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杭州人口“破千萬”,背後的喜與憂

·關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這是第2775篇原創首發文章字數 4k+·

這兩天,有杭州媒體發布“杭州正式宣布人口破千萬”,進入特大城市的行列,備受杭州人民關注。雖然嚴謹來說,離“千萬大關”還差一點點,但也是抬腿而過的事。

杭州有我許多朋友,有我喜歡的九溪十八澗、滿覺隴,有我常用的支付寶、淘寶、網易嚴選、農夫山泉……我對杭州是喜愛、親切、尊敬的。還是要提前祝賀你,杭州。

流量之城

杭州自古就是一座自帶“流量”的城市,自隋代設“杭州”起,在國家版圖中的地位,一直獨樹一幟,既是經濟重心,又是文化重心、旅遊勝地,也是明星雲集的流量之城。

不說孫權、白居易、蘇軾,也不說近代的梁實秋、戴望舒、鬱達夫,就說現在,G20、亞運會、阿里巴巴,拓展著杭州在全球的知名度;馬雲、宗慶後、宋衛平是商界明星,一個是互聯網的偶像,一個是傳統實業的標杆,一個是房地產的帶頭大哥;孫楊、傅園慧,有能耐又有個性,體育界的流量王;浙江衛視中國藍,有創新有影響,中國電視、娛樂界的流量王……

杭州的繁華、自由、文藝、娛樂,又鋪墊著杭州獨特的城市基礎。這座城市充滿無數可見及隱形的富豪,無數的互聯網人才、優秀大學畢業生蜂擁而至,大學生就業滿意度也僅次於北京;天貓、淘寶、蘑菇街,又批量造就著網紅經濟,在杭州西湖邊、市中心商圈,每日都聚集大群攝影師和街拍網紅,以至於瘋傳街拍警告:“請速速避開任何拿著礦泉水瓶的人”,因為杭州大街上的網紅小姐姐,可能會喝著喝著礦泉水突然噴一地,或者走著走著路,突然上演個劈叉、跳個熱舞……

正因為如此耀眼,又如此繁華、時尚,而經濟過於偏互聯網、三產服務業,杭州總免不了給人一些“網紅”感,多少有點不那麽實在。

管它網紅不網紅,如今,人口“破千萬”(即將),還是極有說服力。

1、首先,正式躋身特大城市之列,除了北上廣深,扎扎實實的人口過千萬的城市僅在個位數以內。人們願意湧入杭州,就說明了杭州有著足夠的城市高度和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人口質量。一直以來,集聚到杭州的外來人口多是行業精英,或者說中高端人才,這點不光讓很多城市羨慕,甚至讓一線城市們警覺、反思。此外,外省大學生就業選擇是一座城市發展質量的重要體現,數據顯示,選擇在杭州就業的近三屆本科畢業生中,外省人佔比達55.3%,在全部14座一線及“新一線”城市中位列第4。而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滿意度,僅次於北京。而且杭州大學生就業以信息安全、軟體工程、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數字媒體技術、通信工程、數字媒體藝術等新經濟為主,收入也較一般行業高。

2、城市地位確立。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陸銘說,“中國的城市體系越來越趨向於‘齊夫法則’——其含義是,一個區域的第一大城市人口會是第二大城市的兩倍,會是第三大城市的三倍,會是第N大城市的N倍。”

確實如此,上海人口2148萬,蘇州人口1072萬,杭州破千萬(即將),南京833萬,寧波820萬,合肥808萬,較為貼切地呈現了上述法則。整個長三角城市群呈現出“一超(上海)二特(蘇杭)三大(南京寧波合肥)”的格局。

格局與趨勢一旦形成,就不會輕易改變,更多的人口和資源還將持續湧入,杭州的“流量”還會持續,城市的發展還將進一步往深度和廣度發展。

杭州憂思

正因為趨勢的力量難以逆轉,杭州的發展值得思慮。

現在,我已不敢在暑假、節假日、周末去杭州,不光人多,而且很難買到火車票。近年來極少坐綠皮車,唯一的幾次就是從杭州回上海,實在是買不到票。

城市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偶爾周末在杭州,跟朋友建議去西湖看看,他們紛紛擺手,算了,人多得不得了,還限行。而周一到周五,他們又都忙得雞飛狗跳。西湖越來越成為長三角的西湖、全國人民的西湖,而不是杭州人民的西湖。

