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田合祿 | 想學好內經,先學會觀天察地

如果你喜歡中醫、文化、健康、養生,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這裡有趣,不簡單。

前 言

怎樣學習《黃帝內經》呢?大家都覺得學習內經比較難,其實,當我們抓住了內經的入門綱要就好學了。本文摘選自田合祿老師的《太極醫話》,且看田老師講述如何學好《黃帝內經》。




內經主要講了三件事,那就是天、地、人。

《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久。」

《素問·著至教論》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靈樞·逆順肥瘦》中說:「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

所以說,學習內經抓住天地人,這就是學習內經的綱領。若能圍繞這三個方面,就可以把內經學習好了。

田合祿 | 想學好內經,先學會觀天察地



1 天 道


首先,在天地人三道之中,要抓天道,抓住了天道就抓住了人事。這一點是學習內經的入門點,不僅學習內經是如此,就是在社會中,也是如此,所以孔子的學說是以天道明人事。

我們中醫也是如此,以天道明醫道,所以說天地人三道,首先要抓天道。因為內經是講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醫學,所以學習中醫,首先要學習天道。

天道以天文曆法為內容,所以必須要把天道提到綱要上來。《素問·五運行大論》說:「黃帝坐明堂……考檢五常」。這說明黃帝最重要的任務是乾什麼?是觀天,是觀天察地。

黃帝是在春天的第一天,安靜地坐在明堂裡面,認真地觀察天地的運動變化,以及地理形勢、生物的生長變化,並以五行、陰陽的概念來歸類自己觀察到的大自然規律,闡發自己對自然界氣候變化的認識,並總結建立起一套掌握、運用自然氣候變化規律的經驗運算公式。

你如果不會去分辨天地人的這套運行規律,就會發生疾病。所以說我們存在於茫茫的宇宙中,首先就要考察天象。

我們每天看到最大的天象就是日月,所以古人對太陽、對月亮和地球的關係有很詳細的觀察。

比如說太陽,怎樣才能夠掌握太陽的運動規律呢?內經就告訴我們,「移光定位,立端於始,表正於中」。

也就是用立桿測日影去掌握太陽的運動規律。因為立桿測日影,它表現出來的是地球和太陽之間相互運動的軌跡。

立桿測日影得出來的結果是什麼?是一幅太極圖。因此,太極圖就完全展示了天地相互運動以後,陰陽消長的過程和規律。

所以大家不要小看太極圖,但太極圖也不是有些人解釋的那麼神乎其神,它是古人立桿測日影得到的,是科學實驗得到的。

古人是直接觀察溫度的變化,內經說「天溫日明」,人的氣血血在這種時候就容易運行;「天寒日陰」,這時候人的氣血就不宜於運行。

田合祿 | 想學好內經,先學會觀天察地


對於月亮的觀察更是詳細,「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

所以說內經的觀察,兩個最顯著的象就是日月。

那麼觀天察地,它的規律反映在哪裡呢?這些全部反映在五運六氣的理論之中。所以天道的核心是五運六氣,五運六氣反映的是天體運動的各種規律。

大家對於五運六氣可能還會有畏難,覺得不好懂,其實很好懂。五運六氣就是反映日、地、月之間的規律加上五星,在古代,日月地三個加上五大行星稱作「七政」。

因為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這樣一個大的自然環境之內,而五運六氣就是大的生物場。在這個生物場內,所有的生物都打上了生物場的自然烙印,我們人也不例外,因此你要想掌握人的規律,就必須學習五運六氣。



2 地 道


天道講完我們接著講地道,不同的地域就是不同的生物場,因此《素問》裡面專門設立了《異法方宜論》這樣的篇章。

文中把大地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五個方位就是五個大的生物場,這五大場裡的生物都是不一樣的。要想學好中醫,這一點必須知道,這也是與五運六氣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比如說,在同一天,北京和海南島的生物,不可能一樣,因為氣溫不一樣。所以說海南島的香蕉、椰子放到北京是長不成的,北京的大棗、蘋果放到海南島也長不成,這就是生物場的差別,你學五運六氣必須也要知道這個。

