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智庫觀點:重視垃圾分類背後的產業機遇

我國對垃圾分類的規劃可追溯至1995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當時即提出城市生活垃圾應逐步做到分類收集、貯存、運輸和處置。2000年我國選取北京、上海等8個城市作為垃圾分類回收試點,首先實行廢紙及廢塑料分類回收,試點城市針對各自情況均提出具體計劃,然而此前數輪垃圾分類嘗試均以宣傳教育為主,整體收效甚微,前端錯誤分類及後端先分後混現象嚴重。

固廢法修訂草案提請人大審議,法律約束保障政策執行

2019年6月,住建部、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該《通知》提出:今年(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先行先試的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其他地級城市實現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到2022年,各地級城市至少有1個區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2025年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新修訂的固廢法提出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加強危險廢物汙染環境防治、加強固廢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新版固廢法的頒布將帶動行業良性發展。垃圾分類從重視變成了法律約束。

產業政策引導,強製分類時代來臨

2019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已正式施行。條例規定“個人將有害垃圾與可回收物、濕垃圾、乾垃圾混合投放,或者將濕垃圾與可回收物、乾垃圾混合投放的,由城管執法部門責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的,處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 從上海的實踐來看,僅 7 月 1 日當天,城管就開出了 623 張整改單。同時北京、深圳等地也在陸續推動中。

垃圾分類將推動整個固廢產業鏈協同發展

垃圾分類由“鼓勵”轉向“強製”將推動固廢全產業鏈的變革與發展,對於前端製造、中端收運、後端處置企業都將產生積極影響。從前端來看,垃圾分類的強製推進有利於提升資源的回收率,利好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的發展。從運輸端來看,不同於以往的混裝混勻,現行準則要求生活垃圾投放、分類運輸,嚴禁先分後混,這意味著大部分城市現行環衛車輛難以滿足分類要求,環衛車輛需求有望提升。從末端處理來看,垃圾分類源頭減量短期內可能導致垃圾焚燒需求量的降低,產能利用率出現下滑,但焚燒質量的提高有望拉動焚燒產業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

垃圾分類帶動環衛、廚余等固廢處置設備需求的爆發式增長

垃圾分類全面開展後,我國將一改過去混裝混運的局面,生活垃圾將實現分類運送。由於濕垃圾含水量高以及有害垃圾危害性高的特點,這兩類垃圾將需專用車進行運送,根據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的調研數據顯示,我國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佔比約為1%。考慮回收率問題,假設我國濕垃圾佔比為20%,有害垃圾佔比為1%。濕垃圾專用車運載能力為6.8萬噸,平均售價30萬,有害垃圾專用車運載能力6萬噸,平均售價30萬。則新增垃圾運輸車市場空間約為53.38億,環衛設備空間需求大。

據國信環保測算,我國地級及以上城鎮人口數約為4.83億;我國廚余垃圾佔比約為50%-60% ,考慮到回收率問題,假設我國餐廚垃圾回收比例為20%,則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日均垃圾產量約為10.93萬噸/天。目前截止2018年底共有0.59萬噸/日的廚余垃圾處理產能,因此,新增產能約為10.34萬噸/天。假設噸垃圾投資額35萬/噸,則新增廚余垃圾建設空間為362.04億;2)假設廚余垃圾收運及處置價格為200元/噸,則新增廚余垃圾運營空間約為75.51億。廚余垃圾處置+運營市場空間將達到437億。

固廢處理設備出現在垃圾分類產業鏈上中下遊的各個環節,比如用於垃圾收集和轉運的環衛車,用於乾濕垃圾分離的餐廚垃圾處理設備,用於垃圾焚燒的爐排和尾氣處理設備,用於水處理汙泥處理的脫泥機,用於衛生填埋的壓實機等,不同環節、不同工藝路線選擇的設備差別較大,但隨著我國生活垃圾產生量的逐年升高,對固廢處置設備的需求量將維持高速增長,固廢領域將迎來發展新機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