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東南亞創投圈為何對Deep Tech情有獨鍾?

編者按:本文作者Justin Hall(系新加坡風投 Golden Gate Ventures 負責人)& Janelle Tan,原文標題Opinion: Here’s why SEA investors and startups are going deep tech。

當前,東南亞地區消費科技的發展已經到達一個小高峰。

該地區估值最高的企業幾乎全部是面向消費者服務的類型:Go-Jek 為印尼用戶提供了一整套商品+服務的消費生態體驗;Grab 出行 APP 則正在向東南亞地區的每個角落不斷滲透;“東南亞小騰訊” Sea(前身為 Garena)因為《英雄聯盟》的獨家發行權在東南亞地區一夜爆紅;印尼最大電商 Tokopedia 和“東南亞閑魚” Carousell 領跑市場;電商 Reebonz 也在奢侈品領域找到了自己的賽道。

消費者科技的創業公司已經圈走了東南亞創投圈的大部分資金,而在這其間,相同領域內細分賽道的公司數量還在不斷增長。

邁進 Deep tech 領域

如果說消費科技公司是由一群 nerds 運營的,那麽 Deep tech 公司就是由一群狂熱的 nerds 組成的。兩種公司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大多數消費科技公司依賴於普遍可獲得的技術,而 Deep tech 公司則憑借難以複製的核心技術高高築起自己的技術壁壘。打個比方,一家以公共語音通信 API 技術為核心的創業公司可以稱自己為科技公司;而一家依靠專利技術建設太空衛星網絡的創業公司,才能被稱作 Deep tech 公司。

為什麽 Deep tech 如此重要?

通用技術最大的問題就是太過常見,且容易獲得。倚賴這種通用技術的公司固然也可以進行創新發展,但是總會局限於現有技術的邊界內。從另一方面來說,Deep tech 公司正是通過更強的創造力打破了這些瓶頸,繼而研發出更棒的新產品,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說到底,許多消費者公司其實都在提供同質化的產品或服務,而僅僅是在一些細枝末節方面加以創新和區分(客戶群體、細分市場或者定價)。

就拿共享經濟的創業公司來說吧,它從2013年起就成為創投市場上份額最大、利潤最高的創新產物。這一點尤其適用於東南亞地區,在這裡你能見證共享經濟的創業公司在過去的三到四年裡飛速成長,從共享太空、共享出行、共享旅行甚至到共享寵物保姆種種類型,不一而足。

共享經濟打除了買方和賣方之間曾經的中介關係,打造了一個保護和促進交易的流動市場。整個市場的流動性代替技術成為其中最為核心的影響因素。

然而,一旦像共享經濟中的垂直行業達到臨界飽和狀態時,便如同 Uber 司機增長負責人 Andrew Chen 所說的那樣,“越來越難開發出新產品,也很難將現有產品導向新市場”。這一點適用於所有的消費者科技企業,它們往往面臨著垂直領域裡激烈的競爭,並到資金池的限制。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不少投資人現在已經轉投 Deep tech 企業,希望發掘下一個巨頭。

CBInsights 的一份報告顯示,流入 Deep tech 的新資本自2014年第三季度的1.44億美元暴增到2014年第四季度的6.71億美元,而到2015年的第一季度,該項投資額更是攀升到了13億美元的峰值。雖然我們在東南亞地區看不出這麽顯著的轉變,但歐洲最大的 Deep tech 創業公司孵化器Entrepreneur First 已經在新加坡高調問世,這或許也代表了東南亞地區資金導向轉變的第一步。

不僅如此,就連新加坡政府也大力宣傳及扶持 Deep tech 公司在本地的發展。2016年,政府投入33億美元預算設立 SGInnovate,主要就是為了支持醫療、金融及能源領域變革性技術的發展,而這種對於 Deep tech 企業的大力扶持卻與市場上消費者導向型公司的實際興起顯得格格不入。

這種做法會影響消費者科技公司的發展嗎?

