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立秋後「秋老虎」繼續發飆 小心中暑!

繼前天立秋下了場雨後,北京的氣象又走向了高溫。雖然節氣已經立秋,但是「秋老虎」仍然不可掉輕心。大家還是要做好預防中暑。


中暑的發生和氣象密切相關。在醫學上有中暑的天氣閾值之稱:如果日平均氣溫>30℃或相對濕度>73%,發生中暑的幾率會明顯增加。當氣溫和濕度條件同時存在時,中暑發生率可進一步增加。

中暑時體溫的高低和中暑的嚴重程度是相關的。也就是說體溫越高中暑就越嚴重,如果體溫超過40度甚至達到42度,這就是相當危險的信號了。人體核心體溫超過40℃,中暑病死率可高達41.7%,若是體溫超過42℃,病死率更是高達81.3%。

與感冒發燒造成的高體溫相比,中暑導致的是一種被動的體溫升高,它是由於外界的高溫超出了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使得我們的體溫升高,如果不及時乾預,人體的體溫可以升至42度以上;而感冒或其他疾病所致的體溫升高是一個主動過程,是由於外界病原入侵或人體自身產物所致的體溫升高,一般不會超過41度。

中暑的分類

所幸,並不是所有的中暑情況下,體溫都會升到這麼高。按照中暑的嚴重程度不同,可以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等幾種情況。只有在熱射病的情況下,才容易造成死亡。

先兆中暑:在高溫環境下,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降溫、補充水和鹽分,則短時間內即可恢復。就像我們感冒時發低燒的感覺差不多,並沒有特徵性的表現。

輕症中暑:除上述非特異性癥狀外,體溫往往高於38℃,伴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或出現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表現。如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平躺解衣、降溫、補充水和鹽分,也可於數小時內恢復。

熱痙攣:是一種短暫、間歇發作的肌肉痙攣,常發生於初次進入高溫環境工作或運動量過大時。可能與鈉鹽丟失相關,多見於大量出汗且僅補充水分者。前不久世界盃足球場上的球員們動不動抽筋倒地,其實就與熱痙攣相關。

熱衰竭:指熱應激後以血容量不足為特徵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嚴重熱應激情況下,體液、體鈉丟失過多,水電解質紊亂,會出現多汗、疲勞、乏力、眩暈、頭痛、判斷力下降、噁心和嘔吐,有時可表現出肌肉痙攣、體位性眩暈和暈厥。但此時無明顯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表現。熱衰竭如得不到及時診治,可發展為熱射病。

熱射病: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高熱、無汗、昏迷。人體體溫往往大於40攝氏度,是非常嚴重的臨床急症,需要緊急處理。

不同類型的中暑該如何急救?


先兆和輕症中暑: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降溫,補充水和鹽分,短時間內即可恢復

熱痙攣:迅速轉移到陰涼通風處平臥,補充鹽水或飲用電解質溶液。輕症者可口服補液鹽,脫水者應靜脈輸注生理鹽水,並做好積極轉運準備。

熱衰竭和熱射病的急救原則:迅速降溫;當血容量嚴重減少、電解質紊亂時需靜脈點滴;應該第一時間送至醫院。醫生主要會採取如下措施:一是迅速降低核心溫度,二是血液凈化,三是防治DIC。

從上面可以看到,無論哪種類型的中暑,最根本治療的兩個關鍵就是降溫和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這對於患者來說是救命的措施和手段。早期有效治療是決定預後的關鍵。一定不要等到救護車或者到達醫院後才開始救治,這樣往往浪費了最佳的救治時機。

如何預防中暑

1、適當飲水,注意補充水分,同時補充鹽分和礦物質。

2、戶外活動,應盡量避開中午前後時段,戶外活動應盡量選擇在陰涼處進行,合適穿著輕薄、色淺衣物,攜帶防暑藥品。

3、駕車出行,注意控溫。如高溫時駕車出行應注意車內溫度,不要為了省油而不開冷氣機,離開停車場時切勿將兒童和寵物留在車內。

4、特殊人群需要特別注意。夏天高溫季節,對於老年人、兒童、孕婦、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在高溫季節要不僅要儘可能地減少外出而且要給予特別關注,在室內也必須控制合適的室溫,服用防暑飲品,及時觀察是否出現中暑徵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