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海底撈往事:張勇其人

  海底撈上市 張勇的溫情與冷酷

  8號樓工作室/出品

  梁超/文

  劉洋/編輯

  兩年前,張勇第一次在港交所敲鑼的時候,並未吸引如此多的媒體目光。

  當時,海底撈的全資子公司頤海國際上市,被外界認為是海底撈上市的前哨。

  兩年之後的9月26日,張勇在港交所再次敲鑼。鑼聲落下,海底撈正式在香港上市。

  這個出生於四川簡陽的70後,經歷了20多年奮鬥,最終站在了名利場的中央。

  “五年以後,海底撈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性是不行了,管理跟不上,肯定完蛋。第二種可能性是活下來,那五年後一定面臨國際化的問題”,2013年時,張勇如是說。

  五年過去了,海底撈沒有完蛋,不僅活了下來,而且活得還很好,並且確如張勇所言,走上了通往國際化的路線:去港交所上市了。  

  據海底撈9月24日公告,此次將全球發售4.25億股,其中香港發售3820.8萬股,國際發售3.86億股。發售價每股17.80港元;每手1000股,申購一手需1.78萬港元,成為香港史上入場門檻最高的新股。

  由於9月25日香港放假一天,因此海底撈的暗盤市場在9月24日已開始交易並已漲了不少。據輝立交易場資料顯示,暗盤收報19.26元,較招股價17.80港元漲1.46港元,漲8.20%。每手1000股,不計手續費,每手賺1460港元。

  24年間,海底撈從尋常街頭一鍋熱騰騰的火鍋成長為攪動資本市場的頭牌中式餐飲企業,張勇功不可沒。

  8000元四張桌子白手起家

  2018年,海底撈24歲,算起來,它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娃。

  簡陽是張勇的老家,也是四川省農業人口最多的一個縣,經濟並不發達。張勇的家庭也不富裕,童年時恰逢物資匱乏期,他印象最深的回憶幾乎都與之相關。

  少年時期的張勇,並不愛讀書,初中畢業之後在父母的要求下進了簡陽一所包分配的職業學校學電焊。不過在職業學校,他結識了人生的好朋友,也是他後來的創業夥伴——施永巨集。

  1988年,張勇畢業後被分到國營四川拖拉機廠當電焊工。彼時,中國的改革開放浪潮正在激烈湧動,不少人辭去鐵飯碗“下海”,幸運者們則成了中國的第一批“萬元戶”。看到別人發財,張勇也開始渴望外面的世界,他不再滿足每個月93.5元的工資,尋找做生意的機會,他倒騰過違法的“博彩機”,結果錢被人騙去了,生意不疾而終。之後倒賣過汽油,也失敗了。

  兩次賺快錢失敗的經歷,讓張勇意識到,“我這樣沒有上過大學的人,沒有背景,還不認命的人,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別怕辛苦,別怕伺候別人。”於是在工作之餘,張勇開始做起了麻辣燙的生意。

  兩年之後,1994年3月20日,張勇跟女友舒萍,以及施永巨集及其女友李海燕,四個人湊齊8000塊,打了四張火鍋桌,開起了火鍋店——海底撈的第一家店。

  四個人都不是做餐飲出身,海底撈的口味自然也沒有什麽競爭力。

  張勇承認,海底撈從創立之初,就不是靠味道取勝的,“那時我連炒料都不會,火鍋味道很一般,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態度好點,客人要什麽速度快點,有什麽不滿意多賠笑臉……這也算歪打正著,因為火鍋相對於其他餐飲,品質的差別不大,因此服務就特別容易成為競爭中的差異性手段。”

  而關於海底撈“變態”服務的開端,2011年的《中國企業家》雜誌曾經有過描述:

  “開辦火鍋店初期,一天,當地相熟的幹部下鄉回來,到店裡吃火鍋。張勇發現他鞋很髒,便安排一個夥計給他擦了擦。這個小小舉動讓客人很感動,從此,海底撈便有了給客人免費擦鞋的服務。

  一位住在海底撈樓上的大姐,吃火鍋時誇海底撈的一種辣醬好吃。第二天張勇把一瓶辣醬送到她家裡,並告訴她以後要吃海底撈隨時送來”。

  這樣的服務,也讓海底撈逐漸在簡陽做出了名氣,也招攬了不少常客。

  1999年,張勇決定讓海底撈“走出去”,第一站選在了西安。而後從西安到鄭州再到北京、上海……海底撈的火鍋版圖不斷擴張。

  截至上市前,海底撈擁有及經營的餐廳數量已經達到了320家,包括中國內地的296家餐廳以及24家位於台灣、香港及新加坡、韓國、日本、美國的餐廳。而根據此次招股書,至今年年底,海底撈將開設180~220家新店,此次募集的資金60%將用於門市擴充。

  “家文化”管理模式與資本家

  北大教授黃鐵鷹曾在《海底撈你學不會》提到,在張勇的管理理念中,有兩個重要的概念:一是“客人是一桌一桌抓的”;一是“員工是一個一個吸引的”。在海底撈,“抓”靠的是服務,“吸引”靠的是家文化式的管理。

  黃鐵鷹在書中有這樣的記錄:18歲的楊小麗為了還債,當時在海底撈當服務生,一個月160塊工資。臨近過年,家中債主上門,媽媽讓她先借800元應急。張勇知道後,借了800元給楊小麗,並且表示:這債由公司還了。

  “從此,我就把海底撈當家了,誰要敢損害公司的利益,我就跟他拚命”。楊小麗也成為海底撈日後發展的一員猛將:19歲成為海底撈第一家店的經理,21歲海底撈去西安開店,她被張勇派去獨立管理西安店。

