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賦予二十四節氣新智慧

  按星期來安排工作和生活的現代人,如何與二十四節氣這個古老的時間制度保持關係

  烈日如火,蟬鳴聒噪。不久前,人們才剛過完今年夏天最後一個節氣——大暑。而如今,時光的流轉、風雲的變幻,已不再時興用二十四節氣表達。為什麼小滿雨水會增多?為什麼立夏非夏至,立夏穿衣也切勿貪涼?為什麼一到白露,鳥兒就逐漸踏上遷徙的旅程?……二十四節氣總離年輕人更遠一些,而詩意般的生活似乎也漸行漸遠,或許只剩下南方人還會多嘴問一句:「需要吃餃子嗎?」

  二十四節氣,是流傳於我國的一種古老而科學的「時間制度」,通過觀察太陽運動周期,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自古以來,二十四節氣本就是來源於生活的智慧,成為人們衣食住行的重要參考。更有甚者,背不會二十四節氣娶不到媳婦。在山西省清徐縣的風俗志中曾有記載,相親時挑女婿要先讓準女婿背二十四節氣,背過的才被認為是優秀的莊戶人家,有進一步交往的機會;若是背不過,則被一票否決。

  2017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8.52%。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定程度上導致二十四節氣在指導農事活動方面的作用逐漸弱化,設施農業、大棚蔬果等也讓人們不再受節氣的嚴格製約。

  可能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城市人群與農業生產活動相距遙遠,那麼我們還需要二十四節氣嗎?其實,有什麼樣的生活,就會遵循什麼樣的時間框架,現代人按星期來安排工作和生活,這是工業化社會的產物,是一種以人為主導的機械般生活節律。跳出鋼筋水泥所包裹的物質世界,二十四節氣則是認識、順應和利用大自然的變化而制定的時間框架,它時刻提醒著人們要回歸自然,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它也是親近自然的捷徑,不管你是在城鎮,還是農村。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的價值不單是被濃縮成28字的歌謠,更是背後充分凝結的文化內涵。回想2016年底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時,人們探討最為熱烈的話題就是如何活化與傳承這一承載著中國人智慧與記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中,備受關注且圈粉無數的便是走上文創的路子,打造二十四節氣形象招牌。故宮裡的國寶「會說話」,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也有了自己的百變造型。

  今年夏至時節,北京龍泉寺動漫中心推出了《賢二水墨動畫之二十四節氣》,以一年二十四節氣為線索,小和尚賢二展開了一場奇妙又平常的修行,5分鐘的動畫目前已有3.5萬次播放量;北京北海公園前不久也推出了「二十四節氣」系列文創產品,把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特點與北海公園景點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圖樣;服裝設計師把二十四節氣與時裝結合起來,將二十四節氣「穿在身上」……

  不僅如此,要想貼合當代生活,莫過於開掘二十四節氣的養生潛力。少酸多甘是驚蟄的飲食原則,用蓮子心和綠茶泡水去去清明時節的心火,芒種不如睡個子午覺,大暑宜食綠豆粥、荷葉粥消熱除濕,立冬睡前溫水泡腳防寒保暖……中醫的理論體系仍然要求醫生考慮節氣,尋病開方,依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即便是未來「90後」養生也離不開節氣。

  而在科學技術持續發展,天氣精細化預報水準不斷提高的今天,二十四節氣是否過時了呢?如今,二十四節氣依然是天氣科學知識的一部分。有對現代天氣學的推動,就有對過去天氣規律的總結。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人們的認知也需要以二十四節氣為鑒,探索新的大氣奧秘。

  好在微信朋友圈裡,節氣當天分享有關資訊的人越來越多,了解傳統、傳承傳統,在生活中賦予傳統文化新智慧,將讓它重獲生命力。比如把節氣故事與民謠列入課本,加大對中小學生甚至大學生的相關教育;或是靈活運用數字化傳播手段,把村落的節氣文化、農諺農語做成別有趣味的媒體產品;加強建設、推廣有關節慶活動,讓人們獲得更強的參與感及認同感,二十四節氣可不只有清明踏青這麼簡單。

( 編輯:羅伯特 )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