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約七成大腸癌發現時已是中晚期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數據,近年來,我國大腸癌發病率迅速攀升,其發病率佔全球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三位,死亡率居惡性腫瘤死因的第二位。近年來,大腸癌發病率呈上升且低齡化趨勢,大腸癌患者以每年4%的速度遞增,城市白領發病率上升尤其明顯。

然而,由於大腸癌早期癥狀不明顯,很多患者出現明確癥狀時才就醫,大約有70%的大腸癌患者就診時已處於中晚期。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腫瘤中心副主任醫師馬芳提醒,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提高大腸癌療效的關鍵。

預防 應減少致癌物在大腸內的停留時間

據馬芳介紹,目前,大腸癌發病率逐年攀升,主要與環境因素引起的基因突變有關,目前已確認的環境因素包括高脂肪食譜與膳食纖維不足,以及慢性便秘、腸道慢性炎症、吸煙、飲酒及微量元素缺乏等。

臨床上發現,部分非遺傳性大腸癌患者出現家族聚集的傾向,這可能和一家人相同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有關。

馬芳提醒,減少致癌物在大腸內的停留時間是預防非遺傳性大腸癌的主要內容。具體措施包括:多吃玉米、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糖類及粗纖維的食物;少吃油炸、熏製、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吃腐敗變質的水果、蔬菜及食物;適當補充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戒煙,少飲或不飲酒;保持大便通暢及防治慢性腸道炎症等。

發現 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議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查

「已確認有約20%的結直腸癌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馬芳表示,攜帶大腸癌缺陷基因或突變基因的家族成員在40歲左右大多會轉變為大腸癌,而目前臨床上尚無法進行缺陷基因的修復。這類人群應早期進行基因篩檢,及時進行全結腸鏡檢查,定期進行隨訪。

此外,通過產前篩檢、優生優育、減少大腸癌突變基因或缺陷基因攜帶者的數量,是當前預防或降低遺傳性大腸癌發病率的主要方法。

馬芳提醒,由於大腸癌可在不同時間、漸次出現多個大腸癌原發灶或同時發現多個大腸癌原發灶,因此,對於大腸癌術後、大腸腺瘤內鏡治療術後,幼年起病、病變廣泛、病程長的炎症性腸病,膽結石、膽囊切除術後,慢性便秘或慢性血吸蟲病患者,推薦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需要提醒的是,普通人群也建議50歲以後每5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治療 靶向藥物與化療藥物聯合可顯著延長患者總生存期

「不過,大腸癌並非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可怕,大部分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而且早期大腸癌如能及時發現並進行治療,可以完全治癒,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馬芳表示,被確診為大腸癌後,患者需要積極地接受手術、化療、放療、生物靶向治療等,其中手術治療最為重要。

對於已經不能接受手術治療的中晚期患者,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如貝伐珠單抗已成為複發轉移性結直腸癌治療的新選擇。靶向治療,是以腫瘤細胞或其周圍微環境中的特殊分子為目標,通過鎖定這些目標靶點,用專一性的藥物攻擊,達到攻擊並阻斷腫瘤生長的雙重作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的出現,延長了患者的總生存期,成為個體化治療和綜合治療的新選擇。

馬芳表示,隨著國家對惡性腫瘤防治的重視,多款惡性腫瘤創新葯納入醫保報銷範圍,極大地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的同時,也改善了患者的預後。 (魏驚宇 徐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