基本上不會。

消費科技公司的地位已然建立。東南亞地區隻不過在挖掘其殘存的一點價值。根據We Are Social 的調查,東南亞地區目前有3.39億網民,剛剛超過該區6.44億總人口的一半。其中,活躍的社交媒體用戶和移動端用戶分別為3.05億和2.73億,都未到總人口的一半。雖然東南亞地區僅有2400萬人網購,其整體電商市場規模卻已達56億美元。這一市場不僅現在看來體量可觀,更重要的是,未來還具備巨大的成長太空。

簡短說來,越來越多的人湧入互聯網,網購人群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消費者同時在不斷尋找高品質服務及產品,他們要求這些公司能夠迎合他們迅速成熟起來的品味。

在可預見的未來,消費者科技公司及其相關的投資還將繼續存在。

有趣的是,消費者導向的創業公司目前也在不斷尋求創新,並且變得越來越像那些依靠擁有專利知識產權和較強技術壁壘的 Deep tech 公司。

在 Golden Gate Ventures,我們已經發現越來越多看似簡單的消費者科技公司背後其實蘊藏著相當先進的 Deep tech。這就好比你乘坐計程車後,才發現其實是一輛自動駕駛的特斯拉。

這方面有哪些案例嗎?

金融這個垂直領域是最直接見證這一趨勢的,不少大型銀行也先後開始關注。小微貸平台諸如Kredivo 或 Funding Societies 就在利用其眾籌平台和 P2P 借貸服務中的前沿技術創建預測性信用評分模型。

包括一些諸如養老看護等用戶導向型的公司也在不斷更新。我們最近投的一個老年人護理平台 Homage,能夠幫助老年病患匹配資質合適的護理人員。這其中的匹配就涉及到平台自身的算法技術,系統往往要進行多種排列組合分析後,才能得出一個最優選項。目前,公司可以同時處理40個不同系數,對這些數據進行匯總量化,並依靠正在申請專利的算法對其中的不同數據點進行解析,以最終確定最佳組合。

另一個例子是東南亞唯一一家自動駕駛創業公司 NuTonomy。NuTonomy 由 Karl Iagnemma 和 Emilio Frazzoli創立,目前是 Lyft(計程車應用)、Jaguar Land Rover(捷豹路虎)和 Peugeot(標致)公司在東南亞的獨家合作夥伴。即使相比 Google 和 Waymo 這些行業裡名氣最大的自動駕駛公司,NuTonomy 的技術也並未遜色太多。NuTonomy 在自動駕駛真實場景的商業化及應用方面所取得的成績還是非常醒目的。2017年10月,NuTonomy 被世界上最大的汽車供應商德爾福 (Delphi) 以4.5億美元的金額收購。

這類公司將接地氣的消費者科技和高精尖的前沿技術相結合,搭建起消費科技和 deep tech 之間的橋梁。他們的商業模式看上去簡單易行,但內部的科技含量一點也不低。我們已經見證了這些技術在一些企業中的使用,也期待這一趨勢在未來能夠繼續發展。事實上,東南亞地區得益於這兩大重要趨勢的交匯:消費群體的數字化,以及該地區基於專業技術和知識傳播的前沿技術發展。

我們現在已經看到消費科技和高精尖的 deep tech 並非絕對對立。如果一定要說什麽的話,那就是:我們非常期待看到這兩類看似相差極大的領域技術的融合,也希望在未來看到東南亞地區早日誕生出超棒的前沿技術。

36氪國際站KrASIA出品,編輯:令晨

“36氪出海”微信公眾號現已問世!掃描下方二維碼,或者微信搜索“36氪出海”(ID: wow36krchuhai),關注起來吧!將為大家集中地提供出海的好內容。多謝關注,請多多推薦!

“出海頻道”也在36氪app上開出來了!這裡有數百篇出海主題的好文章,有一大批是在微信上沒有的喔!來,跟著小動畫,三步置頂出海頻道,一鍵直達關鍵動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