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微軟,奪回王位!

新商業進化論 第031篇

封圖設計 &責編| 麗麗

第3731篇深度好文:7294 字 | 10 分鐘閱讀

6月9日,微軟於最近一個交易日股價報收於131.40美元,市值突破1兆美元大關,創歷史新高,其中盤中股價一度飆升至132.25美元。

這一結果,使微軟一舉超過亞馬遜和蘋果,成為目前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也是首個破兆美元市值的公司,領先後兩位已經逾1000億美元。

倘若五年前有人穿越時光到今天,發現這個星球上的市值王者居然是微軟,多少會感到錯愕。

畢竟那個時候,微軟普遍被視作是受到“創新者窘境”困擾的公司,有蓋棺論者甚至將當時的微軟定義為一個“專門給電腦打補丁”的夕陽企業。

5年之後,微軟不僅沒有成為夕陽產業,反而再度崛起,登上全球市值榜首。與遠在大洋東岸的互聯網巨頭相比,微軟的市值是阿里、騰訊和百度三家的總和。

大型企業的轉型從來都不是件易事,容易陷入故步自封或激進衝動的極端。

“沉迷過的偶像,都不外乎如此。”摩托羅拉、諾基亞、雅虎……曾經的科技明星迷失在時代與自身的變革之中,接連隕落,不禁歎息!

30歲,是科技公司的魔咒。

“事實上,我預測,有一天亞馬遜也會消亡和破產。”電商霸主亞馬遜傑夫.貝索斯曾直言,大公司的壽命大多只有30多年,而不是100多年。

日本首富孫正義,在2018年2月的財報會上也坦承,所有科技企業都會面臨30歲危機,一家企業在某個領域做到全球最大,然後,在顛覆性技術興起和創始人退休後,被下一代企業所取代。

曾經的矽谷巨頭雅虎墮落,英特爾式微。當年,Y Combinator的創始人保羅·格拉漢姆發表了《微軟已死》,認為微軟雖能賺錢,但已不再令人感到害怕,故死期不遠。

時至今日,微軟不僅賺錢依舊,更是找回了讓對手畏懼的王者氣息。

而達成這一榮耀時刻的關鍵功臣就是現任CEO薩提亞·納德拉,是他讓微軟這隻“大象”翩然起舞,重回市值巔峰。

一、納德拉是誰?

2014年2月4日,當微軟宣布印度裔的薩提亞·納德拉成為新一任CEO時,這一職位已空缺了半年。

決定宣布後,不少人都在問:納德拉是誰?

當時,納德拉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微軟的知情者”。

那時,他已在微軟工作22年,曾在Windows、Office等多個業務部門工作,先後領導了微軟的必應搜索引擎、SQL Server數據庫和Azure雲計算業務,深知“微軟的家底內幕”。

當時,期待新CEO能帶領公司轉型,走出困境的還有雅虎。納德拉上任時,瑪麗莎·梅耶爾已在雅虎擔任CEO一年半。

2016年,雅虎業務被收購,公司改名Altaba(有人戲稱這個名字為“阿里爸爸”)。

格拉漢姆把微軟比作羅馬暴君尼祿和康茂德,依靠繼承自IBM的壟斷權力令科技界擔驚受怕20年,而臣服在其“淫威”之下的就包括雅虎。

雅虎將自己的定位局限在媒體就是因為“對微軟感到害怕”。

2014年,那個曾經讓雅虎感到害怕的微軟也面臨著公司戰略定位的挑戰。

納德拉接任前數日,彭博社發表了一篇名為《為什麽你不想成為微軟CEO》的文章,將微軟CEO一職稱為“世界上最差勁的工作”:

蓋茨雖已退休,但仍是董事會主席,留給後來者的自由並不多;全球PC業務增長陷入停滯,蘋果、谷歌的智能移動設備和相關業務卻發展驚人;

前CEO鮑爾默在擁抱消費端硬體和移動互聯網方面貽誤了良機。

更重要的是,對於微軟這般體量的企業來說,任何大型變動均非易事。

納德拉的上任,改變了一切。

上任後,納德拉給所有員工的郵件中提到:

