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塗鴉智能CEO王學集:根本沒有“第三個設備”

在物聯網OS之爭中,塗鴉智能走了一條與多數公司不一樣的路線,這與創始人對物聯網的主觀認知有關,也和作為中小體量創業公司的客觀局限有關。“可能根本不存在第三個設備。”王學集認為,未來的溝通方式是分散的、多元的和被動實現人機合一的

在國內大小廠商爭相推出音箱的時候,塗鴉智能CEO王學集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選擇。這可以看作是全球互聯網公司關於“第三個設備”之爭的一股逆流。

在杭州西湖區古墩路的浙商財富中心,其中有四層樓是塗鴉的辦公區域。走進這家公司,到處堆放著燈泡、插頭、接線板、電風扇這些不起眼的日用品。辦公環境樸素,你甚至很難分辨出這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然而,這個成立僅四年的年輕企業卻雄心勃勃要成為物聯網時代的OS(作業系統)。

成立於2014年,塗鴉智能共獲得四輪融資,總融資額超過2億美元。最近一次是2018年7月25日,塗鴉獲得接近2億美元的C輪融資,投資者包括澳大利亞主權財富基金FutureFund、恩頤投資(NEA)、中金矽谷基金、寬頻資本、QuadrilleCapital、香港查氏家族基金等。截至目前,公司估值已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塗鴉投資者中有不少大型家族基金,這得益於創始人王學集的背景。據了解,早在2014年9月阿里巴巴上市時,美國知名風險投資機構恩頤投資(NEA)對阿里留下了不錯的印象,也一直和阿里人保持聯繫。2015年,NEA從阿里人口中打聽到王學集和他的團隊,主動聯繫要求投資。

NEA投資領域集中在資訊技術和生物醫療技術,投資公司包括Uber、Drive.ai、Coursera等,其中中國企業佔比並不大。由於NEA在全球有相對龐大的人脈網絡,在A輪進入塗鴉智能股東會以後,它幫塗鴉牽線了多家海外大型資本,如QuadrilleCapital、香港查氏家族基金。

NEA能找到王學集,是因為他是阿里系創業者。2008年,王學集把大學時期創立的社區軟體公司PHPWind賣給阿里巴巴時,一並加入。當時市場上存在兩個開源產品,一個是PHPWind,另一個是Discuz,前者被阿里收購,後者則被騰訊收購。這裡有一個淵源是,在阿里收購PHPWind的同期,騰訊剛好成立了投資部。

從2008年到2014年,王學集先後在阿里雲、阿里資本和手機淘寶任職,是阿里雲的第一任總經理,在阿里資本和手機淘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離開阿里時,王學集是阿里巴巴組織部成員,級別為M5。

王學集看上去不是一個強勢的管理者,他的下屬評價說:“他不是一個特別張揚的人,但是他有自己獨特的凝聚力。”塗鴉智能團隊中有多位高管是從大學時期創業就一路跟隨王學集至今。

在阿里巴巴六年以後,2014年王學集選擇離開再次創業。他此時隱約感覺到溝通方式將要發生又一次變革。“我不是因為看到了物聯網去做的。”王學集在接受採訪時說,此時他意識到,在經歷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時代,溝通方式從電腦轉移到手機之後,人們溝通方式將要發生第二次革命。

他觀察的邏輯是溝通方式背後的技術邏輯支撐——PC時代高度倚賴Web技術;此後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是因為雲計算技術的發展,雲計算從IaaS到PaaS再到SaaS層依次滲透,驅動了整個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而繼續往下延伸就是大數據和機器學習,AI技術變化使溝通方式的再一次變革成為可能。

塗鴉智能的早期發展經歷過彷徨期。在其創業早期,智能穿戴設備開始進入大眾視野,並隨著谷歌眼鏡走紅迎來一個小高潮。此時業界的普遍邏輯是,手環、眼鏡等智能穿戴設備發展水到渠成,通過語音控制音箱來連接這些設備將成為趨勢。

