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度過焦慮症的林夕,才是真的佛系

林夕,1961年12月7日出生於香港,原名梁偉文。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中文系,詞作人,與黃偉文並稱香港詞壇的“兩個偉文”[1]。

1985年,林夕發表作品《曾經》。1987年,林夕填詞的《無需要太多》入選1988年香港電台第11屆“十大中文金曲”。1993年,林夕創作歌曲《紅顏白發》由張國榮演唱並作為電影《白發魔女傳》的主題曲,該歌曲獲第三十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歌曲。1996年,林夕為張學友填詞《你的名字我的姓氏》,作為張學友的結婚禮物。1997年,為王菲創作的《約定》奪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的最佳詞作獎。1998年林夕憑借為王菲作詞歌曲《臉》奪得台灣金曲獎最佳作詞獎。1999年為王菲創造歌曲《給自己的情書》獲TVB最佳作詞獎。為張國榮創作的《左右手》,該歌曲獲得99年幾乎所有的流行大獎。2008年,在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上獲得“金針獎”。2011年6月,林夕推出書籍《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2]。2012年2月,林夕發表書作《知情識趣》[3]。2014年5月,林夕擔任安徽衛視節目《我為歌狂》第二季的首席音樂評委[4]。同年,林夕、王菲與製作人張亞東這個鐵三角組合相隔11年再合作,創作歌曲《愛不可及》,該歌曲也是趙寶剛執導的電影《觸不可及》的主題曲[5]。

浮雲夢落花,世味煮成茶,人間悲歡離合,筆下詩酒趁年華。

他有無盡的才華,還有深刻的孤獨。但最可貴的是那玲瓏剔透的心,融進歌詞裡,照亮了許多人的孤獨。

林 夕

入行時,因為喜歡填詞人林振強,又覺得那個“林”字非常美,

於是林夕想:“不如就姓林吧。”

那時他的手邊確有一本《紅樓夢》,看到“夢”的簡體字,一怔:

“原來林字下面有個夕陽”

於是,這個原名叫做梁偉文的青年,

便給自己取了筆名:林夕。

被「焦慮症」折磨了十幾年以後,林夕選擇了與孤獨和解。

樂評人木葉說:“林詞三千,參差,明滅。隱隱間,有個悟字。”

他寫詞,更多的是出於一種修行。

01

林夕天生有著才子的敏感、細膩和憂鬱,寫盡世間癡男怨女的纏綿心事。春去秋來,落花孤雁,不落痕跡卻落心跡。

蘇軾寫道:“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第一次觸碰到他的心靈,讓他感受到文字裡的大千世界。

林夕因太執著於世間情感,求不得,放不下,深陷人心的苦澀之中逐漸沉落。

他說寫歌詞就是不停地挖自己的傷疤,再在傷口上撒鹽。所以他字字句句,皆扣入心扉,刺痛人心最敏感的深處。

古有「不平則鳴」,他是「不得則鳴」,因不可得,所以用寫詞的方式來抒發苦悶,同時,這也是所有人的苦悶。

那段時間的林夕,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就在家裡寫歌詞,幾乎沒有讓自己停下來休息。每一次寫詞,都是在挖自己的傷口。無形之中,他的痛苦日益深重。

久而久之,他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症,夜夜失眠,有時候他甚至要吃上十幾顆安眠藥、鎮靜劑和止痛藥。

有一段時間,他甚至無法集中精神寫歌詞,一面對電腦就頭痛。最絕望的時候,他甚至把自己沉入浴缸,想著乾脆結束自己的生命。

2003年,哥哥跳樓自盡,他感觸很深:“我給他寫了太多悲哀的東西。”

此後,他開始反省,開始思考快樂和人生的意義。從前,他寫歌詞只是發泄悲哀;如今,他還從中尋找快樂。

一方面,他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另一方面,他開始讀佛經,從中尋求解脫。

雖然焦慮症無法根除,但他已經學會了和焦慮症共存。他也漸漸明白:很多東西,既然求不得,那便不執著。

曾幾何時,他明明知道沒有什麽會永垂不朽,也要選擇留戀不放手。

林夕與陳奕迅

難以放進手裡的愛,就放進心裡罷。情是如此,人生中的許多東西,亦是如此。

02

2003年後,林夕開始在歌詞裡留一盞明燈。哪怕是悲哀,也要看到無盡黑夜裡的一點光明,心存希望。

林夕說過,曾經有一個陌生聽眾來信,說他寫給陳奕迅的《黑擇明》,將深陷抑鬱症的自己從自殺的邊緣拉回來。

黑擇明,就是要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林夕說:“我可以寫得悲天,但始終要憫人。”於是,我們遇見了另一個林夕,一個日益平和、通透、悲憫的林夕。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焦慮症,克服焦慮症,林夕積極擔任推廣大使,還和劉德華合作製作一張唱片,幫助香港人減壓。

後來就有了周華健的《難念的經》。

他用佛理告訴世人,對於人間的鏡花水月不要過於執著,乃至被貪嗔癡禁錮在灰暗的角落,尋不到人生的海闊天空。

在劉德華的《觀世音》裡,林夕描繪了城市裡的眾聲喧嘩,有太多無謂的爭拗“像貪瞋癡交響盛宴”。

人生在世,無論悲喜,皆如夢幻泡影。

林夕與劉德華

在《六月飛霜》中,他冷眼旁觀那些為了紙醉金迷、夜夜笙歌的日子而販賣自己的靈魂與血肉,“浮在半空寄生貨櫃箱”。靈魂寄生在小小的貨櫃箱裡,只剩下一副軀殼。他寫道:

為了夢幻日子得到保障/用惡夢結账

烏托邦販賣血汗變棟梁

在《大傻》中,他感慨,在現代社會,生存的壓力越來越大,人越來越追求物質而忽視心靈。有時候,我們需要停下來,等一等我們的靈魂。

林夕和楊千嬅

關於《天水、圍城》,林夕的解釋是:

“這個狹窄,我包括了太空、視野、生活選擇。在狹窄的歲月中,我們除了掙錢交租供樓,還有余錢熏陶生活嗎?還能發現不用錢買到的快樂嗎?”

我們不快樂,我們焦慮,是因為我們背負著太多的東西,被禁錮在狹窄的生活中。只有放下包袱,才能掙脫束縛,走向廣闊的天地。

古巨基與林夕接受採訪

人不該成為生活的奴隸。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該被世俗所桎梏。波瀾壯闊也好,平凡淡然也罷,只要隨心所欲,無問西東,便不愧此生。

人啊,總是想要擁有,越是得不到,越想要得到,可須臾一生,到頭來終究會煙消雲散。

林夕很喜歡《心經》中的一句話:“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人生在世,該隨著心走,心無掛礙,便沒有恐懼。唯有如此,現代人才能走出焦慮。

03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如今的林夕依然相信愛情,但不相信愛情就是一切。

他的內心依然藏著一份深情,某個求而不得的人,依然在他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卻不再執迷,只是順其自然。

在宋詞中,他最喜歡蘇東坡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心若明澈如鏡,無掛無礙,所有的風聲雨聲,所有的一路艱辛,不過煙雲過眼,不留蹤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