我買很多書,雖然不一定能看完。我注冊了很多在線課程,雖然不一定能學完。但我堅信,如果停止學習新東西,你將停止創造有價值的事物。

帶著這種開放心態,納德拉上任後首次公開講話時,就舉著一台iPhone,展示了裡面安裝的郵件應用。而在過去的微軟,使用競爭對手的產品是大忌的。

在納德拉的藍圖中,微軟將成為一家跨平台、跨設備的軟體與雲服務提供商。用戶使用什麽樣的設備,都不應也不會影響使用微軟的服務。

納德拉深諳,如果仍走以前的老路繼續啃Windows 及 Office 的老本,一代巨頭微軟必將隕落。

認清形勢後,納德拉迅速調整微軟戰略布局,開啟“移動為先,雲為先”時代,其核心動作是更多地從用戶體驗角度出發,打通微軟所有產品,打破微軟以往設定的局限性和封閉性。

其中,就包括了Windows 10可以運行在任何設備上;手機、PC、平板、Xbox 等平台無縫連接一個平台、應用商店;

通用版本的 Office 家族辦公套件,在手機、平板和 PC 上為 Word、Excel、PowerPoint 等產品提供一致性體驗。與此同時,微軟也砍掉了曾並不成功的產品,譬如 Windows Phone。

大刀闊斧地內部改革後,沉寂一段時間的微軟逐漸走出低谷,重回矽谷乃至世界科技圈第一陣營,於2017年間成為僅次於蘋果、亞馬遜、Google的全球市值排名第四的公司。

而曾經不被外界看好的新任掌門人納德拉也因此一站成名,無論是外界還是內部員工,都對其稱讚有加。

二、為什麽是納德拉?

1978年詹姆士·麥克格雷格·伯恩斯在經典著作《領導力》中將變革型領導者描述成“盡力激勵員工,以更好地實現共同目標的人。”

而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這樣給薩蒂亞·納德拉畫像:

他是激勵性導師,誨人不倦;他是學霸,學而不厭;他充滿好奇心,常打破砂鍋問到底。

納德拉在其《刷新》一書中,重新定義商業與未來:智能時代需要刷新管理。

同時,他還提出了三個方向:擁抱同理心、培養無所不學的求知欲以及建立成長性思維。

納德拉並沒有創始人情結,也不同於他的兩位前任。

上任CEO一職前,納德拉曾對媒體說:如果他們(蓋茨或鮑爾默)對著你大喊大叫說“你瘋了,要毀掉這家公司”時,你要一遍一遍地用數據來證明自己的想法。這麽做,也會讓自己的思路更清晰。

納德拉平易近人,他認為人類天生就有同情心。時隔多年,納德拉回憶微軟往事在《刷新》中寫到:“對我來說,作為領導者,只有兩件事最為重要。

第一,我們代表的是我們永恆的價值觀,包括多樣性和包容性;第二,我們同情身邊發生的傷害。在微軟,我們努力尋找分歧,慶祝並邀請他們(筆記君注:同事)。

我們的成長心態文化要求我們真正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感受。我們必須擁抱我們共同的人性,並渴望創造一個充滿尊重、同理心和機會的社會。”

納德拉希望將同理心置於所追求的一切中心——從發布的產品到新開拓的市場,再到員工、客戶和合作夥伴。

“建立起對客戶的同理心,滿足他們未提及的和未被滿足的需求。”納德拉說,這樣你能夠獲得更多依賴你的客戶資源。

對於領導力而言,擁抱同理心是迅速拉近距離的好方法。

美國備受好評的前總統裡根因其高超的說服力而被譽為“偉大的溝通者”,裡根主要以其“投入理解”、“同理心”和樂觀開朗的個性感染他人。

納德拉具有無所不學的求知欲。他的辦公室位於華盛頓雷德雷蒙的微軟總部34號樓的第5層,與其說這是一個辦公室,不如說是一個“書店”。

各個學科的書分門別類地堆滿了書架,就連長桌上也堆滿了書籍。

他說:“我都是這本書看幾頁,那本書看幾頁。當然,有那麽幾本書我是從頭看到尾的。但沒有書,我就活不下去了。”

納德拉提倡建立成長性思維,他說:“當每個人都在為你歡呼喝彩的時候,才是你應該感到最害怕的時候。”

納德拉作為全球頂尖企業的領導者,在企業刷新的過程中擁抱同理心,利用成長性思維模式思考並解決問題,可以給企業管理者很多啟發。

納德拉強調自己並非只是技術專家和管理者,他認為自己更像一個人文主義者。

2017年9月,納德拉指出個人、企業,以及整個社會必須擁抱變革,不斷“刷新”。

他認為對於新事物,我們應保持樂觀。世界總體是變得越來越好,進步越來越快。任何致力於賦能個人,激發個體創造力的產品或平台,都是行進在正確的軌道上。

納德拉的管理世界觀深受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的影響。

《刷新》一書中提到了卡羅爾·德維克的暢銷書《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其中區分了兩種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