杭州由於地勢,不能像許多城市一樣攤大餅,建內中外環,建四五六環,人一多,車一多,杭州愈發擁擠,杭州也就成為著名的“堵城”“霧霾之城”。全國人民對西湖的熱情不減,人口還將湧入。景觀杭州在大力推進智慧杭州建設,但許多常見的城市病,短期內難以治愈,這是其一。

相對其他特大城市,杭州的城市氣質,總體以秀麗、精致、情調、人文關懷為主,魯迅先生就曾經如此描述:“杭州的市容,學起上海洋場的樣子,總顯得小家小氣,氣派不大……至於西湖風景,雖然宜人,湖光山色,也會消磨人的意志的……和蘇小小認認鄉親,過著飄飄然的生活,也就無聊了。”魯迅先生的意思很直白,杭州是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精致有余,氣魄不足。

不說北京的帝都天氣,上海的海派博大,深圳的大破大立、改革精神,就說蘇州,春秋起,面朝太湖,建闔閭大城,從此,歷史上基本都是江南中心。上世紀90年代,為對接國際,不破古城,把老城留給傳統文化和外來遊客,“棄”舊辟新建立蘇州園區,承載城市未來,從而開創一種全新的城市發展模式;主城區以下,昆山、張家港、常熟、太倉,獨立於中心城區,各自發展,全部進入“百強縣市”前十,拉伸著蘇州的發展質量和格局,“去中心化”發展更為優質;同時,蘇州發軔於製造業、蘇南模式,現今主要發展動力也來源於國際分工、現代工業、先進製造、高端科技,創新中夾著扎實、內斂、實乾的氣質,相較起來,更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應有的沉穩、格局,也有一種“大蘇州”的氣魄。

再看杭州,你要稱“大杭州”,多少有點缺那個味道。杭州地勢局促,難以攤大餅,又難以棄舊立新,總體仍是圍繞著西湖的地理、人文中心,以西溪、錢塘江為標誌,向外拓展、修補,總缺那麽一點另起爐灶的大氣魄。

從產業上,亦是如此,要不是馬雲四處碰壁回到杭州,繼而摸索出互聯網路徑,杭州恐怕只能停留在旅遊城市的階段。

如今,互聯網撐起杭州的半壁江山,也為杭州注入,不,是加深著城市的氣質——更潮流、精致、時尚,更“線上”,更聰明,更缺乏“鈍感”。前赴後繼的大學生、互聯網工作者,沒有為這座城市帶來“移民”精神、多元文化,而是融入、助推著這種城市精神,杭州,個性越來越鮮明,但也越來越缺乏一線城市應有的某些精神氣質。這是其二。

阿里、海康威視等幾家互聯網、大數據企業撐起了杭州的半壁江山,也深刻地影響著這座城市。但是,縱觀所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像杭州這樣深度依賴於某幾家企業的城市,實在罕見。

不說北上廣深,就說蘇州,500強外資企業、500強民營企業、本地鄉鎮企業共同支撐起蘇州的產業發展;高新技術、高端製造、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與傳統工業、輕工業共同發展,撐起蘇州的產業結構;高端技術人才、跨國公司管理者、各行各業的白領金領,與普通的生產線工人、普通的外來移民一起,豐富著城市的產業人口結構,也豐富著城市的多元文化。

即使是互聯網,與“去中心化”的思潮不同,阿里系是以電子商務為核心,以“中心化”為導向,通過其強大的電子商務產業鏈、大數據能力,為加入阿里生態的企業提供各種服務。其核心產品是數據與撮合服務,提升的是效率,通俗來說,阿里主要做的是平台,不生產內容或產品,是一種聰明、流行的做法——創業者們,誰願意去生產?誰不想做平台?

