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魯獎得主帶你回首中國現代文學百年

魯迅文學獎,是以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先生命名的文學獎項。與老舍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並稱中國四大文學獎。創立於1986年。魯迅文學獎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之一,旨在獎勵優秀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的創作,獎勵中外文學作品的翻譯,推動中國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

8月11日,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獎名單公示。

其中,陳思和獲文學理論評論獎。

郜元寶獲文學理論評論獎提名。

這兩個熟悉的名字也同時出現在“20世紀文學精品”系列之《現代文學100篇》編選團隊裡。

站在新世紀回眸百年中國文學

一份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古文觀止”

豪華的編選團隊

“20世紀文學精品”系列由複旦大學中文系博導陳思和及弟子宋炳輝主編,參與者有:郜元寶、張新穎、王光東、宋明煒、段懷清、金理等。

陳思和,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複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複旦大學圖書館館長、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兼任上海作協副主席、《上海文學》主編。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兼職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紫江學者,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曾獲上海市共青團頒發的"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和五四獎章、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跨世紀人才"稱號以及霍英東基金會優秀青年教師獎。

郜元寶,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曾為台灣大學客座教授、雪梨大學訪問學者、韓國高麗大學客座教授等。研究領域有中國現代文學史、當代文學評論、現代漢語與中國新文學的關係史、魯迅研究、西方美學和文藝思想。著有《拯救大地》《在語言的地圖上》《魯迅六講》《另一種權利》《午後兩點的閑談》《現在的工作》《說話的精神》《在失敗中自覺》《惘然集》《為熱帶人語冰——我們時代的文學教養》《魯迅精讀》等論文、隨筆雜集。譯著有《人,詩意地棲居:超譯海德格爾》。

張新穎,文學博士,現任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和當代文學批評、詩歌研究與現當代文學。2017年4月,入選教育部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權威的版本

編選20世紀以來的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歌、散文、戲劇。長篇小說和篇幅過長的中篇小說選取其作家藝術成就的精彩片斷;其余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均收錄全篇。篇幅過長的詩歌和多幕戲劇也采取選其精彩片斷的方法。散文包括抒情性散文、議論性散文、雜文和其他相關文體,但不包括篇幅較大的報告文學和理論批評文章。一般不選入舊體詩詞。本書不設存目,希望讀者能在一卷中盡得20世紀文學精華。

本書強調感人的語言藝術和知識分子人格力量體現相融合的審美標準,強調真正的藝術創造是超越時間和太空限制而永存於世的文學觀念,一般不考慮文學史的需要,不考慮思潮流派的代表性,也不考慮作家在現實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編者貢獻給當代的不僅是一部文學史,更重要的是貢獻了一種對待歷史的態度,對待文學的角度和情感。

讀者評論

精彩試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我怕得有理。

——魯迅《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繪圖。圖片來自《魯迅〈狂人日記〉四十圖》(作者: 張懷江;版本: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2年)。

作家的話

《狂人日記》實為拙作,又有白話詩署“唐俟”者,亦仆所為。前為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鑒》,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種發現,關係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致許壽裳,1918年8月20日》

……從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陸續的出現了,算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又因那時的認為“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狂人日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卻比果戈理的憂憤深廣,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

《〈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

評論家的話

《狂人日記》的敘述過程包含了深刻的悖論:“吃人”世界的反抗者自身也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吃人者”,由獨自覺醒而產生的“希望”被證明是虛妄的,而“絕望”的證實緊密地聯繫著主人公“有罪”的自覺,這種“有罪”的自覺又為“反抗絕望”提供了內在的心理基礎——贖罪的願望。“救救孩子!”的呼喚似乎是對希望的呼喚,是對“真的人”的世界的憧憬.但狂人的心理獨白恰恰又證明“孩子”也已懷有了“吃人”的心思,就像卡夫卡《判決》中的格奧克遭到的“判決”一樣,“你本來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但你本來的本來則是一個惡魔一般的家夥”——對於狂人和“吃人”世界的每一個生存者來說,“本來的本來”使他們無可挽回地成為“罪人”。這種“罪人”的自覺在兩個方向上展示其意義……

