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在故宮扒門縫:細數故宮那些未開放的區域

文|紅小豆館主

雖說現在故宮的開放程度很高了,但依舊有很多地方是未開放的,一道道上鎖的宮門,很好奇裡面是個什麽樣子,就只能靠扒門縫來探奇了。最近我又進宮了,專門就這些紫禁城裡的門縫進行了調查。

東六宮與寧壽宮(今珍寶館)之間,有一條長長的夾道,名叫“東筒子”,走在這條路上,高高的紅牆聳立在兩側,給人一種格外的深宮之感。上圖的門縫就在這條夾道的東側,沒有名字,從地圖來判斷,此處應當是寧壽宮裡的一部分,是樂壽堂西南側遂初堂的西小門,遂初堂是一直未曾開放的地方,從門縫裡透出的景色來看,也確是多年沒有粉刷的舊時風貌。

寧壽宮樂壽堂

寧壽宮地處東西六宮之外,屬於乾休所的性質,一般都是太妃居住的地方。前兩天寫過一篇乾隆朝宮女自盡的案子,當時便是太妃的居所,後來的慈禧也曾在這裡的樂壽堂居住,也正是在這裡,她賜死了珍妃。除了太妃,乾隆為了給嘉慶讓位,最後幾年也是在這裡度過的,也正是由於他的大型修繕改造,讓這裡成為非常別具一格的一處景點。

鹹熙門是鹹福宮的外門,在西二長街的西側,對著進入儲秀宮的西門長泰門。我記得原來鹹福宮是對外開放的,當年有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展,如今大概是修繕的原因,所以謝絕參觀,最近故宮裡修繕的地方很多,比如長春宮、鍾粹宮、景陽宮、乾隆花園都在修繕,有很多過去的常展估計大概還要幾年之後才能再見了。

說到鹹福宮倒是個很有意思的宮殿,不僅有後妃居於此地,比如道光的琳貴人、成貴妃、彤貴妃,有時候皇帝也會在此小住,比如嘉慶、鹹豐在先皇去世的時候,都住在這裡守孝,期滿後才搬回養心殿,這是除了乾清宮、養心殿,住過皇帝最多的地方。

百子門,是出離西六宮,通往重華宮、漱芳齋的大門。重華宮是乾隆當皇子時的居所,過去叫乾西五所,後來高宗登基了,將此改造,重新裝修,成為他的會客廳,比如乾隆朝每年新年時的重華宮茶宴,再比如一些家庭聚會,都設定於此。它東側的漱芳齋也是由乾隆一手打造,按《還珠格格》裡的故事,小燕子不是就住在這裡嘛,與重華宮一體,都是乾隆非常看重的地方。如今鹹福宮正在修繕,重華宮從未開放,離百子門很遠便設立了謝絕參觀的牌子,也就沒有機會去扒它的門縫了,只能遠遠地給它拍個照。

重華宮

儲秀宮門縫

儲秀宮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宮殿,與慈禧太后的一生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鹹豐二年是文宗第一次選秀,這時慈禧便以蘭貴人的身份入住到了儲秀宮,此後晉嬪位、妃位、貴妃位,一直都沒有搬動過住處。因此,她認為儲秀宮是她發跡的地方,憑什麽鹹豐那麽多妃嬪,只有她能生了兒子並健康地活到文宗駕崩,還是風水好,所以,她在成為太后以後,還多次居住在這裡。特別是光緒十年的時候,她為了給自己過50歲的大壽,特意花了63萬兩銀子,對這裡進行了裝修,並把儲秀宮與翊坤宮之間的圍牆打掉,使兩宮連通一氣,四進院落都歸她所有。

在如今的修繕大潮中,儲秀宮自然也在其列,原本四座院落的宮殿,現在隻開放了靠南的三進,最後一進院落上著鎖,現在我們只能透過門縫,看到全豹的一斑,希望能夠早日恢復開放吧。

乾清宮東暖閣內

養心殿從2015年開始進入數年的大型修繕,已經兩年多沒有跟遊人見面了,前些時還有新聞報出了養心殿修繕時發現雲母瓦片的事。以前餐館養心殿,都是從乾清門西側,與軍機處之間的內右門進入,在西二長街的南段西側有兩座門,靠北的門叫遵義門,可以直達養心門,由此進入養心殿。以前到養心殿參觀,可以看到乾隆最愛的書法【三希堂】,以及當年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的陳設,以及皇上翻牌子時,后宮嬪妃們共同等待消息的燕喜堂。如今透過門縫,只能看到一座琉璃影壁,以及一座消防安全管理規定牌,就等著養心殿重新對外開放了。

