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什麼是陽虛寒盛、氣血兩虛?當出現後怎麼調理?你知道嗎

中醫理論認為陰陽是人體之根本,兩者是相互製衡的,就如同蹺蹺板的兩端,只有協調平衡,身體才能保持外邪不易侵犯的狀態,當有一方出現偏盛或者偏弱時,身體的協調平衡被打破,導致疾病出現。

陽虛,是人體陰陽失衡的一種,即陽氣偏弱,無力溫煦機體,這就如同一鍋水缺乏火源一樣,只能是一鍋冷水。這時身體會出現手腳容易生凍瘡、怕冷,神疲、面色晄白、口渴時喜歡喝熱水,喝冷水覺得難以下咽,還有的會出現小便清,較正常人小便量多,或者出現尿少,小便不利,身體浮腫。還有人可有精神差,乏力、氣短、舌淡胖或有齒痕、脈沉遲無力。

氣血,是人體的精微物質,起到溫煦、榮陽機體,提高正氣,抵禦外邪,防止病邪深入,促進身體正常功能發揮的作用。中醫理論有「氣血同源」「氣能行血」「血能載氣」的說法,說明氣血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當其中一者受損時,另一者也會虛弱。氣血虧虛多有失血、久病失調、產後失調、進食欠佳等原因導致,也可由陽虛脾失健運導致,多可出現胸悶、心悸、面色萎黃、精神倦怠等多種癥狀,陽虛與氣血虧虛常相兼存在,日常該怎樣調理呢?

葯補。推薦理中丸,專為脾胃虛寒導致陽氣虧虛、氣血生化不足而設,且該葯為丸劑,無需煎煮,服用攜帶方便,出差出行也不會太麻煩。該葯有人蔘、白朮、乾薑、甘草組成,通過溫養中焦脾胃與益氣健脾葯同用,達到標本兼治的作用。葯補適合慢性虛損的病人,該葯需長期持久服用,不能急於求成,要求迅速取得奇效。常言「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疾病出現癥狀時已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治癒也需長期緩慢調理的過程。

食補。冬天對於陽虛、氣血虧虛的人來說,怕冷、手腳發涼的癥狀更加明顯,此時可以注重進食溫陽類食物,譬如羊肉、牛肉、狗肉等,常見菜肴如當歸羊肉湯、三補牛肉羹等,享受美味的同時還可以起到養生補益正氣的作用。同時盡量避免進食寒涼損傷陽氣的食物,如苦瓜、番茄、荸薺、百合、魔芋、河蟹、海蜇、梨、香蕉等涼性食物。這些食物易耗傷脾胃陽氣,進而耗傷腎陽。

【本文由「龍門書館」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文樞,未經書面授權,任何(自)媒體不得轉載、複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