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大千《長江萬裡圖》,氣吞山河

張大千《長江萬裡圖》

潑寫兼施

色墨交融

己亥年

五月十一

編輯: 雲上文化

《長江萬裡圖》是現代畫家張大千於1968年創作的絹本設色國畫,現收藏於中國台北歷史博物館。

該畫中的長江,以四川省為起筆,開卷是都江堰的鐵索橋,接著,長江奔流而下,越三峽,過江陵,納百川,最後投入大海的懷抱。充分再現了祖國山河之壯美,歌頌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難險阻的偉大氣魄,表達了作者鍾情於長江山水的情感。

該畫布局宏大,氣脈流貫,繁複變化卻又渾然天成。在技法上,這是一幅潑墨潑彩畫、他既採用了傳統山水畫的破墨、積墨、潑墨等技法,又融會了西方繪畫的潑彩法,形成了“潑寫兼施、色墨交融”的風格。

在近20米的長卷中,作者選取了從“岷江索橋”到長江出海的一段,分十段分別繪出岷江、嘉陵江、宜昌、武漢、鄱陽湖、黃山、南京、鎮江、吳淞口等十處江山勝景,可獨立成圖,又可貫連,在這幅長卷中,以四川省為起筆,開卷是都江堰的“岷江索橋”,而後,隨長江滔滔而下,越三峽,過江陵,納百川,最後投入大海的懷抱,一路上浩浩蕩蕩,山巒重疊,雲霧顯晦,翠色溟溟如海,一江橫流,森森淼淼,只在靠山腳的江岸邊,遙見幾隻帆船在浪濤中顛簸;沿岸橋梁村鎮、山野人家,將萬裡長江盡收眼底。

開頭一段採用縱深來回往覆的手法,咫尺千里,山勢與河流蜿蜒交錯;然後採用橫勢鋪陳的手法,高山與平陸綿延交替,經武漢三鎮,江面豁然開闊,又不時畫出支流,山城水廓錯落銜接,風帆處處,製造深遠蒼茫的空間。過了南京和金山,江面更形寬闊,山勢漸渺;過上海、崇明後,則是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了。

洋洋灑灑近二十米的長江勝景,在作者的筆下,時而明淨,以線條為主,時而蓊鬱,以濕墨疊彩暈染,粗放與精工,收放自如,技法上真正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

畫面予以一種水氣濕潤、青翠盎然的感覺,將那種濃鬱幽深、鬱鬱蒼蒼的江南景致,表現得極為動人,同時也呈現了張大千個人深厚之人文情感。

全卷結構,誠如一場百人樂團大規模演出的交響曲,雄壯與細膩,快速與舒緩互動迭出,色彩變化,有繽紛濃鬱,也有清雅飄逸。而且天光水色,陰陽明滅,天氣萬千,可以說是極宇宙之大觀於眼底。

這幅作品中有多處水墨是在潑入紙上之後,被有意用筆刷引導成為山河之混沌狀態,然而正是這種混沌狀態才是張大千胸中山河的初象。正是這樣的水墨自然形態在畫面上隨情緒流露而呈現出的景象,造化了這幅畫面的意境。

該畫中間部分以潑墨為主,極少的筆觸已將長江奔騰的景象以及與天空的交輝創作在畫面上,使畫面產生浩蕩的氣勢、萬千層次的自然景象,正是體現了潑墨又一特徵——筆簡形具,得之自然。

在豪放中見工細,有的部分粗獷豪放大塊用色用墨用線用筆都很放鬆,但有的局部則處理得相當精細,像長江拐彎處的礁石、岸邊的村莊房屋、樹木、江中過往的船只等等都刻畫得相當精到。整個畫卷長20米,在十幾天的時間內,張大千先生把萬裡長江沿岸蠟綜複雜的山川河流清清楚楚交待在畫絹上,做到和諧統一,變化豐富,可見張大千先生有過人的才華技巧和深厚的功力。

現代畫家葉淺予:“處理這樣宏大的布局,寄托深厚的思國之情,不是一般胸有丘壑的山水修煉所能勝任,必須具備氣吞山河的胸襟和飽滿的愛國熱情,才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

《詩經選》【張大千插圖珍藏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