與大多數物聯網公司的想法一樣,創業前三年,王學集都在帶領團隊尋找電腦、手機之後的“第三個設備”。其中,他們做過一款音箱,但在嘗試半年後以失敗告終。而在這個過程中,王學集的想法也發生轉變——“可能根本不存在第三個設備。”

他認為,手機能推動溝通方式變革是因為手機能做到“人機合一”,但不管是手環還是VR眼鏡都無法做到這一點。這不是技術和性價比能決定的,而是人性。“手機是一個通信工具,它是拿著的、帶著,就好像鑰匙一樣。”他說。

在2014年11月亞馬遜推出智能音箱Echo後,國內互聯網公司也競相推出智能音箱,如百度的小度音箱、阿里的天貓音箱、小米的小愛音箱、喜馬拉雅的小雅音箱等。王學集對音箱的態度是,它只是IoT時代的一個killer app(殺手應用程式),但不是唯一入口。

“最本質的是說它違背了人性,它不能做到人機合一。”他說,“它根本就不能做到無死角的溝通。”而在物聯網時代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多產品、多入口的打通。同時,有別於移動互聯網時代,是人通過主動溝通與設備達到人機合一,物聯網時代人機合一或許能被動實現。

不過,放棄單設備戰略並最終選擇IoT平台戰略也有部分是無奈。據王學集介紹,最初是雙線並進,2014年底成立團隊的時候,團隊既做了單設備,又做了一個IoT平台。但不久他就發現,創業公司做硬體成本太高,如果加上壓貨,甚至要賠錢賣。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王學集隻選擇做平台。

“我一開始可能沒有看那麽清楚。只是我當時覺得要往這個方向走的話,要麽你做一個這樣的設備,要麽你做一個IoT平台。一開始不想那麽多,做一個IoT內容建設者總不會錯。”王學集稱。

目前塗鴉智能的方向是做IoT OS。很多人都認為AI的落地場景是無人駕駛,王學集認為,和汽車產業相比,IoT更有可能誕生下一個OS。原因是——第一,汽車是一個寡頭性的產品,比如特斯拉想開放作業系統,大車企不一定願意用,因為後者也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同時有數據安全考慮;第二,手機能做成作業系統,是因為手機單價僅2000元左右,而不是20萬元人民幣,2000元意味著設備更容易普及;第三,車由於太大件,不能實現人機合一,只能在開車和坐車的時候用到它,所以互聯網入口的屬性會大為降低。

目前塗鴉智能共覆蓋七個場景,包括照明、電工、大家電、小家電、家庭安防、個護健康、數位娛樂,其中照明和電工用量最大。其客戶遍布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SKU數量超過1萬。而其不對外輸出品牌,這讓它在與大企業對接的時候有更大迂回太空,雖然長期來看它與格力等這些大廠有一定競爭關係,但不構成本質競爭。

在物聯網OS之爭中,塗鴉智能走了一條與多數公司不一樣的路線,這與創始人對物聯網的主觀認知有關,也和作為中小體量創業公司的客觀局限有關。不過這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全球來看,ARM、谷歌、微軟、華為、阿里等巨頭紛紛推出物聯網作業系統,對下一代作業系統虎視眈眈,創業公司想脫穎而出絕非易事。但也不可否認,王學集對人工智能、物聯網有一套相對成熟的思考體系。

(塗鴉智能CEO王學集。)

以下為王學集訪談摘要:

不存在第三個設備

手機能主導溝通方式的變革,是因為手機可以做到人機合一,但不管是音箱,還是VR眼鏡、手環都無法做到這一點,這是人性決定的。物聯網時代,溝通方式可能會從單一向多元,從主動溝通到被動溝通轉變

Q: 2014年你離開阿里巴巴創業是看到了什麽趨勢嗎?