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小說的精神特徵》

“寶寶”都上山了,老通寶他們還是捏著一把汗。他們錢都花光了,精力也絞盡了,可是有沒有報酬呢,到此時還沒有把握。雖則如此,他們還是硬著頭皮去幹。……他們就忍不住想笑,過了一會兒又不聽得了,他們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這樣地,心是焦灼著,卻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們仰著的臉上淋到了一滴蠶尿,據說蠶在做繭以前必撒一泡尿,而這尿是黃色的。雖然覺得有點難過,他們心裡卻快活;他們巴不得多淋一些。

——茅盾《春蠶》

《春蠶》作品主人公老通寶繪圖。圖片來自連環畫《老通寶》封面(作者: 劉國輝;版本: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

作家的話

《春蠶》構思的過程大約是這樣的:先是看到了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以及國內政治的混亂造成了那時的農村破產,而在這中間的浙江蠶絲業的破產和以育蠶為主要生產的農民的貧困,則又有其特殊原因,——就是中國絲廠經在紐約和裡昂受了日本絲的壓迫而陷於破產……絲廠主和繭商(二者是一體的)為要苟延殘喘便加倍剝削蠶農,以為補償,事實上,在春蠶上簇的時候,繭商們的托拉斯組織已經定下了繭價,注定了蠶農的虧本,而在中間又有“葉行”(它和繭行也常常是一體)操縱葉價,加重剝削,結果是春蠶愈熟,蠶農愈困頓。從這一認識出發,算是《春蠶》的主題已經有了,其次便是處理人物,構造故事。

《我怎樣寫〈春蠶〉》

評論家的話

小說通過了一個典型的江南農家——老通寶及其兒孫們,因春蠶熟而債台築的悲劇故事,不僅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江南農村經濟的破產和蠶農們的悲劇命運,而且深刻地揭示了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源……小說還塑造了老通寶這個老一代農民的典型,他的思想性格中包含了複雜的兩面……

葉子銘:《談談茅盾的〈春蠶〉》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青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

——張愛玲《金鎖記》

張愛玲繪製《金鎖記》曹七巧

作家的話

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壯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角,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於啟發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

這時代,舊的東西在崩塌,新的在滋長中。……我寫作的題材便是這麽一個時代,我以為用參差的對照的手法是比較適宜的。我用這手法描寫人類在一切時代之中生活下來的記憶。而以此給予周圍的現實一個啟示。我存著這個心,可不知道做得好不好。一般所說“時代的紀念碑”那樣的作品,我是寫不出來的,也不打算嘗試,因為現在似乎還沒有這樣集中的客觀題材。我甚至只是寫些男女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爭,也沒有革命。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爭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恣的。

《自己的文章》

評論家的話

結構,節奏,色彩,在這件作品裡不用說有了最幸運的成就。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下列幾點:

第一是作者的心理分析,並不採用冗長的獨白或枯索煩瑣的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動作、語言、心理三者打成一片。

第二是作者的節略法(racconrci)的運用……

第三是作者的風格。這原是首先引起讀者注意和讚美的部分。外表的美永遠比內在的美容易發現。何況是那麽色彩鮮明,收得住,潑得出的文章!新舊文字的糅合,新舊意境的交錯,在本篇裡正是恰到好處。仿佛這利落痛快的文字天造地設一般,老早擺在那裡,預備來敘述這幕悲劇的。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畫,固是作者風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個作品上,從沒像在這篇裡那樣的盡其效用……

毫無疑問,《金鎖記》是張女士截至目前最完滿之作,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

迅雨《論張愛玲的小說》

以上選自《現代文學100篇》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1898~1931中國文學精品集萃

名師選編 名家名篇 專家點評

可供專業學習,滿足一般閱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