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半年跟川普懟了14次,美聯儲怎麽就這麽“虎”

資料圖。圖文無關。圖/視覺中國

聽到美聯儲再加息的消息,川普很生氣。

12月17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議息會議召開前兩天,川普發了一條推特警告:“美聯儲再次考慮加息令人難以置信。”

還不解氣。第二天,川普又發了一條推特,提醒美聯儲“感受下市場,別只看沒意義的數字。”

不過,美聯儲沒把川普的推特喊話放在眼裡。

19日,他們宣布了年內最後一次加息的決定,這是今年以來美聯儲第四次加息。在新聞發布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終於對川普的推特作了回應,他說:“誰發推都不會影響我們的工作,我們有自己的工作方式。”

這是硬“剛”了回去。

這不是川普與美聯儲第一次相愛相殺。川普“寶寶”早就很不高興了。

從7月19日他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利率上升並不令人振奮”以來,川普至少懟了美聯儲14次,而且火力越來越猛。

感受下他的火氣-——

10月10日川普在賓夕法尼亞州競選集會上說:“我認為美聯儲已經瘋了”;

10月23日,川普表示“後悔任命鮑威爾當美聯儲主席”;

12月11日,川普接受外媒採訪稱“我認為(美聯儲加息)是愚蠢的。”

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鬥。今年下半年,美聯儲用9月26日和12月19日的兩次加息,回應了川普施加的壓力。

美聯儲相當於美國的央行。央行的職能是發行貨幣,管理金融秩序,防止通貨膨脹,決策依據應該適應政府調節經濟的需要,不過看起來美聯儲沒把“宇宙總統”當回事。

美聯儲為什麽敢懟川普?

一、美聯儲是公私合營的央行

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央行都曾經是、或依然是“政府的銀行”。但美國的情況有點特殊。

獨立戰爭結束後,華盛頓的侍從武官、美國第一任財長漢密爾頓一度想建立聯邦政府控制的中央銀行。

漢密爾頓是著名的聯邦黨人,希望確立聯邦政府的權威。但他的建議遭到13個原殖民地的強烈反對。經過漢密爾頓的努力,1791年終於建立起了美國第一銀行。

這個銀行主要由歐洲股東湊錢興辦,所以國會給美國第一銀行設定了經營時限,每20年需要國會批準一次才能運營。

股東們都是希望掙錢的,所以第一銀行也發行股票、債券、貸款,完全不像個央行。所以隻運營了一個20年,國會就把第一銀行滅了。不過漢密爾頓的頭像還是印到了10美元紙鈔上。

之後又成立了美國第二銀行。第二銀行的命運和第一銀行一樣,只存活了20年。

此後,大家就對興辦一個美國央行不感興趣了。從第二銀行被關閉到20世紀初,在70多年的時間裡,美國沒有央行,金融秩序全靠私人銀行維持。這個秩序極不穩定,每年都有大批銀行倒閉,最多的一年,有500多家銀行倒閉。

到1907年,金融危機達到高峰。銀行業巨頭JP摩根坐不住了,召集華爾街幾大銀行湊錢托市,控制住了危機。這樣,重建美國央行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但人們對央行應該是政府的還是私人的,仍爭論不休。1913年,在威爾遜總統推動下,終於找到了平衡方案,美聯儲定性成立。

美聯儲的平衡方案是,由聯邦儲備局和12個地區聯邦儲備銀行組成。聯邦儲備局是政府機構,但12個地區聯邦儲備銀行是私營公司。這些儲備銀行都有代碼。

第一家成立的叫"1A",第二家成立叫"2B"(替紐約聯儲悲催),以此類推。為避免美國第一銀行、第二銀行與商業銀行爭食的教訓,12個地區聯邦儲備銀行被設定為非營利機構。

美國的貨幣政策由包括美聯儲主席在內的聯邦儲備局7名執行委員和12名地區儲備銀行的主席共同組成的議息會議制定。19人中通常12人有表決權。

川普的苦惱就在這裡:聯邦儲備局7名執行委員理論上屬於政府雇員,需要總統提名、國會任命。但執行委員的任期是14年,主席雖然4年一任免,但即使不當主席了只要本人願意,他還是執委。

這意味著啥?意味著總統得罪了人,也未必能讓美聯儲跟著他的志願走。鬱悶!

