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疆通天洞、四川沉銀等列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始創於1990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被媒體稱為“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會集中將展示過去一年中國考古最新成果,也會呈現中國考古新理念、方法和技術。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於4月9日-10日在北京舉行,並於4月10日揭曉。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包括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等。

十大名單如下(以時代早晚為序):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

發掘部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項目負責人:於建軍

通天洞遺址及其環境

作為新疆境內發現的第一個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吉木乃通天洞遺址完整保存著從舊石器時代到3500年前古人類生活、居住的遺存。遺址內發現了舊石器—銅石並用—青銅—早鐵時代的連續地層剖面,填補了新疆史前洞穴考古的空白。舊石器文化層內出土典型的勒瓦婁哇-莫斯特文化石製品,這對重新認識莫斯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進一步探討亞歐大陸東西兩側史前時期人群的遷徙、擴散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此外,遺址的青銅及早期鐵器時代地層堆積中經浮選所得碳化小麥證明這裡或許存在一條小麥傳播通道。

山東章丘焦家遺址

發掘部門:山東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

項目負責人:王芬

北區晚期居住預售屋址分布圖

遺址內發現了極為豐富的大汶口文化遺存,包括1圈夯土牆和壕溝、215座墓葬、116座房址和1座陶窯,974座灰坑絕大多數屬於大汶口文化。太空上排列有序的房址,填補了魯中北地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階段居住形態研究的空白;通過對墓葬的清理,取得豐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埋葬和祭祀材料,墓葬等級分化明顯,存在毀墓現象。近半數墓葬出土有玉器,應是黃河流域一處重要的用玉中心;發現的夯土城牆和壕溝遺跡表明,焦家遺址應是目前發現的海岱地區年代最早的城址。

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

發掘部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高陵區文體廣電旅遊局

項目負責人:楊利平

偏洞室墓M283

楊官寨遺址是關中地區仰韶中晚期的一處特大型中心聚落遺址,其東北部發現一處大型公共墓地,發掘面積約3800平方米,共發現史前墓葬343座。墓地內墓葬分布密集且無疊壓打破關係均為東西向,應經過嚴格的規劃。墓葬形製主要有洞室墓和豎穴土坑墓兩類,其中偏洞室墓佔墓葬總數的80%以上。部分墓葬附近發現疑似柱洞遺跡,推測可能是“幡”類墓上建築遺存。這是國內首次確認的廟底溝文化大型成人墓地,本次發現的偏洞式墓葬屬目前所知最早的同類遺存,將偏洞式墓的出現年代提前了600多年,為以及該類墓葬的起源與傳播,以及關中地區與中國西部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影響提供了珍貴材料。

寧夏彭陽姚河塬商周遺址

發掘部門: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彭陽縣文物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馬強

車馬坑(馬匹壓在車輛的下面)

姚河源遺址是寧夏南部涇水上遊地區首次發現的一處大型西周遺址。遺址分為晚商、西周、東周三個時期,以西周為主,遍布整個遺址,東周其次,晚商遺存僅零星分布。遺址分居址區、作坊區和墓葬區。居址區內發現有水網、路網、壕溝、牆體、灰坑等。墓葬區位於遺址東北部,發現墓葬、馬坑、車馬坑、祭祀坑50余座,包括一處特殊的刀把型馬坑和分層埋葬有羊、牛、人三層犧牲的祭祀坑。值得一提的是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計7塊,共計完整刻辭35字,是迄今最西北的甲骨文發現地。上述發現進一步顯示了姚河塬遺址等級和地位的特殊,屬於某一西周封國的都邑遺址,是目前西北地區發現的唯一一處西周城址。

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遺址

發掘部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項目負責人:樊溫泉

鄭國三號車馬坑全景

近兩年來,位於新鄭鄭韓故城、一北一南分布的北城門遺址和鄭國三號車馬坑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首先,對鄭韓故城北城門遺址的發掘,揭露了春秋戰國時期城門的構造以及16條春秋至明清時期路線的走向,從而印證了對鄭國“渠門”的記載。同時還首次在中原地區東周時期王城遺址中發現了戰國時期帶有防禦體系的甕城城牆;其次,鄭國三號車馬坑坑內殘存4輛拆車葬式的木車,出土的彩席頂棚和各類車馬器為研究我國周代車馬葬製、葬俗等內容提供了重要的學術依據。

陝西西安秦漢櫟陽城遺址

發掘部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項目負責人:劉瑞

櫟陽遺址三號古城三號建築遺址(上北下南)

據文獻記載,櫟陽城是秦獻公秦孝公時期、秦楚之際塞王司馬欣時期,漢初劉邦的都城所在。櫟陽城遺址的發掘是一項持續了多年的考古工作。在複探早年考古成果的基礎下發掘確定了“二號古城”、“三號古城”,在三號古城內發掘了多座大型宮殿建築。三號古城發現的半地下建築、浴室、壁爐等等設施,空心磚踏步、巨型筒瓦、瓦當等等遺物是迄今為止在秦考古發掘中的最早發現,多數秦漢建築制度均應始於櫟陽城。此外,在試掘手工業區時發現有大量灰坑以及鑄銅業相關遺跡。

