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有一種無奈叫“媽在,孩子就特別作”

前幾天,我們閨蜜聚會,玲玲和我們說起了一個困擾:每天下班回家裡,寶寶見到她就撲上去,各種哼唧,一會兒要這樣一會兒要那樣,明明進家門時還看到她在好好吃飯,轉眼就要各種哄啊喂啊,還哭。婆婆說“你不在的時候孩子可乖了,你一回來怎麽就鬧成這樣”,

玲玲既自責又無奈,難道是我全職在家帶娃的時候把孩子寵壞了?

咦,這不就是典型的孩子見了娘沒事哭一場嗎?幾個姐妹你一言我一語的,原來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煩惱,好好的娃見了媽媽各種作,說哭就哭,你越哄吧,他還鬧騰的更加厲害了,到底什麽情況啊?

《美國育兒百科》裡面是有這麽一段話: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你的保姆或者家人告訴你他們表現的像個天使時,其實是因為,他對其他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但在你的面前,孩子會很想嘗試各種事情,哪怕是耍無賴耍混,甚至是危險或者很困難的事情,因為他知道,哭的淒慘,你會憐惜;遇到麻煩你會幫他解決。

這句話,其實很好的解釋了孩子作的最大原因。

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他們的吃喝拉撒都由我們當媽的來承擔是不是?孩子是特別簡單的,誰在他身上花的時間多,自然和誰親,換言之,也就最信任誰。

所以,媽媽和孩子長時間的朝夕相處,造就了他們之間最緊密的聯繫,而對孩子而言,媽媽也就成了他最信賴的人,當然就會有很多只在最信賴的人面前才會出現的舉動。

突然想起我小時候,有一次在學校因為回答錯一個問題被同學笑話很久,我站在座位上臉刷的紅了,那一天都是低著頭不敢和別人說話。直到踏進家門,看到我媽燒好我喜歡吃的宮保雞丁,我終於忍不住大哭了起來。那一刻,積攢了許久的情緒終於釋放了。我在媽媽的懷裡哭了很久很久。

現在我長大了,自己也有孩子了,好像一下子明白了。即使再小的孩子,也會難過、委屈和不開心,如果那一刻身邊的人並不是和自己很親密的,比如阿姨,或者這個人在他心裡的親密度沒有媽媽高,他們往往會強忍這些不好的情緒,等到媽媽一來,有一種“我的依靠來了”的感覺,於是心底的那種委屈一瀉而下,釋放得痛快淋漓。

尤其是那些還沒有學會正確表達情緒的孩子,他們通常會借著一些小事發揮,從而讓人覺得無理取鬧。

其實,是我們誤會孩子了。

美國心理健康專家 CrystalI.Lee 說:

人和朋友家人在一起時,會表現得更真實。你知道他們是愛你的,所以有時可能會表現得更糟糕。

就像男女談戀愛,女生總是不免“發發嗲”,男生呢偶爾做些小動作來確認對方的心意。成年人尚如此,更何況孩子。

正因為他們把我們當成是自己最可信賴的人,才會任性耍賴,各種“作”,一方面是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我們的關注和關愛。另一方面,孩子的潛意識也會告訴他們,媽媽一定會無條件的原諒我。

這,都是人之本能。

不過啊,太多的媽媽不理解孩子這種渴望被關愛被重視的心理,反而覺得孩子倔強、野蠻、不懂道理,尤其下了班回家,稍哄了一陣無濟於事後就不免大動肝火,這個也完全能理解,因為工作了一天,媽媽自己就很累了,娃還添堵,難免火冒三丈。

但是啊,我還是想提醒各位媽媽們,因為孩子作(zuo)而暴跳如雷,是孩子作(zuo)這件事兒上最大的陷阱,效果也往往適得其反。

因為娃這個時候“作”,並不是真的要的一個結果,而是你溫和的態度。

怎麽做呢?

首先,讓自己先平靜下來,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說白了就是讓他們哭一會,鬧一會。

第二,差不多的時候,就要采取合理的情感疏通了。小點的寶寶,盡情的撫摸他,親他。

孩子所有看似不好的行為背後,無非就是我需要你啊。

大一點的孩子呢,可以試著引導他們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媽媽愛你,我想你也很愛媽媽,所以你想做什麽,為什麽哭泣可以告訴媽媽嗎 ”,如果不是太原則的事情,就滿足孩子吧。比如他想媽媽喂飯,那咱們可以先喂幾口,等他們情緒穩定了再試著讓孩子自己吃

一般來說,這時候的孩子只是需要一個情感的慰藉,鮮有過分要求。

第三,要提醒大家的是,有時候孩子的“作”是因為不穩定因素太多。

這就需要媽媽告訴孩子,我去上班(出差),我什麽時候能回來。給孩子足夠的預期,並且遵守約定,孩子也會減少因為失落而見到媽媽之後的情緒失控。

想起一句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

正因為媽媽們的愛才讓孩子們勇於放肆!

所以,這些看似任性的行為,其實也是在幫助孩子們慢慢的建立穩定的情緒和長期的安全感。

再說了,孩子終將會長大。

等到有一天他不再黏你了,你才發現自己還沒有抱夠他。

到那時候,你將會無比懷念他踉踉蹌蹌學走路,咿咿呀呀學說話,還有膩膩歪歪鑽你懷裡求安慰的樣子。

不留遺憾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現在多一些點滴的陪伴。

看到這,還覺得寶寶太“作”而抓狂的媽媽們是不是可以釋懷一笑了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