至於那12名地區聯儲主席,總統就更別想控制了。地區聯儲銀行主席由董事會提名,董事們多數是私人大公司的老闆,還有一些地方德高望重的人。因此地區聯儲基本代表地方和私營企業的利益。他們和總統想的不會一樣。

所以,川普對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再不滿意,基本上也就只能幽怨地發發推了。

資料圖。圖文無關。圖/視覺中國

二、歐日央行越發展越像美聯儲

前面說過,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央行都曾經是“政府的銀行”,但現在歐日央行的性質越來越像美聯儲了,獨立性有所增強。

早期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就是由英國皇室特許籌建的,本意是為皇室墊款,同時學習“海上馬車夫”荷蘭人的理財經驗。

17、18世紀,歐洲許多戰爭的走向,是由阿姆斯特丹銀行家們的意志左右的。迄今為止,英格蘭銀行總裁也需要女王任命。

英格蘭銀行在二戰後一度被工黨政府收歸國有,完全成了準政府機構。不過,由於英格蘭銀行越來越國際化,現在英格蘭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9名委員,有4名不是英國人。

英國央行由此有了更多的獨立性。另外,隨著金融服務監管體制變革,非政府機構成為英國金融機構的監管人,英國政府乾預央行的空間變小了。

德國央行本身就是由私有資本湊錢建的,這一點與美聯儲很像。但很長時間裡,德國央行沒有自主性,控制權由政府部門掌握。

二戰時期德國央行被納粹控制,對於德國央行後來的改造很關鍵。二戰後,德國央行很快延用了美式機制而且更進一步,德國央行甚至規定了央行向政府貸款、借款的上限。

自1992年《馬斯特裡赫特條約》後,德國央行將本國貨幣發行權、管理權讓渡給了歐洲央行。德國央行因此具有超國家的獨立性。歐元區的國家央行多是如此。超國家的央行到底對一個經濟體是好是壞,自歐債危機以來也是引發了不少爭論。

日本央行具有更多的東亞體制特徵,多數時期貨幣政策權掌握在大藏省手中。但近年來大藏省管理職能分離,日本央行的獨立性有所增強。

我記得一個有趣的例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安倍急於用無限制的貨幣擴張政策刺激經濟,但日本央行擔心通貨膨脹有所保留。

結果在日本央行要召開議息會議的時候,安倍就派政府官員旁聽。日本央行因此也不太好意思作出與安倍意願相違的決議。

這大概就是所謂見面三分情。

西方央行獨立性的增強是選舉政治的結果。每一任當選者都有用擴張性刺激政策找政績、助選情的傾向,如果央行無條件配合,鍋就會被甩到下一任頭上,經濟逆周期而行,最終是個沒有贏家的擊鼓傳花遊戲,所以央行保持一定的獨立性是一種避免全輸的設計。

資料圖。圖文無關。圖/視覺中國

三、川普沒有掀翻桌子的本錢

美聯儲有獨特的權力機制,錢不用國會撥,人不怕總統換,所以歷史上美國總統多能尊重美聯儲的獨立性。

但凡事都有例外。尼克松曾經撤換第三任美聯儲主席小威廉·麥克切爾斯·馬丁,馬丁以謹慎著稱,這也成了後來多數美聯儲主席的風格。

他經歷杜魯門、艾森豪威爾、肯尼迪、約翰遜四任總統不倒,任主席長達19年,卻被尼克松拱倒。很大程度上,是馬丁不幹了,而不是尼克松多厲害。

尼克松用阿瑟·伯恩斯取代了馬丁,並時不時叫喊要“踢美聯儲的屁股”,希望美聯儲用激進的貨幣政策和短暫的經濟繁榮為他的第二任總統任期鋪路。

威脅之下,伯恩斯亦步亦趨地跟著尼克松走。結果尼克松倒在了水門事件上,而阿瑟·伯恩斯也在十任美聯儲主席中留下了一個不好的名聲:“最願意配合政治的美聯儲主席”。

“推特治國”的川普雖然刻意地表現得粗暴、直率、有性情,但面對美聯儲基本上沒有掀翻桌子的本錢。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小動作。

現在美聯儲議息會議有表決權的12人裡,5人由地區聯儲主席擔任,這5人川普控制不了;其余7個有表決權的聯邦儲備局執委中,還有3個缺額。

川普只能找有鴿派傾向的人提名,但鴿派鷹派很難辨認,人的立場是隨著經濟周期改變的,而且還要過國會任命的關。

還有一種就是想辦法換主席。這需要國會三分之二的票數。這條路基本上想也不用想-——防止總統權過大是美國政治傳統,真要動這麽大的手術,恐怕會遭到兩黨多數議員聯合反對。

所以,面對美聯儲淡定地宣布了今年的第四次加息,同時淡定地宣布明年還要加兩次,川普一點招兒也沒有。

在與美聯儲對抗的領域,他也只能無奈地懟兩句。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 王言虎 校對 趙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