河南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

發掘部門: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項目負責人:嚴輝  張鴻亮

朱倉M722陵園遺址1號台基東部及內陵園東門址(由東向西)

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東漢帝陵封土平面為圓形,墓葬為長斜坡墓道“甲”字形明券墓,墓道為南向。東漢陵園採用內外陵園制度。內陵園是以帝後合葬墓為中心,周邊有周垣或路線環繞。外陵園以大面積夯土建築基址為主,集中分布在內陵園的東北側。文獻中記載“石殿”、“鍾虡”、“寢殿”、“園省”、“園寺吏舍”等陵園諸要素與考古發現初步對應。

江西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

發掘部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江西省鷹潭市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胡勝

大上清宮遺址總平面圖

目前已揭露出大上清宮核心區域上清宮中軸線以東的範圍5000平方米,建築基址有龍虎門、玉皇殿、後土殿、三清閣、三官殿、五嶽殿、天皇殿、文昌殿、明清碑亭、東廂房等,周邊環繞磚砌院牆。根據文獻推測主體殿宇基址的建築年代為明代。上清宮院牆東側揭露出兩處清代基址—崇元院和提點司,並發現宋、元時期磚砌地面、灰坑等遺跡。遺址內出土大量宋至清的瓦當、滴水、脊獸、石欄杆等建築材料和貨幣、陶瓷器等生活用具,為探究大上清宮的歷史沿革、研究道教考古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吉林安圖寶馬城金代長白山神廟遺址

發掘部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項目負責人:趙俊傑

JZ1、回廊西南轉角、與亭式建築JZ6(上北下南)

寶馬城遺址是近年來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揭露面積最大的金代建築遺址之一,也是近年來東北地區遼金時期乃至全國歷史時期考古工作中少見的高等級遺址。經考古發掘,完整揭露了位於院牆內回廊外東南角的大型夯土台基式建築址(JZ4)以及外牆東南角與南牆正中南門。搞清了城內主要建築(組群)的形製與布局,增強了對城內排水溝設定以及城內外整個排水系統的了解。該遺址的發掘,是中原地區以外首次通過考古發掘揭露的國家山祭遺存,對了解當時生活習俗與宗教信仰,研究金王朝對於東北邊疆的經略以及南北方文化的交流與互動,探索中華文化多樣性、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

發掘部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眉山市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劉志岩 周春水

文物出水現場

江口沉銀遺址考古工作的開展,證實了彭山江口是張獻忠大戰失敗後的沉銀之地,以考古實物為證確認了“張獻忠江口沉銀”不是傳說。遺址共出水各類文物三萬餘件,其中包括屬於張獻忠大西政權的金封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和“大順通寶”銅幣等。此外還有屬於明代藩王府的金銀封冊、金銀印章等。從時代上看,從明代中期延續至明代晚期;從地域上看,這些文物的來源涵蓋了明代的大半個中國。本次考古發掘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內水考古項目。圍堰排水進行水下考古的工作方法,也開創性地為今後灘塗考古、淺水埋藏遺址的發掘提供了工作範式和借鑒經驗。在專業性較強的考古工作中公開招募志願者且全程參與考古發掘,真正做到了讓公眾了解考古、走進考古和享受考古。

(以上圖片來自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據了解,一年一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影響廣泛,是目前文博界最受社會關注的活動之一,引起學術界、社會大眾以及各地政府的高度關注。在開幕式上,國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長表示,考古發現雖有偶然性,但是各項新發現絕非巧合,而是考古工作者幾年甚至幾十年間辛勤奮鬥得來的,諸如浙江良渚、陝西石峁等遺址多年來堅持不懈努力下所取得的收獲是對功夫不負有心人的嘉獎。在配合基礎建設的過程中、在文物安全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開展考古發掘是一份責任也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需要。希望借助評選活動,促進中國考古事業的發展,提升中國考古學的社會影響力。

國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長

據此前澎湃新聞報導,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於2月26日揭曉。評選活動辦公室共發出選票210張,收回有效選票195張。根據投票結果,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等得票排名前26的項目入圍2017年度終評。本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入選項目主要有四個特點,即涵蓋省份多,地域分配比較均勻;時間跨度大,從史前到宋元明考古,一早一晚,佔據入圍項目的前兩位;發掘工作持續時間長;以居址、墓葬和城址為主;從地域分布看,入圍的26項考古發現來自18個省和自治區;從年代分布看,史前考古佔比例最高,有9項入圍,夏商周考古有6項,秦漢考古有3項,宋元明考古有8項入圍。

2017年度重要考古成果眾多,競爭激烈,各項目之間票數差距不大,得票第一的項目獲得170票,並列第25名的兩個項目得票均為105票。

附:

圖解“十大發現”初評結果26項2017年中國重大考古發現: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

發掘部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項目負責人:於建軍 匯報人:於建軍

廣西隆安婭懷洞遺址

發掘部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隆安縣文物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謝光茂 匯報人:謝光茂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發掘部門: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饒河縣文物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李有騫 匯報人:李有騫

