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柳葉刀發文:膳食碳水化合物過多或過少均「縮短壽命」!

第164篇原創文章

屋主今天這篇短訊,主要針對人群如下:

通過各種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減肥的朋友們,包括但不限於:生酮飲食、不吃或者很少吃米面豆類薯類且限制水果攝入、辟穀(絕食)……

酷愛並大量攝入各種以精細碳水化合物為主要營養素、不怎麼吃非澱粉類蔬菜,特別是那些大量攝入含添加糖的加工食品和飲料的朋友們……

如果本篇的內容會對你脆弱的小心臟造成小小的傷害,請原諒我,畢竟,本文的初衷是希望你能與你愛的人們健康幸福到長長久久的。另外,建議將本篇與舊文多吃主食死得快?《柳葉刀》最新研究打了膳食指南的臉?結合閱讀,更有助於你爬出盲目自害的飲食黑坑、或者避免你被一些不負責任的偽科學傳播者帶入黑坑。

2018.8.17,Lancet Public Health

高影響因子的世界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的Public Health刊上,發表了一篇前瞻性隊列研究與薈萃分析,這篇文章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膳食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太多(高於70%)或太少(低於40%),都會縮短壽命

維持較長壽命最理想的比例,應該是在50%~55%之間(這恰好是各國膳食指南一直推薦的攝入比例)。

用動物來源的脂肪或蛋白質(主要是禽畜肉)替代碳水化合物,會增高死亡率;用植物來源的脂肪或蛋白質替代碳水化合物,能從一定程度上降低死亡率。

其實,這個結論的得出還挺戲劇性的:

研究團隊最初只是在一項針對15428名美國居民(年齡在45-64歲之間)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風險的研究(ARIC)中發現:飲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係是「非線性的」,也就是說,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增高與全因死亡率增高不是「你漲我就一定漲」的關係。

嚴謹而較真的研究者們為了搞清楚這二者之間究竟是個怎樣的關聯,額外找來了7項跨國前瞻性研究的數據,連同ARIC研究數據一同進行了薈萃分析,最終得出了這個40%與70%的結論,即: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與全因死亡率之間呈U關係。

不僅如此,研究者們還順帶分析了一下:如果用動物或植物來源的脂肪和蛋白質來替代碳水化合物,會不會對全因死亡率有影響或改變?結果發現:如果用動物來源的脂肪和蛋白質(主要是禽畜肉)來替代碳水化合物,死亡率會增加;相反,如果用植物來源的脂肪和蛋白質(比如全穀類、蔬菜、豆製品、堅果、花生等)來替代,死亡率會下降。

什麼是「全因死亡率」?

全因死亡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各種原因導致的總死亡人數與該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數之比。

啪!這一組結論,狠狠打了那些誇張鼓吹低/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者一記耳光!特別是那些天天慫恿大家吃肉吃肉吃肉、不讓吃糧食的自媒體或組織們——這些偽科學傳播者們,一部分是因為真的無知、或者對營養學只是一知半解,卻又非常熱心腸。而另一部分,絕對是居心叵測!貌似為你好(幫你減肥),背後的目的,只有兩個字:利益!要麼騙你買他的產品,要麼騙你花錢聽他胡說,甚至還有騙你幫他發展下線的(以直銷為名義進行非法傳銷)。不僅如此,他們還要指名點姓地讓你千萬不要相信主流權威組織團體或某某某專家,同時嚴詞抨擊各國膳食指南的」沒人性、不科學「,採用各種話術和手段變著法地讓你相信:只有不吃主食只有瘋狂吃肉,才是你不二的活路……

請擦亮雙眼!!!

碳水化合物,從來都沒有錯,畢竟,人類大腦只能利用一種碳水化合物——葡萄糖來供能,且人類大腦的能量需求,佔人體總能量需求的20~25%之多。一旦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量不能滿足身體各器官系統對糖的需求,就需要動用我們的脂肪和蛋白質「拐彎抹角」地通過一系列複雜的生物化學途徑來製造糖,而這些複雜的代謝途徑,往往同時製造出不必要的廢物+增加其它營養素的消耗,因此會給身體帶來額外的負擔和不必要的麻煩。

很多人希望通過限制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來減肥,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也確實顯示出了它「快速」的減重優勢。然而,醫學和營養學的治療,永遠都是要以權衡利弊為基礎原則,如果利大於弊,我們就去做,如果短期的利是以長期的弊為代價的,我們就必須理智客觀地說「不」!

更何況,已經有大量的、基於不同研究方法的人群研究,得出了一個共同結論:就減重而言,低/極低碳水化合物並沒有長期的減重優勢,換句話說,並沒有比其它更科學和安全的減重方法(比如健康低脂飲食、地中海飲食等)更有效,且健康隱患很大。

只有一些特殊疾病需要對碳水化合物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比如難治性癲癇),但一定要在專業醫療團隊的監督指導下,才可以藉助特殊飲食進行治療。

回到這篇研究,作者團隊在討論環節,提到了一件值得我們國人關注的事兒:

歐美人群更容易出現碳水化合物攝入低於40%的供能比情況,多因為動物性食物進食量大、蔬菜水果進食量不足,進而可能誘導炎性途徑、生理老化、氧化壓力。

亞洲人群更容易出現碳水化合物攝入高於70%供能比的情況,雖然亞洲人的植物性食物攝入量明顯高於歐美,但穀類中精米精面佔主體(特別是一些欠發達地區),長期下來更容易發展出高血糖負荷,導致負面的代謝後果。(這裡屋主插一句嘴,亞洲人的高血糖負荷問題與人種和遺傳有較大的相關性,不是單靠簡單「吃出來」的)

至於碳水化合物都從哪兒來?回顧屋主在本篇前半部分提到的這篇:多吃主食死得快?《柳葉刀》最新研究打了膳食指南的臉?,就知道了。

行了,該說的已經基本上說明白了,如果你依舊要任性地長期「生酮飲食」、或者長期低碳水化合物,而不顧腦子會變笨腎臟會不堪重負;或者,你是另一個極端,不管不顧,就是要用大量的精米精面和甜點飲料來滿足大腦的「糖癮」,就是不認真吃非澱粉類蔬菜(各種葉菜、瓜茄類等)——你的人生你做主,反正為未來健康結局買單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別人……?

屋主老阿姨儘力了!

最後,建議大家讀一讀這篇,真的有趣:為了減肥,中國人到底有多拚。

遂謙碎碎念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運動。聽膳食指南的話,做正常人該做的事兒。

另:最近開始練拳擊了,深覺不僅要跑得快,還要有防守能力——舌頭抹毒太多,這樣不好。

喜歡記得來一個

小屋主人簡介

劉遂謙澳洲DAA認證註冊執業營養師(APD),中國營養學會認證註冊營養師,澳洲DAA及中國營養學會會員,雪梨大學臨床營養學碩士研究生(MND),同時持有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兒科營養研究生課程證書,臨床營養師,科普工作者,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關愛孕產婦健康公益活動專家團成員,《Krause營養診療學》等譯著的翻譯委員,眾多雜誌及媒體營養專欄作者,曾主編過四套母嬰類圖書。十年面對臨床老幼孕產病患,認定未病防治和心理支持,是醫者幫助和療愈的方向——科普之路,我們一起努力。

個人微信公眾號平台:Liu_suiqian

參考數據:

Sara BSeidelmann, BrianClaggett,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a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Lancet Public HealthS2468-2667(18)30135-X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