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作為醫生,怎樣樹立正確合理的醫學觀念?

有一位肝癌患者,被建議做肝移植。他相信只要換了肝,肝癌就能治癒。

其實,肝移植主要用於治療嚴重肝硬化或肝功能減退的患者,對治療肝癌不合適。因為肝移植後,受者必須應用大量免疫抑製劑來抑製免疫系統,如此才能壓製身體的排斥反應,而免疫系統是對癌細胞的重要抵抗。應用免疫抑製劑後,癌細胞可能會滿身長、到處跑。

所以,當醫生知曉上述治療方案時,堅決反對。但患者一心覺得換肝以後病就能好。結果,肝移植後沒到半年,全身就多處出現轉移灶,患者隻活了9個月。

我們不能責怪患者選擇錯誤,因為醫學界對癌症的治療就是如此,有很多醫生對局部手術非常重視,而對全身免疫狀態卻不太關注。

21世紀以來,高科技治療普遍疾病,給人們帶來了「醫學無所不能」的幻覺,並且醫學倫理越來越等同於社會的職業道德,使得在醫療技術進步的同時,患者滿意度越來越低,醫患關係越來越緊張,其背後正是治療不能帶來預期後果的失望。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在中國,說到事關醫療環境乃至醫學進步的醫學觀念,離不開傳統文化尤其是中醫理論的語境。中醫有哪些主要的觀念和價值主張呢?

中醫學整體觀:有機生成論

中醫學是把人體視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疾病的發生和診斷治療都必須從整體著眼,從整體入手。因為辨證論治所依據的證候,只能是整體的證候,局部的表現只能從整體才能得到原因和意義的說明。離開整體,僅從局部出發則診斷和治療,無法獲得充分的理由。

中醫主張天人合一,重視順應自然

崇尚自然,順應自然,最後達到天人合一,這是中醫學始終貫徹的思想。它的主要內容有二個方面:其一是強調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其二是強調自然而然的狀態,不主張施以人為的干擾。

中醫學的實踐價值觀:重視直接實用效果

中醫學從開始到現在,都一直貫徹著臨證實用的思想原則。這一思想原則引導了中醫學的全部實踐活動,也導致了中醫學發展的特殊歷史成果。

中醫思維方式:強調直覺感悟

重感悟體驗,是中國認識和思維的深刻傳統。這一傳統鮮明表現表現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思維形式中,概念是意象概念,判斷是直覺判斷,推理是類比推理。

啟迪多元思維

要樹立正確的、適宜的醫學理念,就要先認清現代醫學觀念所存在的一些誤區,從而「揚長避短」。

第一,在現代醫學觀念中,「採取各種措施消除疾病」被視作醫生的首要職責。但在現實中,很多醫生經常要問自己的是:「這些病要不要治療呢?」

在當代社會,隨著醫療水準的提高,70歲以上的老年人越來越多。當一個人年老以後,生命品質越來越差,生命的意義一天天喪失。

阿蘭·葛文德醫生在《最好的告別》一書中探討了老年人的處境,以及目前醫療制度各式各樣的弊病。譬如很多病是不可治的,這時安樂死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它有何種前提?這些問題在現有醫學觀念框架下都得不到解決。

第二,在醫療實踐中,有不少西醫大夫會採用中醫的治療方法,以處理某些疑難雜症。但中西醫結合一直停滯不前。

一方面,由於中醫的知識系統及相應的治療方法不符合實驗科學規範,一直缺乏正當性。即使中西醫結合受到官方提倡,但傳統醫學和現代科學規範的衝突使得它一直受到有嚴格科學訓練的醫生排斥,很難在醫學界佔應有的地位;另一方面,人們對於中西醫的態度趨於兩極化,社會撕裂程度持續加深。

第三,現代科技發展本身對醫學構成嚴峻挑戰。人類社會正步入大數據時代,這對醫學發展很重要,但也形成致命的壓力,因為疾病的發生不是一個概率過程,其中存在特定的病因。沒有任何一個醫生敢對別人說,在某個癥狀下一個人得病的概率是多少。但當下的形勢又迫使每個醫生使用大數據。

不從根本上解決醫學觀念的問題,醫學將無處安身立命,而這一切的根源,是缺乏對關鍵哲學問題的認識。

醫學的基本框架分為兩部分:

一是對於醫學知識的科學認知;這涉及醫學與科學的關係;二是對醫學知識的利用,這涉及倫理、價值層面的問題。

自17世紀以來,科學與人文的關係從「嵌入」走向「大分流」,科學領域與人文領域逐漸分離。而與其他科學不同,醫學在認知和應用上是無法截然分開的。科學與人文的「大分流」,導致治療往往被簡單歸為科學知識的運用。

這種哲學上的兩難處境,使得醫學和醫院面對社會變遷、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挑戰時,無法及時有效地應對。

正心正舉

醫學:人文與科技並重發展

有學者指出:「當下科技與人文不再具有任何對等和並列關係。毋寧說,人文領域正在被納入到廣義的科技領域,早已失去了和科學技術平起平坐的資格。」但是,至少對一種科學專家,人文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義,這就是以治病救人為志業的醫生。其他門類的科學專家可以成為沒有靈魂的機器,但醫生不可以。

醫生:樹立多元化、個體化的治療觀念

以生命科學為基礎和用高科技儀器、手術、藥物為治療手段的現代醫學,必須容納多元化的治療,即使某些治療方法看上去相互矛盾,也不應該反對。

對於個體性疾病,醫生對其的認知和找到的乾預方法,可能是非科學的,甚至是現代科學技術不能理解的(比如中醫的治療方式)。只要它對某一個特定患者確實有效,不僅要允許其存在,還應意識到它本來就是醫學的一部分。

撥迷見智

觀念不易轉變和打破,但可以接納和融合。

開啟自在之門

醫生由於其職業的特殊性,認知和行動不同於其他人,他必須每天面對人的死亡,只能視死亡為平常,否則他的職業生涯將無法繼續下去;然而,醫生的職業道德又不斷提醒他:不應該對他人的生老病死變得麻木不仁。

只要將心比心,他必將每天受到生命意義的拷問:既然人固有一死,治療的意義何在?既然人本質上是面對死亡的存在,醫學的職業有終極價值嗎?

也許每一位醫生都曾不只一次地感受到這種難以言說的「撕裂感」:

一方面,必須和其他人一樣投入生活和工作,以忘卻死亡終有一天會來臨;另一方面,怎樣看待死亡,是醫生這種職業每時每刻都必須面對的。

這種「撕裂感」正是源於良知,源於對生命的敬畏,源於對醫生職業神聖感的堅守和追求。

以此「正心」為始,在職業過程中、在治療每一種疾病時、在面對每一位患者時,都能具備全局觀、充滿人性關懷,那麼無論「選擇」哪種醫學觀念,都是正確而合理的。

Q:作為醫生,怎樣樹立正確合理的醫學觀念?

歡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下期預告

1、靜心20分鐘=8小時的良好睡眠,你信嗎?

2、成功的秘訣:如何能激發人的潛能?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