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只會鬥圖?這篇文章帶你從學術角度解讀“表情包”

本文作者:龍六

  九月下旬,微信平台增加了一個自製原創專屬表情包的功能。當時該功能一上線,小趴的各個微信群就開啟了新一輪的鬥圖大賽。

遊民星空

  具體來說,這個功能可以通過即時錄製、加速、摳圖和添加文字等方式製作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原創表情包。

遊民星空

  其實比微信這項功能早些時間發布的,還有一款有關表情的應用,那就是蘋果IOS12以上的系統支持的memoji功能。

  通俗一點說,所謂的memoji就是一款可以捏臉的表情包製作應用。

遊民星空

  如果我們熟悉的emoji是源於日語的“顏文字”這個說法,那memoji則是在此基礎上加入了幾分自製專屬的屬性,讓用戶可以通過memoji製作自己的表情包。

  今年下半年通信業界兩位大佬都推出了表情包製作相關的小應用,這讓我們仿佛嗅到了一個信號:表情符號作為一種交流工具和傳播載體,其價值與作用開始被資本重視了。

  表情符號作為當代人在互聯網上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工具,已經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了。正如我們現在已經不會像123年前的電影觀眾那樣被《火車進站》的鏡頭嚇到尖叫,我們對表情符號的讀解能力,也是循序漸進地成長起來的。

  今天,小趴想以漫畫中的表情符號發展為引子,嘗試分析當下互聯網上的表情包的敘事邏輯。

什麽是漫畫中的表情符號?

  在這裡所說的漫畫表情符號,指的是漫畫中常見的、約定俗成的應用於人物面部的一些表現特定情感、狀況時,模式相對固定的畫法。

  舉個例子。

遊民星空

  日本漫畫家吾妻日出夫最早設計出了這樣一張“面露微笑,然而臉頰上卻又掛著汗珠”的表情。

  這幅表情和以往的笑臉、表示焦急的汗珠有著微妙的區別。在吾妻的漫畫中,無論發生怎樣稀奇古怪的事情,人物往往不是面無表情,就是臉上掛著那個“微笑汗珠”發呆。          

  ——夏目房之介

  這張臉誕生之初,就因其微妙的違和感引起了讀者與其他創作者的留意。這種凝練著特殊情緒的表情在日本漫畫之後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被重複利用過無數次次,而這種複合表情的創作思路也被後來的漫畫家廣泛借鑒。

遊民星空

  例如這個驚恐+上揚的嘴角,就通過複合表情形成了一種複雜的情緒,可以讀解為“臉上笑嘻嘻,心裡……”,亦或者驚嚇來得太突然、笑容還來不及收回等等情緒。

  不僅僅是漫畫領域,在我們熟悉的表情包中,這種表情符號化更加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現實生活。

遊民星空

  這個名為“笑cry”的表情作為2015年《牛津詞典》年度詞匯,據說榮膺當年的全球最常使用表情包之首。表情的複合性使得人們從一張臉中體味出更加複雜的且值得琢磨的情緒,無論用來表達“尷尬”、“謙遜”、“笑出眼淚”、“哭笑不得”等等多種情緒,似乎都可以在特定的語境中自洽。

  所以說,表情符號的讀解是多維的,無論是漫畫中的表情符號,還是網絡交流中經常使用的表情符號,都是如此。

  上述所說的只是本文討論的表情符號的一個側面,強調模式化的情緒表達。其成因在於對現實的模仿和情緒的疊加,試圖在單一表情上展現複合情緒。(當然,普通的笑、哭當然也是表情符號的一種,同時也是複合情緒能夠被讀解的基礎,在這裡不展開討論)

  另一種表情符號則是建立在純粹模仿基礎上的抽象。仿佛轉描作品一般,我們能從原始的影像中推敲出轉描後的作品(雖然可能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性),但是我們卻難以從轉描後的影像中推敲出原始影像的面目。

  再舉個例子。

遊民星空

  《哆啦A夢》中大雄的母親摘下眼鏡之後,眼睛瞬間變為兩個數字“3”,這是一個經典的表情符號,抽象於原型,同時又具有極強的故事張力。

  在數十年後,這個經典的符號還在不斷的進化,從有趣味性的擬態,到解構式進化。例如下面這個例子中,角色摘下眼鏡後,眼鏡卻不是變成“3”,而是“4”!