納德拉認為一個人無法準確地預測未來的科技變化,但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可以使他更好地對不確定性做出反應,並且在技術快速變化的情況下,有機會去糾正自己所犯的錯誤,因此需要不斷地“刷新”認知。

納德拉將這本書的理念應用於管理微軟。對於微軟的理念,更多的人認為是老邁、一成不變。

在納德拉成為首席執行官後,他為微軟員工起草了一份新的宣言。納德拉鼓勵所有員工都用成長的心態去面對工作和生活。

三、他如何讓大象翩然起舞?

納德拉上任前的微軟,智能手機業務已經被蘋果和Google絞殺了。

雲計算是亞馬遜主導的天下,搜索在繼續燒錢,份額不到6%,Win8是微軟歷史上被詬病最多的系統,Offece被系統綁定,限制使用台數,微軟的市值不足3000億美元。

那麽,他是如何讓大象翩然起舞的?

“依我之見,微軟這次轉型之戰,大概分成兩場戰役:第一,在業務層面推進戰略轉型;第二,在觀念層面推動文化變革。”2019年3月下旬,獨立撰稿人李北辰受邀前往雷蒙德總部,近距離探尋微軟轉型的秘密,通過對不同部門的走訪參觀後,大概勾勒出巨頭起舞的輪廓。

1.戰略上

將Windows視作一種觸達更多用戶的手段,而非目的

上任後,納德拉裁去了2.6萬人——微軟收購的諾基亞設備與服務部門隨之離去,手機乃至整個Windows都被推向邊緣。

對微軟而言,這既是一種無奈,也算是一種解脫。在iPhone和Android的天下,微軟曾斥巨資投入的移動系統戰略,終究埋進市場的塵埃。

就像當時納德拉預見的那樣(對於此次收購納德拉在內部投了反對票),作業系統作為商業基礎設施,沒有行業老三的位置

微軟用71億美元買來一個教訓:

想重新崛起,就不能再將Windows視作核心引擎,必須放棄對存量市場的執念,拋棄對過往輝煌的眷戀。

而這也是納德拉戰略轉型的核心理念,他希望將Windows視作一種觸達更多用戶的手段,而非目的。

比如,他宣布對9英寸以下的智能移動設備免收Windows授權使用費;當新的Windows 10版本發布時,允許用戶在一定的時限內免費升級,這也讓Windows 10成為有史以來普及最快的版本。

更出乎意料的是,微軟搭載在Windows上的軟體,也擺脫了單一束縛,作為獨立應用來到“競爭對手”的平台。

2014年2月,納德拉在就任微軟CEO的演講中說:“我將在一周內發布一款新產品”,這款產品就是Office for iPad。產品發布第二天,微軟股價暴漲至近14年來的最高點,因為人們開始意識到,微軟不再畫地為牢。

外界更具戲劇化的感知瞬間,是有一次演講,納德拉居然當著台下觀眾,從口袋裡掏出一部iPhone,現場一片嘩然。

然後納德拉說:我手上的不是iPhone,我更喜歡將它稱為iPhone Pro,裡面裝的很多都是微軟的應用,我們用微軟的軟體,武裝了iPhone。

可想而知,此話一出,嘩然變成掌聲,人們再次強烈覺察到,納德拉治下的微軟,開始希望與昔日的競爭對手充分合作,成為蘋果和安卓系統最頂級的應用開發者。

儘管繞了一些彎路,微軟還是意識到,封閉帶來隱患,開放帶來繁榮。

雲和AI成微軟的關注點

比爾·蓋茨在納德拉新書《刷新》前言中這樣點評:納德拉大膽創新,把微軟帶入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領域這是一個關鍵的選擇。

2011年,他當時被任命為一個STB部門的負責人,在微軟內部僅次於Windows和Office的第三大業務部,主營業務是Windows伺服器和SQL伺服器,也包括孵化中的雲。雲是一個小部門,只有幾個人,而且被嚴重邊緣化。

2011年,納德拉接手了雲計算部門。恰恰就是因為雲計算部門的表現,使他後來成為了CEO,也恰恰是因為雲的提升,使得微軟重塑自己的生命力。

根據納德拉的公開郵件,微軟調整為三大事業部:體驗及設備、雲計算及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及研究。

