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京報:“代收垃圾網約工” 能長久存在下去嗎?

上海開始實行嚴格的垃圾分類之後,一個新興職業也應運而生:代收垃圾網約工,根據從業者的說法,只要勤快,月收入甚至可達到一萬元以上。

“代收垃圾網約工”,顧名思義,就是客戶通過線上預約,線下上門回收,或者定時、定點回收的工作者。

“代收垃圾網約工”出現是應時之所需

實際上,中國一直有著較高效率的垃圾回收系統,一方面是因為中國人節儉,會把可回收的東西分出來;另一方面,勞動力價格較低,使得這一行的市場化成為可能。所以,如果僅僅是上門回收可回收的垃圾,這並不是一個新模式,早已存在,稱之為垃圾分類之後出現的新行業,有些言過其實。

所謂的新出現的代收垃圾工,新的工作實際上只是把垃圾重新按要求實行分類打包。

毋庸諱言,當下嚴格的垃圾分類政策,一些地方從開始宣傳到實施,分類要求很細,但給公眾準備的時間並不長,知識普及不足。這就令市民在習慣養成之前,短期內無所適從,就會產生畏懼感,想找人幫忙。

此外,垃圾箱定時開放制度之下,很多市民因為工作關係,的確不能按時投放垃圾。所以,必須找人幫忙。這種上門收垃圾,只是家務的市場化,屬於家政服務的一種。

不過,長期來看,這個市場未必會長久。隨著時間的推移,垃圾分類的實施過程,本身就是知識普及與教育的過程,也是習慣養成的過程,一段時間之後,在家裡隨手分類,就是一個自然而然地過程。

上門收垃圾,對市民來說,除了費用之外,也並非毫無成本,同樣也要約定時間,準備好垃圾。而且,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隱私。一個家庭的垃圾,藏著這個家庭的生活細節,如果垃圾要打開重新分類,會暴露很多隱私。

如果自己分類變得容易了,上門代收垃圾,就會從相對簡單的辦法,變為相對麻煩、甚至有風險的辦法,自然也會從市場上消失掉。

“代收垃圾網約工”,終會慢慢消失掉?

不過,應該看到的是,這種公共利益提高的背後,還有利益的分配結構。垃圾分類制度,增加了市民的行為成本,但同時,卻降低了垃圾回收系統的成本,增加了它們的收入。某種程度上,這種成本與利益的轉移是好的、合理的。有意思的是,依附於垃圾分類制度,還會產生很多其他的商業模式,這些商業模式,會影響到原本的利益分配結構。

在垃圾沒有分類之前,混合在一起的乾濕垃圾特別髒,各種食物殘渣、廢舊紙巾、不明的液體,再加上發酵的氣味,對人的視覺、嗅覺來說,都是極大的刺激。所以,從混合垃圾中搜尋有用的可回收之物,是一件成本極高的事,很少有人會去翻這些垃圾。

但是,現在分開了,從這些乾垃圾中尋找可回收之物,就沒有太大的感官刺激,成本就變小了。甚至對很多撿垃圾的人來說,等於是從垃圾桶中撿錢。面對這種守株待兔的方式,市場競爭的模式必然就變為,朝向垃圾分類的上遊去競爭,即到家裡去上門收垃圾。這也就是新聞中報導的模式出現的原因。

當然,無論如何,這也意味著,本來會從垃圾分類中受益的市政垃圾回收、處理系統,流失了一部分本來以為會獲得的利益。那麽,以後會不會出現,市政的垃圾處理體系和這些分散的廢舊物品回收者,爭搶資源呢?

在我看來,這是大概率會發生的事情。

讓垃圾站的志願者來去阻止撿拾者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志願者不可能一直都在,居民的習慣培養好之後,志願者就會自動“下崗”。而且,阻止翻垃圾,會引發頻繁的衝突。

小區的收廢舊物品者,是中國現存的市場化的、且相對高效的垃圾處理系統的“最後一公里”,他們只有三輪車、自行車,並沒有能力把可回收垃圾送到20、30公里之外的回收廠。他們只有先送到市區內部的一些集中點,即他們的買家那裡,再集中起來,用大貨車送到郊區的處理廠。

所以,如果從市政管理、清潔、衛生角度,清理掉這些分布在市區的可回收物品站,小區的垃圾廢品收購者,就無處可賣,自然就會消失掉。而上門回收垃圾,無非是這種形式的變種。所以,在更大的機制面前,這些小小的黃雀,都有可能慢慢地消失掉。

本質上,這是中國的垃圾回收行業的一場變遷,而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新興職業能不能長久的存在下去,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且讓我們靜觀其變。

劉遠舉(專欄作家)

編輯:狄宣亞 校對:劉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