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西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3類西藥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西藥有很多,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抗炎類藥物

主要包括水楊酸類,如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體類的抗炎葯,如消炎痛(吲哚美卒)、扶他林(雙氯芬酸)、布洛芬等。這些藥物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首選,主要作用都是消炎止痛。它們可以在抑製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炎症反應時迅速消炎鎮痛,效果要比中藥快。患者可任選其中的一種。食用後不良反應大多會出現在胃腸道。

二、緩解癥狀葯

這類葯主要是改變病情,包括:

1.金諾芬

它是一種口服的片劑,每日吃2次,每次服用3毫克,服用後可以改善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癥狀,通常3~6個月會起效。它是一種比針劑更安全、更方便的製劑。不良反應主要是其會在人體內蓄積,白細胞受到影響,引發蛋白尿。需要服用者定期複查尿常規和腎功能。

2.氯喹

它是抗瘧的藥物,每日可服用25毫克。1~3個月後會出現療效。患者在服藥之前,應該先做眼科和心電圖檢查。因為它會影響患者的視力,造成視力模糊,極易引起視網膜病變和心功能不全等,還會造成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

3.硫唑嘌呤

每次服用50毫克,每日2次,當病人癥狀有所好轉之後,可以逐漸減量,服用原來劑量的1/3~1/2,3~6個月或更長時間見效。患者可能會噁心嘔吐、皮疹、肝損害、黃疸、白細胞減少等。在用藥期間病人應該定期檢查血、尿常規和肝、腎功能。

4.環磷醯胺

每次服用50毫克,每日2次可以口服,或者是取0.2克加入10~20毫升的生理鹽水中,靜脈注射每周1次,待癥狀有所好轉後改為口服。通常病情可從第6周開始好轉。待好轉後,維持量降低為原劑量的1/2~1/3,需要服用3~6個月或更長的時間。產生的不良反應主要有噁心嘔吐、脫髮、白細胞、血小板下降,還可能有血尿、閉經或精子生成缺陷等,同硫唑嘌呤相比,環磷醯胺的不良反應更多,而且比較嚴重。

三、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

這類藥物主要的目的是止痛、消炎,並不能有效抑製病變的發展,如果長期服用會產生較多不良的反應。這類藥物適合嘗試多種藥物但均無效果、病情危急時或併發症較多的患者,尤其適合嚴重頑固的病例應用。常規的用量是每日服用1次潑尼松,每次口服5~10毫克,或是每日服用1次地塞米松,每次0.75毫克,在癥狀有所改善後逐漸減量直至停服。

由於現有的單一藥物都是「偏安一隅」,不能使炎症長期得到完全控制。所以西醫主張在治療上將這三種藥物聯合使用,讓它們可以儘可能地減少相應的劑量,不良反應出現的程度也因此而減小。不過在聯合使用藥物時必須要合理選用,臨床上選擇的藥物盡量不是同種類的,如果藥物有相同的毒副作用,要避免合用。

溫馨提示:

選葯的關鍵是要使被選藥物盡量能夠在不同的環節上阻斷炎症發展過程,從而改善病情並阻止關節被破壞,在劑量上最好能減少到最低的程度,這樣不僅能獲得療效,更減少了副作用給患者身體帶來的損傷。

如果你有更多的問題想了解,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類風濕120論壇)觀看更多的文章哦!

文章來源:類風濕120論壇(www.leifengshi120.com)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