轉型後的微軟,是一家跨平台、跨設備的軟體與雲服務提供商。

其實這個決策並不容易,當時亞馬遜雲服務AWS已搶佔市場,微軟雲服務Azure則起步較晚,但納德拉的判斷是,雲端之戰才剛剛開啟,整個市場遠未飽和。

譬如大型企業客戶需求就沒得到充分滿足,大型企業想把整個IT系統遷至雲端非常麻煩,且金融和政府等機構也不可能把所有數據放在雲上,對他們而言,混合雲是最佳解決方案,於是微軟就以此為突破口,與亞馬遜展開差異化競爭。

他的理念是“與其更好、不如不同”,因為亞馬遜的雲業務佔了幾乎一半的市場位置了。

2018年10月25日,微軟發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18財年第一財季報。

財報顯示,微軟當季營收為290.84億美元,與2017年同期的245.38億美元相比增長19%,不計入匯率變動的影響為同比增長18%;微軟第一財季淨利潤為88.24億美元,同比上漲34%。

納德拉加快了公司進軍雲計算和遊戲等新領域的腳步,並加大了對AI的投資。

他主導了包括2015年以25億美元收購Minecraft電腦遊戲開發商Mojang、2016年以262億美元收購Linkedin,以及在上月完成了對開源軟體項目託管平台GitHub的75億美元收購案。

值得一提的是,微軟也在以更開放的姿態,將開發者吸引到Azure雲服務平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讓Linux(開源社區)進入Azure的IT框架,納德拉上任CEO的幾個月後,就曾在一次大會上提出“微軟愛Linux”,這種“愛”來之不易,畢竟微軟前任CEO史蒂夫·鮑爾默曾稱Linux為“癌”。

2. 文化變革上

戰略清晰了,然後就是堅決地執行戰略,最後是文化變革。

納德拉說:最終一家企業成功或失敗,就是其現行文化的滯後反應。在原有的生存環境中,文化一開始是有利你生存的。但是當生存環境改變時,原有文化是傷害你生存的。

所以,2012年2月,他被任命為微軟第三任首席CEO時,對員工表示:“重塑企業文化是我的首要任務。”

對鮑爾默來說,對微軟表現忠誠最重要。鮑爾默拒絕開美國車以外的任何車,如果鮑爾默看到員工使用競爭對手的產品,他會大發雷霆,據說他曾將 iPhone 摔到了地上。

納德拉則不同,他能夠在公開會議上拿著 iPhone 演示微軟應用。

在Windows一統天下的PC時代,微軟自己就是行業本身,長期坐享無風險壟斷利潤,讓其陷入某種資源的詛咒。納德拉上任時,微軟已蛻化成一個臃腫的官僚體系。

據說,史蒂夫·鮑爾默在他執掌微軟的最後一段任期中,嘗試引入一個全新的概念,即‘One Microsoft’,這個概念提出前,微軟的各個部門,比如研發團隊,產品團隊和市場團隊,都是各自為政非常獨立。

之所以提出‘一個微軟’概念,就是希望能夠建立起跨團隊的合作與分享,比如說希望開發團隊和產品團隊之間能夠有充分的信息共享。

但是推廣這個概念沒有那麽容易,它需要很多組織結構上的配合。如果不能從基礎設施上進行修改,這個概念就推廣不了。

比如微軟曾經的考核機制,是員工總要分個高下,因為只有少部分員工能升職加薪。

在這種畸形制度下,員工總想著如何贏過隊友,長期擔任微軟高管的Tim O’Brien曾把這種文化比作“狗咬狗”:“這就像是一群被獅子追趕的人。為了活命,你不必成為跑得最快的,你只需要比最慢的人跑得快就夠了。”

納德拉的父親是一名印度高級政府官員,納德拉從父親那裡受到的啟發:這個世界上沒有比打造一個永續的組織更加艱難的任務。

對領導而言,通過命令達成的共識並不是真正的共識。任何組織建設都源於清晰的、能自上而下也能自下而上推動進步的願景與文化。

納德拉試圖改變微軟人思維方式的努力,也對其他人產生了影響。

例如“為74億人設計產品要從為一個人設計產品開始,”“通過窗戶看世界比用鏡子更好”這些新的企業理念成功寫入人心。公司以團隊成功而非個人成績作為評判標準,這大幅激勵了員工之間的協作。