其實養心殿建築群中還有一處不為人知的地方,但說出來所有人都會感興趣,這就是皇上家的禦膳房。西二長街南段西側的第一道小門,便是當年進入禦膳房的宮門,我們現在透過門縫,還能看到一排長房,這就是當年禦膳房的辦公地點。

當然,我在本號的很多文章中都說過,其實禦膳房並不是一個做大鍋飯的大食堂,內中分很多個組,不同的組分別伺候不同的人,由於皇上常住養心殿,所以皇上的膳房便在養心殿外,其他後妃的膳房也都在他們的宮殿的東南處。由於清宮有常住郊區園林的習慣,也就是冬天會在這裡居住,北京的冬天又都掛西北風,所以把廚房安放在東南角,風一來,做飯的油煙就就刮到院外了,不會影響院裡的主子。

說到禦膳房,其實故宮裡還有一處,在另一處門縫裡。三大殿的東牆外,離珍寶館很近的地方,是紫禁城裡的南三所,西側便是禦茶膳房。當年聽故宮博物院的丁孟先生說起過,一直用於博物院的內部使用,從未開放過,那天我去的那會兒,正好趕上開了半扇門,這就不用扒門縫了,裡面應該是正在大興土木,也許不久的將來,說不好就對外開放了。

說到這,估計會有很多朋友會發出疑問,這禦膳房和禦茶膳房有什麽區別呢?為什麽還要在不同的位置?禦茶膳房是總管宮廷飲食的辦事機構,隸屬於內務府,其中還分內膳房和外膳房,以及各宮的膳房,包括皇太后的小廚房。前兩天我去檔案館查檔案,發現從道光朝開始,這些膳房都有明確的採買食材的種類和價格的記錄,每個月都有明細,極其詳細。比如光緒三十三年五月,內膳房用薑、蒜、口蘑、淮麯、花椒等一系列食品,每斤報價多少,實價是多少,共用銀667.6357兩,外膳房共用銀147.482兩。

內膳房的功用比較好理解,就是帝後的日常飲食所需,但外膳房具體是給什麽人做飯的,至今在各種檔案、則例中並未見到,以現在所掌握的情況來看,只能推測是王公及外臣進后宮飲宴時,他們的飲食由外膳房來負責。畢竟,前朝的大宴,又是另一個承辦部門,那就是光祿寺。

午門是故宮博物院的大門,午門內東側有一座協和門,可能是很多人沒有太注意的,畢竟來了故宮,一般都是直奔中軸線上的三大殿、乾清宮的。其實在協和門外,還有一些隱秘的所在,比如南側的一座小院,與文華殿相對,從未對外開放過。透過門縫,可以看到這裡正在進行施工,也許過個一兩年便大家便可以一飽眼福了。

這座小院其實是大有來頭的,是當年的內閣大堂,也就是大學士們在此辦公的地方。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取消了沿襲上千年的宰相制度,從永樂皇帝開始,漸漸演化出由內閣大學士輔政的政治體制,國家大事,基本先由大學士們商議後寫好辦事意見,寫在一張小條上,送到皇帝手裡,根據他們的意見,或是蓋章批準,或是再行他議,是為“票擬”制度。

到了清代,雖然有康熙朝的南書房和後來的軍機處,最重大的軍機政要已經不在內閣辦理,但是一般性的日常事務,依舊在這座小院,也就是內閣大堂中完成,而且內閣大學士依舊是官員中最為重要的,官高一品,位極人臣,說的就是他們。如果過兩年,故宮博物院能在此恢復當年大學士們辦公的場景的話,那實在是太有意思了。

紫禁城已經600多年了,故宮博物院建院也90多年了,這裡發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不要說那些巍峨華美的建築,那些塵封數百年的后宮角逐,就單單在如今未開放區門縫裡看到的世界,都有著無數精彩的故事。本期扒門縫到此暫告一段落,等待著下次進宮再與大家分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