A:我覺得溝通方式出現了變革,溝通方式已經不會隻圍繞在手機上。溝通方式是一個大的商業邏輯,但其實溝通方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是技術邏輯。為什麽會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呢?是因為雲計算這樣技術的普及。

你在PC那個時候用到的是Web技術,然後雲計算技術的蓬勃發展,導致手機上APP非常容易就能做出來。雲計算不僅是IaaS層,它還應用到了PaaS層和SaaS層,雲計算的技術邏輯是全方位覆蓋移動互聯網的。從這種技術邏輯再往下延伸的話,是整個大數據的體系,大數據的體系再往下走就是機器人的機器學習,機器學習不就是AI嗎?

Q: 你們剛開始創業最想做的是什麽?

A:我們當時想做一些技術層面更智能的技術,包括跟大數據有關的、跟AI有關的。我們想做一個智能的產品應用這些技術,其實就是做“第三個溝通方式的產品”。

Q: 大家可能認為智能音箱是電腦、智能手機之後的第三個溝通設備。

A:目前還是這樣以為。我覺得這是一個判斷,但這不是一個正確的判斷。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不能一個對講機你也說這是溝通方式變革。為什麽手機是溝通方式變革?是因為只有手機能做到人機合一。

大家好像覺得,身體佩戴一個東西很自然,比如手環。然後再用音箱滲透到很多設備上去。音箱放家裡,一個耳機掛在耳朵上,還可以戴一個眼鏡、一個手錶,只要把語音技術嵌進去,大家是這樣一種遐想太空。

但現在的問題是實踐了四年下來,發現老百姓除了帶一個手機其他東西都不帶。這不是技術能解決的,也不是成本和性價比能解決的,這就是人性決定的。手機它是一個通信工具,它是拿著、帶著的,就好像鑰匙一樣。

Q: 智能音箱現在我們用得最多的是聽歌、問氣象和定鬧鐘。

A:現在很多人已經認識到音箱肯定不是一個入口,它只是整個智能互聯網或者IoT時代的killer app(殺手應用程式)。它就好像PC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的谷歌搜索引擎,只是用一種方式讓你接觸到智能互聯網的內容,智能互聯網包容移動互聯網和PC互聯網。當然你不能否認音箱能變成幾十億美元的公司,這沒問題。

Q: 現在包括BAT在內的巨頭都在做智能音箱,它們爭奪的是什麽?

A:它們的目的是很高的,它們想做整個智能互聯網的一個大入口。但是它們可能沒有想得那麽清楚。最本質的是說它違背了人性,它不能做到人機合一。

Q: 亞馬遜Echo在國外似乎比國內音箱賣得好?

A:第一,英語環境的語音識別能力可以做得比中國要好;第二是中國人不喜歡開口,這個跟儒家文化有關係。老外是那種辯論式的,他們的文化就是要你去做爭辯,交流才能往前走的。

Q: 你認為Echo下一步的發展是什麽?

A:可能是多元化的設備,肯定不只是一個音箱,比如耳機等等。它能不能做到像谷歌這麽牛,我覺得要看它的造化,只能說它是一個不錯的語音方式去獲取整個IoT時代的內容。

Q: 現在看來最後可能成為第三個設備的是什麽?

A:我一開始可能沒有看那麽清楚。只是我當時覺得要往這個方向走的話,要麽你做一個這樣的設備,要麽你做一個IoT平台。一開始不想那麽多,做一個IoT內容建設者總不會錯。後來在做的過程中,我自己越來越認識到,其實可能根本沒有“第三個設備”。

我現在的想法是,塗鴉做了這麽多的設備,無論是在酒店裡,還是民宿或者家裡,智能體驗是多個設備圍繞著你實現人機合一的。什麽樣的東西能實現人機合一?你周圍智能的場景跟你實現了人機合一,而且它的溝通方式,不僅僅是主動的溝通。你跟手機是要主動溝通的,你眼睛不看的話,99%的內容得不到。但是跟IoT設備,你是不需要主動溝通的。

Q: 人機合一被動溝通,這意味著什麽?

A:代表它的溝通方式更多元化。你要實現一個場景的溝通,你不能說我所有都要主動溝通才能實現,那你不見得是人機合一,因為你需要主動式的,或者你的要求、條件更高。

Q: 除了用在家裡,智能設備的場景還有哪些?