不過納德拉也知道,組織結構只是表象,One Microsoft想真正變成現實,必須喚起員工的底層驅動力。

但納德拉並沒選擇看似高效的“激將法”——通過樹立敵人的強大,增進自身團隊的凝聚力,而是選擇了一條更直抵人心的路:通過重新定義企業願景,用使命感實現自我激勵。

比爾·蓋茨創立微軟時,給微軟定下的企業願景是“讓每個家庭,每張辦公桌上都有一台電腦”。

今天,微軟的新願景則是賦能地球上的每個人和每家組織,幫助他們取得更多成就。

要改變一個人的心智模式很難,在變化期,改變心智模式,更難。

但納德拉巧妙地找到了使命,巧妙地定義了文化。納德拉說:“固化型思維的公司總是逃避風險,同時又期待創新出現。

而成長心態,則會把關注點從到底做錯了什麽,轉變為我從中學到了什麽。”

所以,他對員工有一個要求,對是對自己的要求:“我們每天問一下自己:今天在哪些方面保持了固化思維,在哪方面保持了成長型思維?”以身作則,他把成長型思維作為公司文化的活動推行了下去。

在公司內部凝聚共識上,他讓每一個微軟員工的工牌後面和紙杯上都印著微軟的使命宣言。

這樣在開會的時候,大家的態度和願意互相分享,溝通的氣氛都與以前的以自我為優先不一樣。

事實上,這種改變一方面是CEO 薩提亞的推動,另外一方面是員工也意識到如果不改變,可能自己也會陷入麻煩之中。

在薩提亞任職之前,微軟從來沒有做過把公司的口號印到工牌上的事,但現在,每個人都意識到口號並非背下來就可以,還要在行動中體現。

Box首席執行官Aaron Levie說:“無論從方式還是規模上,納德拉對微軟文化的轉變堪稱教科書。”

納德拉他直指核心。他上任以後,2000多名已經離職的微軟員工重新入職微軟,微軟重新變酷了。

四、最後的話

納德拉從板球中“刷新”管理。

納德拉在印度長大,酷愛半球運動。他曾在公開採訪中講到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個故事:

在同澳大利亞選手進行一場板球賽事中,對方球隊的一位經理發現納德拉在距離拚搶點很遠的地方接球,很少有交鋒的機會。於是,他把納德拉帶到拚搶點處。

這給年輕的納德拉一個重要啟示:在賽場上你就要去拚搶。你可以敬佩對手,但不能畏懼他們。

在日後的管理生涯中,納德拉又總結出三點:

1. 不遺余力地進行競爭:在面對不確定性和威脅時要充滿激情。

2. 要把團隊放在優於個人地位和個人榮譽的位置上:一個有才華的人如果不把團隊放在首位,就會毀掉整個團隊。

3. 讓每個人都展現最優秀的一面:領導者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激發所帶領團隊中成員的信心。

納德拉在商學院時讀過諾曼·麥克林恩的《年輕人與火》,講的是1949年發生的一場致13名空降消防員死亡的森林大火悲劇及其後續調查的故事。

令他記憶深刻的是故事裡一個被忽視的教訓:建立團隊共識,培養信任與信用是最緊迫的課題。

消防隊長明白要想逃出這場大火,他們需要再點一道小的火線。

但沒有人聽從他的領導。他有能力讓其他消防員逃離火海,但他沒有建立起有效發揮其領導力的共識,導致團隊其他成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同那位消防隊長一樣,納德拉認為必須說服團隊采取一種有違直覺的戰略,將重點轉向雲業務。

“為贏得團隊的支持,我需要建立共識。我決定不帶必應的老團隊過去。轉型必須由內部發起,從核心向外擴散,這也是唯一能確保變革可持續的方式。”為打破僵局,納德拉與STB管理團隊中每一個人單獨見面,保持傾聽。

轉型期的微軟,等待納德拉去冒險的事情還有很多,但顯然,他樂在其中。納德拉說,最近5年,他受益匪淺的自省方式就是每天問自己:“擁有這個舞台,我做了什麽?”

敢於一賭,也喜愛自省的納德拉明白:看準業務方向並不意味著最終就能成功。對於一家12萬人體量的公司,能否峰回路轉,一切需待時間作答。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資料來源:

1.李善友《每一個人到達某一個點時,都應點擊刷新 | 微軟》複興

2.AI財經社(ID:Economic-Weekly)《微軟變硬》

5.公眾號懂財帝《大象起舞:43歲的微軟是如何走出中年危機的?》

6.李北辰《探訪微軟總部,觀摩大象起舞》

好看的人,都在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