湖南瀘溪下灣遺址

發掘部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古研究所、瀘溪縣民族宗教文化旅遊局

項目負責人:尹檢順 匯報人:尹檢順

福建明溪南山遺址

發掘部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明溪縣博物館項目負責人:傅憲國 匯報人:周振宇

山東章丘焦家遺址

發掘部門:山東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

項目負責人:王芬 匯報人:王芬

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

發掘部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高陵區文體廣電旅遊局

項目負責人:楊利平 匯報人:楊利平

浙江寧波大榭史前製鹽遺址

發掘部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侖區文物保護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雷少 匯報人:雷少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宮城及門址

發掘部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高江濤 匯報人:高江濤

寧夏彭陽姚河塬商周遺址

發掘部門: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陽縣文物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馬強 匯報人:馬強

山西襄汾陶寺北兩周墓地

發掘部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旅遊發展委員會、襄汾縣文化局

項目負責人:王京燕 匯報人:王京燕

湖北京山蘇家壟周代遺址

發掘部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京山縣文化廣播新聞體育總局

項目負責人:方勤 匯報人:方勤

陝西澄城劉家窪春秋墓地

發掘部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博物館、澄城縣文體廣電局

項目負責人:種建榮 匯報人:種建榮

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遺址

發掘部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項目負責人:樊溫泉 匯報人:樊溫泉

河北行唐故郡遺址

發掘部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石家莊市文物研究所、行唐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張春長 匯報人:張春長

陝西西安秦漢櫟陽城遺址

發掘部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項目負責人:劉瑞 匯報人:劉瑞

山東青島土山屯墓群

發掘部門: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煙台市博物館、青島市黃島區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林玉海 匯報人:彭峪

河南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

發掘部門: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大學歷史學院

項目負責人:嚴輝 張鴻亮 匯報人:王鹹秋

遼寧康平遼代契丹貴族墓群

發掘部門: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康平縣文物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林棟 匯報人:付永平

江西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

發掘部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西省鷹潭市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胡勝 匯報人:胡勝

吉林安圖寶馬城金代長白山神廟遺址

發掘部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項目負責人:趙俊傑 匯報人:趙俊傑

河北崇禮金代太子城遺址

發掘部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崇禮區文廣新局

項目負責人:黃信 匯報人:黃信

重慶奉節南宋白帝城遺址

發掘部門: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

項目負責人:鄒後曦 匯報人:孫治剛

浙江紹興蘭若寺墓地

發掘部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柯橋區文化發展中心考古處、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

項目負責人:黃昊德 羅汝鵬 匯報人:羅汝鵬

江蘇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

發掘部門:蘇州市考古研究所 太倉博物館 南京博物院

項目負責人:張照根 匯報人:張志清

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

發掘部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眉山市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劉志岩 周春水 匯報人:劉志岩

2017年度入圍項目具有如下特點:

從地域分布來看,入圍的26項考古發現來自18個省和自治區。陝西有3項入圍,山東、山西、浙江、河北、河南各有2項入圍終評。從整體看,分布省份較多,沒有向幾個“考古大省”集中的情況;地域分布也比較均勻,東北三省均有一項入圍,川渝兩地各有一項,南北各省入圍項目大體維持往年的情況。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已經連續四年有考古項目入圍終評。

從年代分布來看,史前考古佔比例最高,有9項入圍,夏商周考古有6項,秦漢考古有3項,宋元明考古有8項入圍。史前考古與宋元明考古,一早一晚,佔據入圍項目的前兩位。

從遺址類型來看,以居址、墓葬和城址為主,但也不乏特色。近年來屢有洞穴遺址考古項目入圍,此次更是有3項上榜,反映了洞穴遺址以其地層堆積延續時間長、比較完好地保留史前人類的棲居遺跡等特色成為考古研究的熱點。另如江西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為大型道教宮觀遺址,吉林安圖寶馬城揭露出一處金代皇家長白山神廟遺址,而重慶奉節南宋白帝城遺址以其依山而建的防禦體系頗具特色。

從發掘工作性質來看,主動發掘項目佔絕大多數,工作延續時間普遍較長,例如福建明溪南山遺址、陝西西安秦漢櫟陽城遺址、河南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均為延續數年的考古發掘和調查項目,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發掘工作更是持續了十餘年。課題意識主導、多部門合作、長期持續的調查和發掘工作已經成為國內重要遺址考古工作的普遍特點,不僅解決了重大的學術問題,而且為遺址保護規劃的制定提供科學資料。基本建設考古和搶救性發掘入圍項目雖然不多,但在保障施工建設的順利實施和及時保護文物的同時,展現了較高的發掘水準,例如河北崇禮金代太子城遺址的發掘在配合冬奧會建設的同時,揭露出一座皇家行宮遺址,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更是開創性地為今後灘塗考古、淺水埋藏遺址的發掘提供了工作範式和借鑒經驗。

(圖解分析內容摘編自"挖啥呢"微信公眾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