不同的生物場,會有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習俗愛好,對人的體質影響很大,作為一個中醫,不了解人的體質,你治病是盲目的。

大家過去對於這點的認識不足,但是你學了五運六氣,要對它有深刻的認識,地域差別產生不同的體質,不同的體質發病、用藥都不一樣,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田合祿 | 想學好內經,先學會觀天察地



3 五 運 六 氣


根據《素問·藏氣法時論》我們可以知道,五運和四時五氣相配,當你學了五運六氣,自然就會結合起來。

所以說五臟配五運、五時,也就是春、夏、長夏、秋、冬五個時,這樣你就抓住了綱領,五運裡面,五運就和藏氣法時聯繫起來,這樣學習五臟就好學了。

比如說肝臟的生理功能和春天是相應的,心臟的生理功能和夏天是相應的,脾臟的生理功能和長夏是相應的,肺臟的生理功能和秋天是相應的,腎臟的生理功能和冬天是相應的。

所以說,你學習的時候就不會對物長盲從了吧,通過四時的知識,馬上就能知道他的生理和病理現象。

知道了五運和藏氣法時,你就能夠知道五髒的升降浮沉,因為什麼?因為四時是講升降浮沉的。

這也是《脾胃論》中一再強調的,春夏是升浮的,秋冬是降沉的,這都對應、結合起來了,從五運到藏氣法時,從藏氣法時到升降浮沉,這樣一溜兒就下來了。

而這個升降浮沉,也正是五運六氣裡面標本中氣的功能,你抓住五運六氣,就把這些都抓住了。

再一個,就是六氣,六氣是相合六經的,這在《素問·天元紀大論》裡說的很清楚。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

大家知道,春風,夏熱,長夏是暑濕,秋天是燥,冬天是寒,知道這六氣,馬上就能和六經對應起來。

六氣和六經對應起來,這個六經也正是《傷寒論》的六經,所以馬上就從內經轉入臨床《傷寒論》了。

還有一個,五運、藏氣法時、標本中氣,馬上就轉到《脾胃論》上來了。所以說抓住五運六氣,就帶動了內經上所有的篇章了。

而《六元正紀大論》就全盤托出了六經的發病情況以及氣候變化,所以有太陽司政、少陽司政、陽明司政、太陰司政、少陰司政、厥陰司政。所謂司政就是主事,這時候他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六元正紀大論》通括了外感六淫,而外感六淫統於六經,六經涵於《傷寒論》,所以學了《傷寒論》,就把內經裡這些病症都概括起來了。

初之氣,什麼氣候得什麼病;二之氣,什麼氣候得什麼病;三之氣,什麼氣候得什麼病;四之氣,什麼氣候得什麼病;五之氣,什麼氣候得什麼病;終之氣,什麼氣候得什麼病,說的一清二楚。


田合祿 | 想學好內經,先學會觀天察地



所以呢,這樣大家抓住五運六氣作為一個綱領,就把這些統統都抓住了,以綱代目。

內經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所以神是來自於四時的,因此《素問》第二篇就是《四氣調神大論》。

這樣和《上古天真論》的形結合,就是形神合一,就是最健康的人。內經裡健康的唯一標準就是形神合一,你抓住了這個,就抓住了內經的綱領。

所以說,五運六氣非常重要,這就是學習《黃帝內經》的綱領,抓住五運六氣,抓住六十甲子,《黃帝內經》的東西全部都包含在這裡面了。

田合祿 | 想學好內經,先學會觀天察地

田合祿老師《黃帝內經班》共八天

即將在北京開課!


如果你對文章內容或相關課程感興趣,請關注微信號:正安文化北京[zanedubj],我們等你喲~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