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養生學講:如何預防疾病!

中醫養生學強調「治未病」,防止機體或局部出現疾病是保持健康、延年益壽至關重要的環節。

因此形成了針對疾病的預防指導觀。這一觀念是以中國傳統「居安思危」「思患而防」「圖難於易,為大於細」的哲學思想為底蘊,概括而言。

主要有以下基本要點:

一、疾病可知,則可防治

根據疾病觀,任何疾病的產生無非由內外因素所致,不是鬼神所為,「夫邪之所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素問·調經論》),總有病因可尋;疾病的發生發展雖然複雜,但總按其規律而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

病變雖然紛繁複雜,但「下有漸洳,上生葦蒲」(《靈樞·刺節真邪》),總有徵兆可見。總之,病因可知、病勢可測、病兆可察,因而疾病可以防治。

二、預防為上,防重於治

老子早就提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將這種辯證法思想與醫療經驗相結合即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人生天地間,時刻都有疾患發生的危險,」上工之取氣也,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見微過而救人者,謂未病之病,療十十全,故無危殆」。與其病後治療,不如提前預防。病入五臟半死半生,而病前防治,事半功倍,可望十全。

三、審因察勢,辨證預防

有效預防的關鍵在於仔細審查機體內外存在的致病因素,考察疾病發生發展的趨勢,通過辨證分析,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

例如,張仲景所論「養慎」治未病模式即是明辨「千般疢難,不越三條」,健康時即應「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保持「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出現「四肢才覺重滯」之類徵兆,「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以防其發病,如此,「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四、綜合預防,內調為主

疾病的發生是內外病因綜合所致的結果,養生防病也應內外並重,多方面、多手段地綜合預防。

所以明清醫家提出對於健康之時養生防病,應雜合以養。疾病發生,內因為主,外因為輔,防治疾病也應以調理內部功能從而提高未病機體部位抗禦疾病能力為主。

即寇宗奭所言:「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慾恣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內者實內,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

故莊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也。若能常如人是畏謹,疾病何緣而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