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養生,就是每天都在進化,真正看懂了,幾代人受益!

優勝劣汰,自然法則,永不過時。如今的人類,早已不是叢林時代的弱肉強食,但同樣遵循這一原則。只是,沒有了自然天敵,人類生活在相對穩定和安全的環境裡,在很長的時間內,沒有肉眼可見的生命風險,讓我們誤以為,人類早已經與其他物種不一樣,不存在優勝劣汰。

基本的生存保障,不斷發展的醫療體系,讓人類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這給我們造成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生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但稍加思考,你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根據生理學的研究,人類的理論壽命,至少在120歲以上。

我們絕大多數人,沒有活到這個年齡。這意味著,大部分人,不是自然的生理死亡,而是病理死亡。為什麼活不到天然壽命,為什麼會病理死亡,原因有很多條,但歸到根子上,只有一條,就是沒有適應環境。適者生存,不能適應環境者,就會被淘汰。


進化論提出者,生物學家達爾文曾說:健康長壽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也不是最強壯的,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我們現在生存的環境,看上去穩定又安全,似乎不會出現什麼急劇的變化,昨天、今天和明天,並不會有什麼不同。其實,巨大的環境變化,早已經出現,只是我們身處其中,溫水煮青蛙,早已經習慣了。

最大的變化,來自於生存的壓力。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心理的。過快的生活節奏,讓我們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們每天努力的工作,擔心自己被職場,被市場淘汰。這種認識,並不全面。優勝劣汰,並不單純存在於工作,而是存在於方方面面。說到底,一切都是拿身體去換的。

現在很多人,玩命工作,透支自己的身體,短期在職場上,處於優勝的地位,但時間稍微長一點,就慢性疲勞,甚至是過勞死。職場沒能淘汰他,但上天把他淘汰了。工作996,生病ICU。太多人沒有意識到,那些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機遇,不是因為運氣,更不是什麼成功學,而是因為他們身體更好。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越好,本錢越足。身體能量充足,體現在大腦上,就是更有智力,體現在五臟六腑上,人的精力就更旺盛。智力和精力,是一個隱藏條件,我們很難看見,或者說看見了,也多半不願意承認,為什麼別人能行,我就不行?

認識一個小姑娘,才20多歲,還未成家,腿上有硬皮病,臉上的肌肉已經下垂,腸胃也不好,有兩次早上起床後,自己在床邊暈倒了。她對自己的身體,隱隱有些擔心,但過大的工作壓力,過快的工作節奏,使得她無暇顧及自己的身體。別人都能頂上去,為什麼我不行?

如果說,過大的生存壓力,無法摧毀一個年輕人的話,那麼再加上糟糕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就很可能辦到了。吃得不健康,喝得不健康,呼吸也不健康,我常常說的飲食氣,沒有一樣是健康的。這樣狀態下,睡眠當然也不可能好。

很多人以為,累了才能睡得好。但那些所謂的一分鐘睡著,真的是身體好嗎?那只能說明,你的身體急需休息,處在了要崩潰的邊緣。身體損傷的速度,遠遠大於修復的速度,不得不快速的進入休整狀態,如此長期下去,又怎麼會沒有病。這樣去使用自己的身體,職場沒有淘汰你,但上天把你淘汰了。

有人說,這是沒辦法的事。要生存,就必須這麼做。是的,一切都是拿身體去換的。想要生存得好,就必須消耗自己的身體,這是你要獲得收益,不得不付出的成本。這看起來,像是一個矛盾。但其實並不矛盾,有多少本錢,就做多大的生意。你得接受,有些東西,先天就註定了。你沒有那麼好的身體,你就不要像別人那麼拚,別人是正常的使用,到了你這裡,可能就是透支,這樣只會把自己搭進去。

你大概聽過一個說法,一個家族,要三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換來一代人的成功。將這句話,應用在健康領域,可以這麼說。一個家族,要三代人的共同養生,才能換來長壽基因。為什麼呢,因為養生是一種進化,進化遵循自然的節律,它無法快速達成。

我們大多數人養生,是為了祛除自己的病痛,這是比較淺層次的。深層次的應該是,強身健體。不但沒有病痛,而且能夠開發一些身體潛能,做不到這一點,身體如何能變得強健?做不到這一點,那就永遠是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真正的養生,是你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你在這種生活方式裡,獲取了極大的收益,那麼這種生活方式,自然就會影響你的後代。如果說,這種影響的方式,此時還只是體現在生活習慣裡的話,那麼你的後代,傳給下一代時,就不只是生活習慣了,極可能已經寫進了身體的基因裡。看到這裡,你應該能明白,為什麼長壽家庭,他的後代通常也很長壽。

如果你不能理解我說的,那麼我建議你去看一部電影,看作《無問西東》,著重看一下王力宏演的那個角色,仔細體會,然後與我的文章比對一下,你一定有所收穫。希望你從此變得更好。

最後,我認為比較好的養生方法,已經在公眾號的菜單裡,毫無保留的推薦給大家了,又沒什麼費用,大家只需每天堅持練習就行。如果想要思路上的啟發,我每天也在寫文章,所以思路和方法,應該是都有的。但是仍然有很多人,要找我聊天,為了過濾掉不必要的閑聊,節約自己的時間,我就弄了個收費諮詢。原本沒打算有人諮詢,沒想到開了一個月,竟然收了5例。還是那句話,我不能治病,只能幫忙分析身體的問題,並提供可行的自養思路。所以,你們還是多看文章,多練習,少諮詢。本文由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原創首發,微信公眾號同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