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想讓孩子學會分享,必須先教會他「自私」

Twitter 上有這樣一個熱帖:

兒子的玩具遭同齡人「橫刀奪愛」,媽媽不但沒有引導孩子分享,還很提氣地在網上給懟了回去。

她認為玩具是兒子的,他有權決定是否要分享。

之所以支持兒子,是因為她看到很多人說小時候說「不」沒得到大人的認同,長大後會變得自己委屈自己,不會拒絕他人。

媽媽的這番話,在 Twitter 上獲得了 20 多萬的點贊。

到底該不該引導孩子分享?

一提到這個問題,家長們左右為難:強迫孩子分享於心不忍,不引導分享又怕教出為我獨尊、不懂禮貌的熊孩子。

到底該如何做呢?今天我們請蘇靜老師好好講講。

分享的前提

是物權意識的建立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我們在討論「該不該引導孩子分享」時,首先要明確的是:

分享的前提,是物權意識的建立。

只有孩子有了物權意識,那分享才是有意義的。

所謂物權意識,就是孩子明白自己有權利支配屬於自己的物品。

這個前提是,他明白什麼是別人的,什麼是自己的。

孩子的玩具、繪本、衣物,屬於他自己,那別人要用這些東西,就需要徵得他的同意,這就是孩子物權的體現。

爸爸的電腦、媽媽的手機、爺爺的眼鏡也都屬於他們本人,孩子要用要玩,也需要徵得對方同意。

還有一些東西,比如幼兒園的滑梯、小區的健身器、公車上的座位,是公共設施。使用這些東西的時候,大家就遵守「公共秩序」輪流來,或者先到先得。

孩子的物權意識,在這樣點點滴滴的社交中才會建立起來。

等到孩子明白了自己有權決定自己物品的歸屬,那時的分享才是真心的,也更符合我們引導他分享的目的。

孩子有權決定

自己是不是要分享

那為什麼總會出現家長強行引導孩子分享的情況呢?

大多是因為我們沒搞清楚,分享的問題,本質上是物權的問題,而非禮貌的問題。

我們從小就接受「做人要大方!」「分享是一種美德」的教育,以致於有時會為了維持禮貌而忽略維護自己的物權。

等自己當了家長,就會不自覺地以這樣的標準要求孩子。

家裡來了小客人、孩子碰到了其他的同齡人、還沒等孩子表達,就把玩具分了一半出去,然後還不忘跟自己孩子講:「你要分享玩具給小朋友哦!」

因此,也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然而實際情況是:不是出於主動的分享,其實是剝削。

既然玩具是孩子的,那孩子就有權決定改如何處置他的玩具。

要讓孩子感覺都被尊重,他才會心甘情願地嘗試「分享」。

強迫出來的分享,即便孩子沒有反抗,也不能說明他擁有「大方無私」的品質,只能算是孩子遵守了家長的命令。

尊重孩子的物權

那熊娃來搶玩具怎辦?

不少家長說,我倒是願意尊重孩子的選擇。

但現實卻是,娃的玩具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被別的孩子看上了。

真到了見真章的時候,人家搶玩具搶到了我們孩子頭上了,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家一直採用近幾年來在西方父母中很流行的 K.I.C.K 乾預法

這四個字母,是指心平氣和(Kind)、及時(Immediate)、一致(Consistent)以及進一步的心平氣和(Kind)。

如果有人來搶孩子的玩具,你觀察到孩子不太情願,但是又不太能處理好,就可以採用這四步法。

1. 平和

有的時候,家長遇到這類問題時,往往會帶著情緒跟孩子溝通。

那你就把玩具給人家玩玩嘛!(諂媚)

你都這麼大了,怎麼不知道讓讓弟弟!(責備)

讓人搶都不吭一聲的你?(憤怒)

給他給他,又不是什麼好東西!咱們不稀罕!(不耐煩)

這些都不太對,你帶著情緒介入,孩子除了應付搶他玩具的孩子,還要照顧你的情緒。

你不僅沒有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反而成了一個「豬隊友」。

所以,我們最好是以一個不評價、不審判、不批評的平和態度出現,我常說的是這句話:

先停停,你們倆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地方嗎?

2. 及時

有的時候,家長會帶著讓孩子「練一練」的心態,就算有人搶咱家孩子玩具,也先要坐山觀虎鬥一小會兒才出手。

如果雙方有來有往,勢均力敵,那這樣做也無妨。

但若是對方已經欺負到家門口了,家長還是要及時站出來,不至於讓孩子覺得孤立無援。

3. 一致

一致指的是我們要跟孩子達成解決方案的共識,而不是完全由咱們家長說了算,或者就是由著孩子性子來。

如果孩子就是不願意分享他的玩具,那也不是什麼錯事。

你可以跟對方小朋友商量:「等弟弟玩好了,再給你玩好嗎?」或者拿另一個玩具把他搶走的玩具換回來。

如果對方家長通情達理,通常這個事兒也就過去了。

總之,家長這時不需要做法官,而是要做參謀。

如果實在沒法達成共識,以至於矛盾的主題變成了你跟孩子:比如你家孩子玩滑梯,就是不讓給別的小朋友,怎麼勸都不行。

那我還是建議你先帶著孩子離開當下的矛盾場景,因為其他人沒有義務因為你們家的問題犧牲。

4. 心平氣和

很多時候,人們認為前三點做完了,事情也就解決了。

但實際上我們還是要以平和的心態退出這次爭執,這才算是完成了工作。

即便沒有調節成功,也不要發脾氣。

「給他給他!媽媽給你買更好的」這種話,其實是迴避問題,孩子也會因此受到不好的影響。

講了這麼多,相信你也學會了。

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不僅要給與引導,更要尊重發展規律、講科學地引導。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