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傳播好中國聲音 須將中華文化的話語方式具象化

習近平總書記: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這個新時代要求我們將我國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轉化為話語優勢,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當前,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路線上還面臨許多新問題與新挑戰,必須加強對外宣傳方式創新,注重採用具象的話語方式擴大中華文化影響,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感召力,展示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社會主義大國形象,並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話語具象方式的提出背景


話語,是一種敘事方式,是文化外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同時也是一種權力結構,具有鮮明的主體意識和價值立場。話語具象有別於理論與觀念等話語抽象傳播方式,它是通過影像符號、影視作品、生動的實踐場景等具體形象的方式來實現視覺的感性衝擊,達到以視覺文化方式構築起話語傳播的效果。


話語具象的提出,主要基於以下三點考慮。


一是問題導向的應對方案。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出現了“說了傳不出去”或者“傳出去了,別人聽不懂”的問題。究其原因,既與各國歷史文化差異和思維方式特性有關,也與我們文化傳播中的抽象敘事和話語晦澀有關。前者導致的個體偏差是一種客觀存在,我們能做的是學會求同存異、增進共識;後者則容易出現“概念漂浮”和“話語空轉”的情況。因此,為提升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效果,必須創新話語表達,更多采取話語具象的傳播方式。


二是視覺文化的當代要求。在資訊技術催生下,視覺文化時代已經到來。視覺文化時代,影像藝術等直觀的具象方式對語言中心論產生了解構作用,人們閱讀和接受資訊的方式更多傾向於平面直觀、具體形象。聲光電的光影藝術更能使文化傳播產生視覺衝擊、帶來情感認同。因此,在人們視覺素養日益提升的今天,必然會催生接受資訊方式的轉變,內在地要求我們必須重視視覺對於話語傳播產生的正向作用。


三是價值傳播的柔性表達。文化的深層是價值觀,中華文化走出去其實也是一種價值觀的國際傳播。因此,中華文化走出去就難免會出現因價值差異而導致的價值衝突甚至價值抵製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考慮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話語表達,必須推進話語方式的創新。要運用各種生動形象的具象話語,說中國話、講中國故事。


話語具象方式的主要類型


話語具象在現實生活中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大類型。一是符號具象類。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製了各種各樣的具象符號,它們承載著不同文化形態和文化意境。因此,中華文化可以通過標誌性的文化符號的國際傳播,以感性直觀的方式為國際社會所感知和領悟。二是文藝具象類。文藝具象是生動的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一部小說,一篇散文,一首詩,一幅畫,一張照片,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一曲音樂,都能給外國人了解中國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京劇、民樂、書法、國畫等都是我國文化瑰寶,都是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要向世界宣傳推介我國優秀文化藝術,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三是實踐具象類。中華文化作為中國人的生活樣式和狀態,流淌在一個個鮮活的中國人身上,展現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中華文化走出去要注重通過具體的實踐生活來進行。一方面可以通過吸引外國人來中國親自了解和體悟,讓他們以自身的所見所聞和親身理解去傳播中國文化;另一方面則可以通過走出國門的中國人來進行,他們在外的表現就是流動的中華文化符號,言行舉止中釋放的就是中華文化的信號。


話語具象方式的功能限度及應對


毫無疑問,話語具象可以提供抽象話語無法比擬的感官體驗,易於為國際社會接受和產生情感共鳴。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話語具象能夠直接解決國際上對中國文化的價值認同,相反,還有可能出現價值偏離、價值解構和價值碎片化等問題,需要我們警惕。一是價值偏離。由於閱聽人的認知方式、實踐經歷、價值觀念的差異,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的話語具象方式,有可能帶來公眾對資訊的誤讀,出現價值解讀偏差。比方說,中國美食文化背後的包容多元、人文情懷等價值,在對外傳播過程中就出現過解讀的變異,被誤讀為飲食不衛生、用餐環境差等。二是價值解構。中華文化在話語具象化的過程中,既存在話語具象化環節的價值解構,也存在話語具象之閱聽人解碼環節的價值解構。前者最為典型的就是“抗日神劇”,它們在歷史的傷疤上縱情娛樂,看似光鮮炫目、吸引眼球卻缺乏靈魂,在醜化英雄人物、汙名化歷史中起著解構英雄形象和消解革命精神的負面影響。後者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有的對外宣傳片,本意是向世界傳遞中國的繁榮發展、民主進步、文明開放、和平和諧,卻被國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進行扭曲解讀、對中國進行詆毀。三是價值碎片化。中華文化以一個個具體的形象呈現出來後,容易導致國外閱聽人理解的不完整,產生盲人摸象的偏差。比方說,伴隨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無論是國外朋友對中國的訪問還是國人走出國門、走向全世界的人數和頻次都大幅提升。他們在以實踐具象的方式傳遞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時候,只是單個的、局部的呈現,難以使國際社會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豐富多樣的中國形象有整體的理解和把握,容易出現因個別遊客不文明行為而對中國產生偏見等情況。因此,在強調話語具象傳播方式的優勢時,絕不可一味地將其功能放大。


針對可能出現的這些深層的價值問題,必須加強文化的交流,以交流促理解,減少價值偏離,增進價值共識;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抵製歷史虛無主義“去價值化”“去歷史化”等錯誤做法,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文化價值觀;加大頂層設計,使中華文化走出去既有點上的具象展示,也有面上的價值傳播,在二者結合上克服價值碎片化的局限。同時,中華文化走出去應將具象的話語與抽象的理念、意象的接受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形神兼備、潤澤人心,在知、情、意、行的統一中讓話語具象的功能有效展示出來,形成中華文化走得出去、中國價值傳得開來的生動局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