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清時期關於青銅器的研究,學者研究興趣不大

1.明代的研究

明代(公元1368年至1644年)的古物專家與學者似乎對於古代青銅器的研究興趣不大,即便其中有人真的涉足於此,他們的研究成果也不若宋代學者那般嚴格精準。有些學者認為,如此對於青銅器細節缺乏興趣與關注肇因於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與明代(公元1368年至1644年)的政府都批準熔化古代青銅器和佛像等,用來當作製造武器與錢幣的原料。這在中央政府面臨北方蠻夷進犯威脅時尤為普遍,以至於青銅器破壞嚴重,可供第一手研究的材料不足。

2.清代的研究

清代(公元1644年至1911年),特別是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公元1736至1796年),對於古代青銅器的興趣再度興起,為古代青銅器與銘文的研究形成了新的推動力。此時期亦形成了許多重要私人收藏,數量可觀的著作與目錄亦於此時付梓,包括下列:

《西清四鑒》,由最偉大的古物專家、鑒賞家與收藏家清乾隆皇帝(公元1736年至1796年在位)下令於1749年至1779年間編纂,旨在效仿北宋徽宗享譽盛名的《宣和博古圖》。此部書的名稱“西清”緣於“清宮南書房”,此處正是《西清四鑒》編纂的所在,最後一個“鑒”字,則意味著鑒賞、鑒定,或兩者兼之。《西清四鑒》共四部,收有4074件清代宮廷收藏之自商代至唐代的銅器,每件皆加以編號、繪圖、仔細說明、記錄尺寸與重量,若銅器上有銘文,則描寫銘文並附上釋文。

全書96卷的《西清四鑒》由以下諸書組成:

《西清古鑒》,共40卷,詳列1529件收藏於北京皇宮內從商代到唐代的青銅器。此書在公元1749年至1755年間於翰林院由梁詩正與其他皇室學者奉乾隆皇帝之命令共同編纂。不幸的是,許多青銅器今日考證為出自於後代的仿製,其中不少是在宋代製作的。約38年之後,公元1793年,《西清古鑒》的兩部續篇,各20卷的《西清續鑒甲篇》與《西清續鑒乙篇》在乾隆皇帝的命令下,由高官學者王傑(公元1725年至1805年)與其他學者編纂完成。

《西清續鑒甲篇》的20冊中,原本944件收藏於北京皇宮中尚未編錄的青銅器被逐一加以編號、繪圖、仔細說明、記錄尺寸與重量,若青銅器上有銘文,則記錄銘文並附上釋文,體例與梁詩正38年前率領眾學者所做的相同。《西清續鑒乙篇》則記錄了清皇室在盛京(奉天)行宮收藏的另外900件青銅器。奉天在現今中國東北的遼寧省沈陽。

此部書的最後16卷為《寧壽鑒古》,編纂時間與《西清續鑒甲篇》及《西清續鑒乙篇》相同。701件收藏於北京皇宮中的寧壽宮、從商代至唐代的青銅器被逐一加以編號、繪圖、仔細說明、記錄尺寸與重量,若青銅器上有銘文,則錄下銘文並附上釋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