A:它其實無處不在,只是說你能做多大而已。比如我們的設備也用到新加坡地鐵和辦公環境。當然我們不可能一統天下,但你整個環境的智能體驗,如果塗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你其實就實現了人機合一。

從單設備到IoT平台戰略

2014年底成立的時候,塗鴉智能做了兩個方向,既做了第三設備,也做了IoT平台。不久王學集就發現創業公司做硬體設備成本太高,不符合創業公司規律,只能做平台。不過塗鴉比其他同類型公司做得更重,產業鏈縱深度是其希望構建的壁壘之一

Q: 你是什麽時候想明白這些的?

A:我其實是已經做出一個雛形,所以才想明白。應該是去年吧,2017年的時候。

Q: 那中間這幾年你們在幹什麽?

A:中間是企業怎麽活下來。我們開始是兩條線並進的,在2014年底成立團隊的時候,既做了第三個單設備的,也做了一個IoT平台。

我們做了包括影像這一塊的小設備,但感覺創業公司去做太吃力了,成本非常高,你要壓貨,又要貼錢賣。也想過要做音箱,但是沒做出來,2015年上半年就決定不做了。這不符合一個創業公司的規律。我們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做IoT平台。

Q: 能不能用一句話介紹你們公司?

A:我們目前是全球最大的AI+IoT平台,我們幫助很多製造品牌通過我們的AI+IoT平台進入IoT領域。

Q: 所以作為平台,你們連接B端越多越好是嗎?

A:從平台的角度當然是客群越廣越好。我們是一個偏2B再2C的互聯網平台,並不是純2B售賣技術的AI公司,我們偏向於把這樣的技術普惠到所有老百姓。通過AI技術,我們聯合了很多原來製造品牌,消費者可以低廉的成本買到智能設備,無論是家庭的燈泡、插座、冷氣機、空氣淨化器、音箱或者camera。

Q: 深入到客戶的手段和方式是什麽?

A:我們在雲端實現了很多創新,比如說一個空氣淨化器,原來從來沒有想過它是一個智能空氣淨化器,我們可以在10分鐘之內就變成一個智能空氣淨化器,當然是樣機。

Q: 什麽辦法讓它十分鐘可以完成?

A:這裡面有很多用到了雲計算技術,或者是我們自己的一種產品層面上的創新,你可以理解為這個是我們獨創的一種東西。

Q: 現在還沒有其他公司能實現是嗎?

A:對,因為我對這個東西比較懂,我早年做開源軟體的時候就接觸到了,包括作業系統層的很多東西。

Q: 這個是你們最核心的競爭力嗎?

A:這個是在前面三年的競爭力。從2015年開始算起。

Q: 那2018年以後呢?

A:從作業系統角度來講,你肯定不能一直停留在作業系統的技術和產品的競爭力上,你是要構建一個大的生態。就跟安卓要構建一個APP的大的生態,我們要去把各種各樣的設備應用生態構建起來。這個生態你要去做很多的工作。

Q: 現在生態構建到什麽階段了?算是構建完成還是早期?

A:這個很難講,其實你第一天開始做就已經在做了。只是說你需要不斷去用各種各樣的戰略或策略去把它加強,就好像淘寶整個電子商務大平台,它需要通過雙十一去構建它的生態,如果沒有雙十一,可能也沒有現在的阿里巴巴集團。

無人駕駛和IoT,誰更有可能誕生下一個OS?

無人駕駛和IoT是AI的兩大落地場景。王學集認為,IoT比汽車產業更有機會誕生下一個OS。這和汽車是寡頭行業有關、和汽車單價高有關,也和車輛的互聯網入口屬性較弱有關。同時,他呼籲中國企業應該增設“首席智能官”崗位,更早帶領傳統企業轉型更新

Q: AI的兩大落地場景是無人駕駛和IoT。能不能橫向比較一下,從商業價值、技術難易和普及度上來分析自動駕駛和IoT成為大型生態平台的可能性?