而隨著阿里服務的不斷深化,也加深著對圈內企業的控制,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價值的被剝奪感,與互聯網開放、共享、去中心化的價值觀有一定相悖。

同樣,阿里的“中心化”,在服務、推動著杭州發展的同時,也在攫取著杭州寶貴的資源——人才、資本、政策……杭州,需要扶持新的產業,需要培養一個阿里的“競爭對手”。這是其三。

我的論述班門弄斧,有識之士肯定早就看到了這些問題,事實上,也在不斷嘗試,比如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並建立夢想小鎮(互聯網小鎮)、基金小鎮、獨角獸產業園、區塊鏈產業園等——這些小鎮,都多少能看到阿里系的影子,發展亦不甚理想。

這些嘗試、這些小鎮,趕的都是“時髦”,但這些“時髦”,需要的是產業積澱和基礎,甚至是第二產業基礎,壞就壞在,杭州“第二產業”已經被遺忘太久。2018年,杭州第二產業增加值4572億元,在一線和主要新一線城市中幾乎墊底,僅相當於蘇州的一半。這一數據,2017年是4387億元,僅增長185億元,4%。

雖然三產化是趨勢、主流,並不代表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們不重視製造業,只是更強調高端製造。連美國也在強調製造業回流,並不惜與全球撕破臉。

什麽時候,當杭州在做“去中心化”的事、不那麽時髦的事,才是這座城市真正改變的開始。

再說房地產

儘管如此,杭州仍然是個非常非常優秀的城市,除了自然美景、文化底蘊、洋溢著的人文關懷,更重要的是,這個城市與整個浙江一起,不等不靠,發展路徑是自己探索出來的,尤其值得尊敬!

儘管總拿蘇州做比較,但我對杭州的喜愛,要超過蘇州,也超過我所居住的上海。兩年前,從寧波撤回上海,我就曾認真考慮去杭州買房定居,可惜限購又搖號,關鍵是,房價還真不低。

儘管房價高企,我還是要說一句,杭州的房地產總體是良性的。

價格反應的是供需,只要市場總體在按著供需運行,就是有理的。

杭州樓市的需求,是真實而有效的。杭州是浙江人民的杭州,而浙江人民是有錢的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浙江就以4.2萬元的數據高居榜首。當各個地市的有錢人紛紛殺到杭州,居住、保值,投資或謀求發展,杭州的房價不起來都難。

持續的互聯網造富神話、一百七八十家上市企業的造富神話,又大批量製造著富人乃至富豪群體,這是杭州高房價的又一大支撐力量。

而數量龐大的互聯網、信息產業工作者,作為高薪職業,構成著龐大的中產群體。別忘了,“破千萬”、還在蜂擁而入的大量大學生群體。

不要說新杭州人,在杭州呆了多年的中產們也很多還沒有房子,他們和拆遷的本地人一起,共同撐起了杭州此起彼伏的“萬人搖號”。

我的大學同學張弛,經營著杭州鼠打貓互動——浙江旅遊行銷、品牌推廣的佼佼者,做得很不錯。女兒出生,謀求將文一路的一室戶換成更大一點的房子,到處看,已經買不起,除非賣掉老城區的房子再咬牙二套貸款,但養孩子供房貸辦公司,壓力太大,而一旦離開老城,也意味著再也回不去,代價太大。

張弛出手還算早,他的合夥人,在杭州工作十幾年,娶了杭州媳婦兒。孩子上幼兒園,一家三口和老丈人擠在一起,早就謀劃著搬出去,奈何房價太高,又搖不上號,買房夢一再延遲,最後,只能在半山以北的片區將就一套二手房,上班路遙遠,配套不佳,生活品質大為下降。

而杭州的供應,也是積極而有效的。

杭州的樓市,能生存下來的都是大佬級開發商和本地優質開發商,競爭激烈,對品質、口碑極為重視,對得起消費者。

杭州政府,也在加大供應,近年來,土地出讓面積、出讓金都領先其他城市。尤其是土地出讓金,由於土地價格高的加成,一直遙遙領先,僅2019年上半年,杭州土地出讓收入達1444.5億元,是第二名武漢的1.5倍,杭州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亞運會的舉辦,深度依賴土地,而G20、亞運會的舉辦,又推動著土地價格的提升。

杭州的“三產化”,體現著對某一產業、某幾家支柱企業以及房地產的深度依賴。杭州地狹人多,隨著人口“破千萬”,城市基礎設施、智慧杭州的建設投入還需要持續加大,沒有太多的外部扶持,只能靠自己,這條路還得走下去。

儘管由於限價、短期調整等因素,杭州樓市尤其是二手房穩中略降,但杭州的房價,還將維持在高位。

中產、新杭州人的購房之路,城市的幸福指數提升,仍是任重而道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