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麼「望聞問切」是中醫診斷要領!終於明白了!

《黃帝內經》診斷技術

1、凡治病必察其下。

2、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3、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堅澀者,皆難治。

4、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火芮 ;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飢側夢取;甚飽則夢予。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舉兩解不屬。

5、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6、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7、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形氣相關,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

8、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

9、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 脈未盛,經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10、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11、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必敗,敗者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12、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 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13、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其所病矣。

14、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15、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 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

16、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
17、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18、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 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 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字子處也;顴者,肩也; 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裡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藏六府肢節之部也,各有部分。

19、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

20、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黃帝內經》診斷五步驟

1、分別陰陽。

2、審清濁。

3、視喘息,聽音聲。

4、觀權衡規矩。

5、按尺、關脈,觀厚、沉、滑、澀。

《黃帝內經》是一部全面論述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經典著作。它以氣、陰陽、五行等古代哲學思想為指導,將辨證論治作為它的診療特點,通過長期觀察人體生命現象以及反覆驗證總結醫療實踐的過程,並將其上升至理論高度而逐漸發展形成的。這一中醫學理論體系在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方法論思想的指導下,提出了許多中醫理論基本原則和重要學術觀點。例如「天人合一」等思想形態在現代仍具有前瞻性。特別是中醫四診,它具有直觀性的特點和樸素的性質。醫家與患者接觸過程中,運用四診直接地獲取信息。醫生分析綜合四診所獲得的病情資料,及時準確作出判斷。中醫四診的基本原理建立在整體觀念和恆動觀念的基礎上,是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等基礎理論的具體運用。

四診中如何從現代觀點看望聞問切:

望診是指醫者運用視覺,對人體全身和局部的所有可見徵象以及排出物等進行有目的地觀察,用來了解健康或疾病狀態的診療手法。《靈樞》有雲:「諸陽之會,皆在頭面,故面統屬諸陽。」手足三陽經的會合之處,均在頭面部。所以人體面部統屬一身陽經。若見「胃熱則面赤如醉人」,此為足陽明胃經實熱證的典型表現。又若發現體表溫度較高,大量不停出汗,病人極度口渴,嘴唇乾燥,脈洪大而長。綜合以上表現說明病者熱中經絡,選用白虎湯。《素問·玉機真臟論》有雲:「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邪氣盛而正氣虛弱時,應當泄其邪氣,來匡扶正氣。說明治療疾病時如果藥性不夠猛烈,藥效較為緩慢,反而會使病情更加嚴重。正氣日漸虛弱,病情將難以好轉。

聞診運用聽覺和嗅覺,通過對病人發出的聲音和體內排泄物發出的各種氣味的診察來推斷疾病。《內經》有雲:「弦絕音嘶,病深聲噦,明講深察,不可違悖。外感風寒,大葷不戒,濃味恣啖,聲啞而咳。喉痛而乾,病屬初起,不同於前,速療易治,不可不辨。」肺協調而發生聲音。遇風邪,寒或熱邪,可能發生咳嗽,痰涎壅盛。聲音嘶啞,這是實證。或由於陰虛虛火旺,也多發生聲音嘶啞,此為虛證,臨床上根據其他兼證加以鑒別,以最終確定證候,有效地治療疾病。

問診醫者採用對話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詢疾病的發生、發展情況和現在癥狀、治療經過等,以診斷疾病。《靈樞·師傳》:「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患問所便,使其受病本末,胸中洞然,而後或攻或補,何愁不中乎!」古代醫家很早便開始重視疾病發生、發展,並發現其與病患當前階段的社會、自然環境密切相關。情緒的高與低會影響人體的機能,人的活動,好的正能量情緒能夠形成一種動力,激勵人去努力。消極情緒會使人感到難受,會減弱人的體力與精力,活動起來動作緩慢、反應遲純、效率低下。中西方醫家對疾病和環境關係的看法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脈診是指醫者運用手和指端的感覺,對病人體表某些部位進行觸摸按壓的檢查方法。《靈樞·決氣》雲:「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營氣》雲:「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脈管包裹精氣,是精氣日夜不停運行的通道。而血是營氣的載體,營氣是血在脈中運行的動力。氣血相合而成形。當人體失血過多,脈管內血減少,此時脈象如同草穗中空之狀,似於撚蔥。

《素問—微四失論》說:「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診病不問疾病發生發展時間,是否有精神方面的刺激,飲食起居是否符合自然規律,是否中毒或被毒所傷,只是診察寸口,怎麼可能正確判斷癥候,病種,從而解決病人的痛苦呢?說明當時就已發現並總結出對於疾病診斷要四診合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