A:車的產業是巨頭效應,所以車很難做成無人駕駛的作業系統。車是一個幾十萬元人民幣的設備,就算特斯拉開放了無人駕駛系統,別人不見得會用你的,別人會說我有我的數據,有自己的研發能力,從經濟效益來講我自己研發一個更劃算。

手機能做成作業系統,是因為手機只有2000元左右,而不是20萬元人民幣。2000元就會導致,設備更容易普及,人人都可以有一個手機。而且車是一個大個兒的東西,你跟它互動,不能實現人機合一,只能說在開車和坐車的時候才能用到它,所以它互聯網入口的屬性會被大為降低。

Q: Waymo在做無人駕駛,Uber也在做,這兩種模式你更看好哪一種?

A:Waymo是用雷達的體系,我覺得它有點太技術,它可能沒看到真正的無人駕駛未來是基於視覺還是基於雷達。如果是基於雷達體系,它可能就不是一個特別厲害的東西,因為不能融入到更多的互聯網互動場景中。當然我不知道未來互動場景是什麽,但是你把這個可能性給扼殺了。

Uber和滴滴是有可能做成一個這樣的大平台。技術本身不是最核心的,因為你本身已經不能做成一個作業系統,那你就失去了技術本身作為作業系統的商業價值。而Uber和滴滴有應用,有業務基礎,裝上系統,可以馬上商業應用。

Q: 你認為滴滴和Uber需要自己造車嗎?

A:無人駕駛它應該不是一個作業系統,我的認知裡面,因為它是一個幾十萬元人民幣的東西,它是一個寡頭的東西,導致作業系統沒有人用,它不是一個技術問題。既然沒有了作業系統這回事,就看誰的業務基礎大,Uber業務基礎非常大,而且它是一個實時聯運的大平台。

某種程度講它只是供應鏈的環節,就跟你是快遞公司能否決定你是一個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平台呢,不一定的。所以造不造車不重要。

Q: 塗鴉是不是更類似於滴滴的模式?

A:可以這麽理解,但是為什麽我認為可以從AI+IoT的平台延伸出一個IoT的OS呢?因為我們做的是1000元左右或者1000元以下的設備為主。這導致一個創業公司都能做出作業系統的可能性更大,而不是像BAT級別的。我們去找一個兩三百元設備的公司,他們也不是什麽特別了不起的,我們可能幫它做就做了,它要的是解決問題。

Q: 為什麽這個模式不適合大公司?

A:大公司的問題在於,如果我們做的設備是一個2000元左右的設備,它可能是適合大公司的。但是我們做的設備是一個200元、是1000元以內的設備,大公司來做就會遇到一個非常大的檻,它要對接的廠商是成千上萬個,甚至未來是幾十萬個,它的對接是非常重的。

Q: 對行業是否還有其他的觀察或看法嗎?

A:塗鴉發展至今,接觸並見證了很多合作夥伴公司從傳統企業到智能化企業的轉型變革。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看到許多成功案例,也收獲總結了很多的與企業管理相關的經驗。

我們認為當今企業中十分需要有人承擔推進智能化業務戰略轉型的角色,這個人可以叫做“首席智能官”,他和CFO、CMO這些角色是一樣的;其實在北美的部分科技企業已經開始設定這個職位了,隨著智能化商業在國內市場的快速發展,我們認為中國的各中大型製造業也是同樣需要這一角色的。通過賦予有中國特點及內涵,產生適應我國的產業特點的“首席智能官”,由他來帶領整個企業在AI+IoT相關領域進行探索,並最終幫助企業順利實現在智能化相關業務上的轉型更新。

我們也認為,首席智能官不僅是技術和產品的智能更新,更多是在商業眼光及戰略層面上的布局。尤其在一些垂直行業的關鍵節點上,企業如果有像“首席智能官”這樣的角色提早帶領公司布局市場,那麽在國內智能領域這個新的競爭環境還未定局的時候,就可以提前布好先機,這對企業的發展起著尤為關鍵的作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