遊民星空

遊民星空

  從與現實之間有據可查的“3”,變為“4”,符號的進化洋溢著一種後現代風情,事件與情感之間的關係被破壞掉了。但是即便如此,這樣的符號仍然能夠被讀解,一方面可以理解為觀眾在閱讀符號的能力上有所增益,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中得以窺見表情符號的發展趨勢。

  這並非意味著這些看似無厘頭的符號能完全取代傳統符號,而是符號的讀解越來越需要清晰的解讀語境。

遊民星空

  正如前文所述的那樣,漫畫中一些特定的表情符號逐漸形成一種穩定的語境,使得符號的讀解不僅僅建立在文化積澱的基礎上,有時這種基礎也包含一部分審美慣性。就是這種慣性不僅深刻的影響了漫畫的發展,同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交流中,逐漸延伸成為一種“表演”。

  而這場表演的大秀場,就在我們的表情包裡。

  在討論表情包之前,我們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漫畫格子。格子與格子之間的縫隙如同蒙太奇一般,觀眾(讀者)人為的填補了縫隙之間的敘事。

  我們經常聽到,人們對希區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一片中謀殺場景的剪輯的褒揚。觀眾從未看到刀子刺中主人公的皮膚,事實上可能也並沒有。但主人公就那樣死去了,是誰殺了他?

遊民星空

  在故事的敘事邏輯中,當然有一個最後令人匪夷所思的凶手存在;但是就這個片段本身而言,凶手毫無疑問是觀眾本人。

  這個論斷看起來令人摸不著頭腦,但是仔細想想看,鏡頭與鏡頭之間,導演略去的部分,是我們“一廂情願”的對這些細節進行了補全。是我們把那把刀扎進女主人公身體的,最終完成了謀殺。

  電影中鏡頭與鏡頭之間需要觀眾參與敘事,漫畫的格子與格子之間同理。而表情的意義讀解,實際上是人們將抽象符號與環境進行強行解釋的過程,由漫畫傳統而來的凝練表達,在表情包領域同樣需要很高的敘事參與度。

  現代人對於捕捉複雜情緒有很高的能力,表情包從原本單純的表達單一的情感,到現在擁有較高的閱讀門檻,傳達複雜而又有層次的情感的能力——這一歷程前前後後也不過三十餘年。表情包作為人們表達的情感的工具,成為人身體、思想的延伸。

  正如前文所強調的那樣,既然讀者參與了表情符號的敘事,那麽這些符號與符號之間,符號與語境之間,符號內部又有哪些敘事邏輯呢?

一、擬態邏輯

  無論是漫畫的表情符號還是作為表達符號的表情包,其成立的基礎毫無疑問是擬態。與現實時空形似的表達形式,往往符合現實邏輯,更容易被讀解(更容易被賦予意義)。

遊民星空

遊民星空

  真實的人物已經無限貼近於現實表達,但是表情包中的人物與現實時空的人物還是已經有了難以跨越的鴻溝。表情包的文字部分就是對現實人物的片面化讀解,利用真實的人物(或者真人演員扮演的角色)製作表情包,其實是將一個多維的人降維的過程。

  人們緬懷的比利王除了對演員本身的敬意以外,更多的是對於網友塑造的那個王的緬懷。二者相似卻,又截然不同。

遊民星空

  除了這種直接選擇真人形象的表情包形式,還有將真人形象抽象出來與繪畫相結合的形式,基本也與擬態邏輯吻合。這部分可以稱之為部分擬態的表情包。

  部分擬態的表情包不再限於是否有與現實產生交集的元素符號,它可以是完全虛構的原創形象,但是這個形象的表達情緒的邏輯是現實的。目前微信表情市場上的大多數產品都符合這個原則。

二、表演邏輯

  表演邏輯所指的是表情包與現實具有較大的鴻溝,往往是擬態邏輯下的表情包經過二度、三度甚至多度加工後,已經難以辨別出原有語境的一種表情敘事。這類表情包主要滿足了使用者的表演欲望。

