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就是原創》一路折戟:觀眾愛的是名聲,不是樂聲?

作者 | ADAM

編輯 | 阿筆

收官請來李宇春坐鎮,現場連唱三首,《這!就是原創》還是沒能在最後一期,打破“平靜”。按照以往熱門綜藝的走勢,冠軍鄧見超這會兒應該在熱搜上了。用粉絲小黃的話來說,可能優酷自己也放棄了吧。

時間拉回到今年三月,這檔號稱“原創音樂新征程”的《這!就是原創》,首期開播時,熱度可見一斑,行業內外,給予了很多的期待,包括數據口碑上的,節目對於原創音樂的推進。

但遺憾的是,結果遠低於預期。

一方面,節目並未產出多少傳唱度高的神作:QQ音樂《這就是原創》欄目中,只有1.4萬人關注,十二期節目專輯評論數僅有第一期和第十期超過500,除《末日飛船》總評論數5457條外,再無一首歌曲評論數能超5000。

就節目整體來看,節目的熱度也一直不溫不火:艾漫數據顯示《這!就是原創》5月份前活躍粉絲數與公眾討論量從未突破5000,一直未有多大起色;貓眼數據顯示其熱度值直到4月8日後才首超8000;豆瓣6.9份的評價頁面也僅有3496人打分。

“原創音樂新征程”為何剛出發就折戟?《這!就是原創》遇冷是否意味著原創音樂市場還不成熟?

“新人唱新歌”模式的失敗突圍

作為典型的show business,綜藝節目最初吸引人的地方一定在於“人”。

除開王嘉爾、陳粒、蕭敬騰三位“原創捕手”,《這!就是原創》中觀眾熟悉的面孔只有徐良、梁心頤和劉力揚。主打“新人唱新歌”,《這!就是原創》開播之初就引來了質疑:這一步是不是邁得太大?

而另一邊,《我是唱作人》在《這!就是原創》開播前一天發布8位首發藝人15秒的歌曲DEMO,涵蓋了王源、毛不易、梁博、曾軼可、汪蘇瀧、陳意涵、熱狗&張震嶽、高進等音樂人的名單出爐,多少有點正面剛的意思。這也實屬正常,觀眾也會自然而然地將兩檔節目做對比。當然,結果顯而易見。

長久以來的音樂綜藝實踐似乎都在明示著一種觀點:當下,觀眾愛的是歌手,是名聲不是樂聲。“新人唱新歌”模式遇到討巧的“老人唱新歌”,失敗似乎成了順理成章。

就算是同樣主打“新人唱新歌”,《這!就是原創》與《中國好歌曲》的側重點不同也導致了其結果的不同。

簡單來說,《中國好歌曲》側重推“新歌”,而《這!就是原創》側重推“新人”。

以節目的評判標準“猛獸原創榜”為例,該榜單並未以歌曲熱度進行排名,而是以歌手熱度進行排名,通過對歌手多首作品的能量值總額高低進行排序。這樣的評判標準下,打造出熱度高達476700能量值《末日飛船》的唐漢霄排名第二,而歌曲熱度值平均僅有77780能量值的閆澤歡反倒排名第一。

(左:閆澤歡 右:唐漢霄)

這意味著什麽?比起幾首爆款歌曲,節目似乎更想要穩扎穩打的綜藝創作歌手。節目裡也處處體現著這樣的思想:鄧見超開唱之前要講述自己前女友的故事、參加過《這!就是街舞》的熱門選手蛇男唱起了送給易烊千璽的歌、搞8小時極限創作強化戲劇衝突…

而優質的新人,往往萬裡挑一。內因外困,都在加劇《這!就是原創》的破圈難度。

鄧柯早在《中國好歌曲》第三季時就說過:“《好歌曲》參賽選手的整體水準出現明顯下滑,可能中國現在真的沒有足夠多的唱作人能夠像好聲音那樣先選拔然後再層層淘汰。緩一緩再做,未必是壞事。”

《這!就是原創》也沒能改變這樣的情況。節目的熱度後期回暖也與這些新創作人關係不大,而是幫唱嘉賓們的功勞。以第十一期為例,鄭雲龍演唱的《婚約》熱度值高達496983,第二名的新創作人唐漢霄熱度值僅有46822。即便是之前所說熱度值476700的《末日飛船》也有周深幫唱。

觀眾隻認“名歌聲”,而節目想將“新歌聲”變為“名歌聲”未果。如此看來,《這!就是原創》“新人唱新歌”模式突圍失敗,似乎也就不難理解了。

原創超前度不夠,缺乏儀式感的劇情式真人秀

現在什麽音樂最受歡迎?以地區劃分,QQ音樂上歐美榜播放量最高,達950萬,其次是內地榜629萬,顯然,歐美音樂關注度很高。

那歐美音樂什麽類型最火?以BillBoard HOT50最新一周排行為例,說唱音樂15首,電子音樂8首,佔了總數的46%。一定程度上說,Hiphop和電子音樂,成了目前的一種音樂潮流趨勢。

那《這!就是原創》裡的大部分原創歌手們都在做什麽音樂?民謠和流行。

《好的晚安》、《數星星的小男孩》、《你的身體就是我的故鄉》、《你的一生我知道得很少》、《這是一個關於失眠得悲傷故事》…一首首民謠和流行的集中轟炸,使得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

嘿吼傳媒總經理唐勇曾斷言,“我國音樂市場的完善程度是自上而下的,現在大部分的閱聽人是沒有這個判斷的,他是從眾心態,這個火我去聽,那個火我也去聽。”

但就從《這!就是原創》歌曲的種類表現來看,恐怕不僅是閱聽人有從眾心態,很多原創音樂人也有著從眾心態,這與原創需要的超前性反而背道而馳。

類型不夠豐富很大程度意味著音樂內容自身的吸引力欠奉,《這!就是原創》選擇了類《這!就是街舞》的“劇情式真人秀”來補救。

於是我們看到了圍繞40個拯救名額的爭鬥戲碼、導師舞台公演的對比互動、表演區音樂互相干擾明星“互懟”…這也讓我們看到了諸多精彩的明星戲碼,卻沒有記住幾首原創歌曲。

問題出在什麽地方?原創音樂表演形式缺乏類似於“街頭聚眾文化”的儀式感。

《這!就是街舞》中的“劇情式真人秀”橋段有活躍的battle圍觀、有揮舞的毛巾、也有精彩動作時B-BOY們的歡呼,選手們既是參賽者又是捧場的觀眾。

但《這!就是原創》中選手們很難做好一個像B-BOY一樣“捧場”的觀眾,原創音樂的儀式感來源於真正的、現場的觀眾對其音樂的認可和圍觀,很可惜《這!就是原創》沒有。

或許下一次把舞台真正放到街頭,用吸引多少路人觀眾作為評判標準會更有趣?

不同於主打全明星牌的愛奇藝《我是唱作人》,《這!就是原創》的立意算得上是對音樂行業創作現狀的一次全面突擊。那《這!就是原創》的折戟就意味著原創音樂市場的失敗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們充分肯定《這!就是原創》及燦星、優酷的情況和行業責任感,但事實正如鄧柯所說:“想要真正保護中國音樂的創造力,靠的是成體系的著作權及版稅制度而不是電視綜藝。這個體系不理順,音樂綜藝再紅火也不能有效反哺到創作者。”

與其把《這!就是原創》看作是折戟,不如將其看作是寶貴的經驗積累。在成體系的音樂著作權及版稅制度建立之前,“《這!就是原創》們”每一次嘗試都是難得的進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