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有“選擇困難症”?問題可能在父母身上

民小編說

零食和玩具該買哪一個?數學和英語該先學哪一個?別以為只有成年人才會有“選擇困難症”,這種“症狀”在孩子身上也不少見。受此影響,即使長大後,他們也會做事瞻前顧後,不敢作出抉擇,不過,孩子的“選擇困難症”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問題可能出在父母身上……

01

對於“選擇困難症”我們並不陌生:

衣服挑哪種款式?

中午吃哪家外賣?

小長假去哪裡旅行?

……

別以為只有成年人才有“選擇困難症”,孩子也有,只是他們的“症狀”往往被家長忽略。

上周去超市購物,我看到一個大約7-8歲的小女孩在貨架旁挑來挑去,好不容易挑了一盒草莓味的餅乾,跑到媽媽身邊,小聲說“我要吃這個”。

媽媽說“又吃這個,昨天才吃過”,小女孩臉上的笑容逐漸消散,媽媽接著說了句“別總吃這個,要換點新花樣”,小女孩又跑到貨架旁,東摸摸西瞅瞅,過了幾分鐘還是沒挑到喜歡的零食。

這時候,媽媽在貨架上隨手拿了兩盒餅乾,說:“剛就讓你想好來超市買什麽零食,挑了這麽久還沒挑好,快,這倆你選一個。”

最後,小女孩怯怯地指了指媽媽左手邊的那盒餅乾,但她臉上的表情更多的是不知所措。

其實,她最喜歡的是那盒草莓味的餅乾,但媽媽下意識的否定讓她不敢堅持,既要選自己喜歡的,又要滿足媽媽的要求,對小女孩而言,這無疑是一道超綱題。

02

有的孩子放學回家面對語數英三門功課,不知該從何下手,可家長已經坐在旁邊做好陪寫作業的準備。

當孩子試探性地表達想先做語文作業的時候,家長則認為英語作業最簡單,應該從易到難遞進,語文作業應該放在最後。

孩子的想法被駁回,只能按家長的“指示”從最簡單的英語作業入手,久而久之便產生依賴心理,當他需要自己做選擇的時候,就會變得畏手畏腳,甚至因進退兩難而哭泣。

家長往往不能理解:做個選擇有那麽難嗎?動不動就哭,丟不丟人?為什麽別的同學都不會這樣呢?

有研究發現,童年時期喪失自尊的小孩,因為長時間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在未來會出現選擇困難,害怕拒絕他人等性格問題。經常對孩子說“不”,拿孩子進行比較,都會導致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下降。

事實上,對於孩子的“選擇困難症”,體諒比譴責湊效。但不少家長憂心忡忡地表示:如果處處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最怕他們得寸進尺,更何況孩子還小,他們做的很多選擇是不實際的,作為家長不是應該及時指出錯誤,讓他們知道怎樣做才對嗎?

家長確實應該及時指出孩子在做選擇時所犯的錯誤,但怎樣指出才最有效,這就跟“分寸感”有關,對家長而言是一門必修課。

03

朋友小莉是非常懂得拿捏分寸感的媽媽,她常努力給兒子營造溫馨有愛的氛圍。小莉的兒子今年8歲,成績處在班上中等水準,記得有一次,兒子在作文本裡寫道,長大後想當一名飛行員,因為他覺得開飛機很酷。

她知道兒子長大後當不了飛行員,因為近視度數很深,但她並沒有戳破孩子的夢,反而鼓勵孩子有夢就去追,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離夢想更近一步。

當時我還跟小莉開玩笑說:“明知道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你也是個瘋狂媽媽呀!”

小莉笑笑說:“孩子的夢想應該被尊重,如果過早地給他灌輸成年人的想法,他就成了有負擔的孩子。夢想是一種信仰,能不能實現其實孩子內心也很清楚,作為他最親近的人,給予支持和鼓勵是很必要的。”

對於孩子的成績,小莉盡量做到獎懲分明,考得好會適當給予獎勵,考得不好會跟孩子一起找出問題所在,並且鼓勵孩子下次繼續努力。

對於孩子上哪個興趣班,小莉更是讓他自主選擇,儘管她曾希望兒子能替她完成未完成的吉他夢,但她認為強迫孩子去學不感興趣的東西,是一種資源浪費。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作為家長,要引導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模仿別人,最終更成為不了別人。

04

孩子的“選擇困難症”並不是憑空產生的,那是家長日積月累的對孩子成長不重視的結果。

仔細想想,在孩子最無助時,你是厲聲斥責他懦弱膽小,還是主動上前向他敞開雙臂?在孩子主動跟你分享學習進步的軌跡時,你是邊忙手中活邊敷衍應付,還是認真傾聽並對他豎起大拇指?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做的每個選擇,都伴隨著不安與焦慮,不安全感來源於對未知的恐懼,他們也害怕被否定,被忽視,被斥責。

消除孩子不安與焦慮的最好方式,就是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他身上,以平等的姿態傾聽他,以愛之名不斷鼓勵他,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