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家庭美育的焦慮——寫給零藝術基礎家長的一封信

《中國美術報》第142期 美育·藝教

好心父母,卻在誤解美育

當代社會,人人皆有焦慮,而最焦慮的群體之一就是中國家長。

孩子在校的成績單早已不是家長唯一的愁事,除此之外,還有數不勝數的外教、國學、編程、體能……美育也被提上了中國父母焦慮榜。幾乎所有家長都有一樣的疑問:小學語數外還能勉強輔導,但自己藝術零基礎,孩子美育啟蒙可怎麽辦?一方面,父母的良苦用心讓人感動;另一方面,焦慮背後是“美育觀”的普遍缺失。不清楚美育到底在育什麽,再加上媒體眼花繚亂地“圍攻”——家長們常常只好盲從。

我們常說家長對孩子有養育之恩,但會養孩子已是辛苦,懂得育就更難了。在美育中常有這樣的情況:同一個五六歲孩子的畫,卻有兩種全然不同的狀態。有些畫畫得雖不熟練但很有趣味,就是這個年齡孩子本真的流露。另一些畫經過家長的指導,畫面偏於工整但卻比較僵硬呆板,缺乏個人感受。讓人不禁感歎,儘管大人用心良苦,卻因為美育觀念不足反倒壓抑了孩子的創造力。於是課間孩子玩起手機比課上畫畫專注得多,也就不足為奇了。更堪憂的是,很多培訓機構全班學生的作品一模一樣,家長卻不以為意。你想過嗎,假如這樣的課堂也算美育,又和流水線作業有什麽區別?

時下美育的通病,在於片面看重被動的藝術模仿技能,卻不能喚起孩子主動的藝術表達欲和創造性思維。其影響會在成長中日漸凸顯:孩子更根本的素養被耽誤,更長遠的潛能被壓抑了。藝術家畢加索十四歲就有高超的模仿能力,卻用一生來追慕孩童般的靈性。做父母的是否想過,如果把“畫得像+考級”和“保護孩子的靈性”放在同一天平上去衡量,你覺得孰輕孰重?你是否想過,美育到底為何而育?

美感教育,才是更全面的美育

中文裡,美育通常有兩種不同的含義。第一種是狹義的美育,又叫美術教育,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素描、水彩、書畫等等。它側重模仿,師傅教、徒弟學,目的是初步掌握一種技能。第二種是廣義的美育,是指美感教育,也叫審美教育、美學教育,對它的含義我們還比較陌生。審美(aesthetics)的概念源於古希臘,當時的雅典人相信,音樂、戲劇、詩歌、藝術帶來的感性體悟對人格的全面塑造至關重要。後有德國啟蒙思想家席勒,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審美教育”的理念。百年後,又經蔡元培、王國維等近代教育家譯介到中國。蔡元培先生認為,美育不只包含美術、音樂、舞蹈、建築等藝術,凡是“視官、聽官之所觸,可以資美感者,皆為美感教育之範疇。”當我們談論美育開啟感知、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意義時,就是在談廣義的美感教育。

廣義的美育,並非為了培養專門的藝術家,而在於通過豐富、深化人的感性,從而使人更細膩地感知、更開闊地思考,進而多角度地認識世界、與人溝通。我們容易看到藝術表面的知識、技能,而長久低估了美作為感性教育的價值,而後者才是自古眾多思想家、教育家紛紛重視美育的原因。從柏拉圖到孔子、到盧梭、康德、席勒、杜威,到梁啟超、蔡元培、魯迅、朱光潛……美對人性的潤澤,也是如今國家乃至國際教育界重視美育的深層意義。

美術教育和美感教育,兩者的理念不同、定位不同、方法不同,卻在中文的流傳中不知不覺被混淆起來,進而造成了很深的誤解。理解兩者的區別,是建立家庭美育觀的基礎。

余傳生/攝

圖片:德國藝術教育期刊《藝術與課堂》

家庭美育,創造美的“微氣候”

有人會問:美育不該由專業老師來教嗎?家長難道還要操心?不然。學校教育側重於“教”,教的是學科背後的認知方法;而家庭教育更側重於“育”,育的是日常親近美、尋找美的習慣。當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你穿衣的喜好、對家居的品味,你的審美傾向都會不自覺地被孩子效仿。反之,家長對美無感,孩子最美的黃金時代從你眼前流過卻不知。一眨眼間,孩子隻怕已長成世故的大人。

藝術教育家、作家豐子愷曾經寫道:“我們不得不讚美兒童了。因為兒童大都是最富於同情的……他們認真地對貓犬說話,認真地和花接吻,認真地和人像玩耍,其心比藝術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們往往能注意大人們所不能注意的事,發現大人們所不能發見的點。所以兒童的本質是藝術的……”由此說來,孩子的好奇眼光裡原有美的要素。大人們不妨收斂幾分教導的姿態,隻怕對美的發現上,您能從孩子身上學的還更多呢!所謂美感,既是由一雙天真之眼所孵育,也需要另一雙天真之眼來回應,少了任何一端,美育都不會完整。

左:“阿寶兩隻腳,凳子四隻腳”;右:“建築的起源”

家庭美育的方法其實很多,而究其要領十個字也可以概括,叫做“陪伴、傾聽、鼓勵、參與和自修。”事實上,家長無需變身成藝術專家。比成為專家更有益的,是從孩子的監管者變成他的同路人,主動和孩子一起成長。他偶爾搗鼓小東西,你可以湊過去聽聽他的“創作談”,還要默許他一時把桌面弄亂;如果他願意,可以讓他自己設計房間的布置擺設,你能甘心做助手而不多做評論;你可以陪他多去看看博物館、看演出,時常郊遊一下;逢年過節,你可以和他互畫肖像、互贈卡片,一起裝飾小家……

詩人顧城說:“你是一棵蘋果樹,你憧憬結橘子,但你還是誠實地結出蘋果。”家長固然很偉大,但也無法命令蘋果樹長出橘子——而美育就是在人原本的天性上去拓展,而不是為了成為別人。英國教育學者肯·羅賓遜(Ken Robinson)提醒我們:“教育是園藝而不是工程。如果你是園藝師,你無法命令植物生長。但假如你創造合適的環境,即使不碰一花一葉,植物也自會生長。”家庭美育的核心就是創造一個適宜的“微氣候”。這樣一來,孩子美感的小世界也會像植物一樣,漸漸蓬松地生長起來。

中國家庭美育如何能少一些焦慮?說到底,我們不必人人成為藝術家,卻應人人成為美的追隨者,成為孩子成長的同路人。藝術與教育共同的初心,不是為了分數和炫耀,而是為了成全人性,提升人的質量。所謂美育,就是在一次次美感的發現中,鬆軟人與外界表面的差異和阻隔,擦拭人的塵垢,找回人心的“同然”。但願我們建立起這樣的美育觀,家長可以少一些迷茫,也為孩子的靈性不被磨滅多一份保障。

(作者系清華大學社會美育研究所科研課題組委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