  除此之外,海底撈在員工培訓、住宿方面也非常捨得下功夫。海底撈規定;必須給員工租小區房,不能是地下室;冷氣機熱水、電視電話、電腦網絡要配齊;宿舍距店面步行不能超過20分鐘;夫妻都在海底撈的,要盡量提供單間房;宿舍還要專門配保潔阿姨。此外,張勇也曾提過,每年過春節,會給員工的父母發紅包,讓員工郵寄回家。

  “家文化”成為海底撈“變態”服務的重要支撐。但上市之後,海底撈的溫情管理文化能否適應資本市場的更為嚴苛的監督與審查,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其實早在上市前,張勇就已經意識到“家文化”式管理的問題所在。

  2015年曾經有媒體報導,海底撈新員工的流失率高達70%,而在此之前海底撈的員工流失率只有10%。

  對此張勇曾回應,問題一直都存在,“家文化本身是他們的想象,是媒體、(黃鐵鷹)教授還有我們員工自己想象的”、“你去看一下《資本論》,就知道我是怎麽剝削你們的。其實我一點都不善良,算账很清楚。我只有把账算清楚,你一個農民才可能在北京買房子。現實是殘酷的,我不能天天靠理想過日子。我得打敗競爭對手,我得想辦法讓客人來吃飯,我得賺錢!不賺錢,我死了你也死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話雖然如此,但是海底撈在員工福利的支出上依舊延續著以往的風格,這在上市招股書中也有體現:2015年海底撈員工福利支出是1.90億,而到了2017年達到3.72億,佔收入的比重從27.3%到29.3%,佔去了大部頭。

  精明的商人和他擴張的資本版圖

  今年5月,當海底撈的上市招股書公開之後,關於海底撈股權爭奪的故事在網上流傳開來。

  來源是《中國企業家》的一則報導,大意是說:海底撈創辦不久後的一天,張勇提出要開個會,而當時舒萍和李海燕正沉迷於打麻將,沒理會張勇。

  本來就不喜歡打麻將的張勇,突然把麻將桌掀了。張勇把掀翻的桌子翻過來,腳踩著散了一地的麻將開始開會。張勇說:“一間正式運作的公司,必須要有經理,我決定我當經理。”施永巨集等人都同意了。

  這個略帶痞氣的故事一度傳播很廣,不過《新京報》採訪一位接近施永巨集的人士否認了這個說法:“這太戲劇化了”,真相是“協商達成的”。

  在該人士眼中,施永巨集是一個“特別和善的人,可以一起抽煙喝酒吃火鍋的人”,而張勇是一個“強勢、精明、洞悉人性的‘商人’。”

  實際上,張勇也的確是一個天生的商人。高職畢業的他,這些年為了做大做強海底撈一直在進行變革,也有人評論“家文化”管理下的海底撈,早就發生了變革。

  新浪財經根據公開資料梳理發現:為提高單店效率和盈利水準,張勇在海底撈引入分店競爭分級製,末位淘汰;為保障食品安全性,海底撈在北京、上海、西安、鄭州建立物流配送和原料基地,集中處理食材,改善食品供應鏈。此外,他去美國考察,回來後便改革員工薪酬體系,實行計件工資,不過這也引來過海底撈內部的一些爭論。

  在張勇的帶領下,海底撈逐漸坐上了中式餐飲行業的頭把交椅,並且慢慢建立起完整的上下遊產業鏈:成立了蜀海集團、頤海集團、扎魯特旗海底撈,分別負責為海底撈供應需加工的食材、火鍋底料和羊肉產品。此外,還單獨成立了蜀韻東方和微海谘詢,專門為門市提供裝修服務和人力資源管理及谘詢服務。對供應商也有著完整嚴格的管控體系。

  2016年7月13日,頤海國際在港交所正式上市,成為海底撈系企業中首家登陸資本市場的公司。馬雲旗下雲峰基金曾持有頤海國際6%的股份,在其上市後退出。

  海底撈系第二家上市公司是優鼎優餐飲,2017年4月在新三板掛牌,實際控制人是張勇弟弟張碩軼。張勇夫婦控制的靜遠投資通過子公司靜海投資,合計持有北京優鼎優餐飲股份有限公司55.9%的股份。

  除去餐飲企業,張勇的野心和事業已在更多的領域完成布局。

  據一財報導,早在2012年,海底撈就曾以股東身份入股和邦股份,與矽谷天使、德泉投資等創投機構一道,成為了涉足PE的戰略投資者。當時,海底撈斥資約1000萬元,認購了和邦股份200萬股,持股比例0.57%。

  同年,在張勇的帶領下,海底撈設立了全資子公司上海海悅投資,負責海底撈對外投資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海悅投資持有安徽訊飛至悅41.3%的股份,科大訊飛旗下的訊飛智元持有51.7%。同時,張勇在訊飛至悅擔任董事,而其董事長則為科大訊飛的董事、副總裁胡鬱。據悉,海悅投資此前先後對外進行過10筆投資。

  據新京報報導,海底撈還是上海雲鋒股權投資中心的大股東之一,而後者的股東名單中則包含騰訊、巨人投資等重量級的公司。

  海底撈得名非常偶然,本意是四川麻將的一個術語——最後一張是自己摸到,並且胡牌。

  剛創業的時候,張勇為起什麽名字而發愁,當時的女友後來的太太舒萍正在打麻將,恰好摸到最後一張牌並且胡牌,是要加番的。舒萍很高興,就對張勇說你還在這愁眉苦臉幹什麽,就叫海底撈吧。

  如今看來,港交所上市,顯然不是海底撈和張勇的最後一張牌。

  (參考資料:新京報,《中國企業家》,時代周報等報導)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