足、面色萎黃、冬日常發寒性疾病的人群。

材料:黨參20g,枸杞子10g,芡實20g(新鮮芡實100g),黃鱔1條(3人量)。

烹調方法:黃鱔洗凈切段,放在水裡泡半小時,把肉內的血水泡出來。切數大片生薑在炒鍋中爆炒,倒入黃鱔段同炒至熟。把生薑片和黃鱔同放入燉盅內,加入黨參、枸杞子和芡實。倒入1000ml開水燉約1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湯品點評: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蔘」,這個時候的黃鱔最為滋補。黃鱔為甘溫之品,平補氣血、強筋骨、祛風濕,是夏季進補一種很好的食材。搭配平和補氣的黨參,補肝腎明目的枸杞子、補脾除濕止瀉的芡實。當然還少不了的是生薑,不僅去腥,它本身就有很好的溫中作用。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