遊民星空

  這類表情包的讀解需要更高的門檻,因為其原有語境已經被肢解,這個表情與張學友無關,與王權無關,與錯位的那兩團紅暈無關,按照尋常的邏輯很難推敲出表情包的內涵。

  但敘事者能夠輕易的將表情符號作為表達感情的工具進行情緒編碼,究其原因,或許可以用史考特·麥克勞德的一句話來解釋。

  卡通就像一個真空吸塵器,掀開了我們的身份和自我認知……套上卡通這個外殼,我們就可以去另一個領域去旅行。

  人們之所以能夠順利的打破原有語境的束縛,把符號從原有語境下剝離出來,使之變為一種自如的符號,皆是因為符號抽象到敘事者可以將自我投射其中的原因。

遊民星空

  這種投射能否進一步傳播,取決於是否有人能將敘事者的這套編碼系統破解。如果破解成功,敘事形成了創作——傳播——反饋的鏈條,這套語言系統便成立了。反之,仿佛無效信一般石沉大海。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按照此類邏輯生產的表情包是在探索新的語言系統,隻不過這套語言系統更新換代的速度空前的快,傳播範圍也極其有限。

三、對話邏輯

  前面提到的兩個邏輯主要是從表情符號與語境之間的關係進行考量的,而對話邏輯則是表情包與表情包之間的邏輯。乍一看有一絲不明覺厲,但是大白話說出來就是——

  朋友,你鬥圖嗎?

遊民星空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鬥圖的經歷,正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請諸君回憶一下,鬥圖的時候有什麽基本法嗎?

  答案是,沒有。

  是的,鬥圖這件事情沒有規則,主要體現在下列三個方面:

  (一)對話中表情包無需出自同一系統

  當你祭出一張爾康,對方可以回紫薇,可以回蒙丹,可以回張學友,甚至可以回一隻卡通小雞。只要對方想,回復什麽都可以。

遊民星空

  (二)表情包對話之間無需自洽

  表情包與表情包的對話之中,影像意味、文字無需形成通順的邏輯。甚至於有時鬥圖雙方會特意放棄對話。二者的對話不需要旁人讀解,甚至於也不需要雙方完全理解對方的意圖。對話本身就建立在一種虛無的符號輸出上,解碼與否並不重要。

  (三)表情包對話促進表情包生產

  當你與對方鬥圖的時候,翻一下自己的收藏,總有彈盡糧絕的時候。這種時候你怎麽辦?打開百度快速檢索;向場外親友求助;自給自足。這三種方式恐怕是比較常見的辦法。

  乍一看,這種做法順理成章,那麽為什麽說邊鬥圖邊生產是一種不太講基本法的做法?

  諸君,請稍作假想,你與朋友交流的過程中,突然開始創造新的文字用於交流,這是不是一件有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或者換句話說,一本正經的搞這種操作的,我瞬間想起的只有寫戲劇寫到一半,發現現有的詞語表達不了自己瑰麗情感的莎士比亞。

  當我們認識到語言的嚴肅性,很容易就可以意識到表情包的對話,本身就是不講基本法的對話。

四、以文字為核心的表情包敘事邏輯

  表情包通常分為兩部分,提示性文字與圖示。

  前文一再提到表情包的圖示,儘管取材多樣,然而又有非常鮮明的模式化特徵。完全相同的圖示何以確立自己的語言屬性,通常依賴的就是提示性文字。

遊民星空

  或許可以這樣理解,表情包中的圖示就好比一段敘事中的“起、承”部分、它以直觀的圖示優勢吸引目光,快速傳達一種第一印象。而到了需要抖包袱的“轉”的環節,則大多以文字提示為核心了。

  以上四種表情包的敘事邏輯只是粗略的概括了當下表情包的“語法”,但以代互聯網的生產力驅動下的迭代速度,恐怕很快又會有新的玩法。

  表情包作為一種表情、表意的工具,其傳播規律、價值取向等等方面還有很大的研究太空。如果各位讀者感興趣,不妨自己嘗試探索一下吧!

本文僅代表訂閱平台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遊民星空僅提供發布平台。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