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家形象是特定國家的歷史與現狀、國家行為與活動在國際社會和國內民眾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評價。建構良好的國家形象,對於提升國家地位、促進國家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提出“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新中國70年的發展過程,是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也是不斷建構完善國家形象的過程。新中國70年的國家形象建構,取得了重大成果、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些成果與經驗對於新時代國家形象建構、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凝聚力等都具有重要啟迪意義。


建構多維度立體的國家形象


關於新中國的國家形象,《共同綱領》定位為“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此後,我們黨對此也不斷進行完善和發展。黨的十九大確立的到本世紀中葉的發展目標,即“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對國家形象的定位。新中國70年建構的國家形象是多維立體的,蘊含新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具體形象。


經濟形象是國家形象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初期,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實現國家工業化,為的是改變我國經濟落後的面貌。經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探索,我國形成了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同志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經濟建設成為黨和國家工作的中心,我國經濟贏得高速增長,一個經濟發展充滿活力的國家展現在世人眼前。2010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國雖仍屬於發展中國家,但正闊步走向全面小康,中國人民擺脫了貧窮落後的狀態,走上了富民強國的道路。


政治形象是國家形象的支柱。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統一的實現、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和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等,初步建構起我國基本政治制度,也展現了嶄新的民主的國家形象。毛澤東同志當年與黃炎培談到“歷史周期率”時就曾指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改革開放後,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得到發展,協商民主走向多層次、廣泛化、制度化,我國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逐步推進。


文化形象是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同志就確立了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的發展目標,通過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改變中國文化落後的面貌。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提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準,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黨的十八大在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同時,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發展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將“文化自信”納入“四個自信”的範疇,對國家文化形象構建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豐富的內涵。


社會形象是國家形象的投影。社會連通國家,社會治理水準、社會穩定狀態、社會公平程度體現的是國家治理能力和水準。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較短時間內解決了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社會問題,實現了傳統習俗的變革,新的社會風氣逐漸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妥善處理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確立了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一系列重大決策、重大舉措的帶動下,政治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呈現歷史性新局面。


生態形象是國家形象不可缺少的要素。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期內,從生態維度建構國家形象的意識並不強。改革開放後,伴隨著經濟發展及其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我國愈發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保護生態環境的制度體系加快形成,國家生態形象逐步建構起來。


利用多種資源建構國家形象


國家形象的構成是多面的,建構國家形象也需要利用多種資源,歷史資源、現實資源、民族特點與品格等都成為國家形象建構的要素。


在5000多年文明積澱過程中,我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這是國家形象建構的深厚底蘊。在新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的過程中,注意發掘中華古代文明的當代價值,以中華文明支撐豐富國家形象。習近平總書記在論及國家形象塑造時,要求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圍繞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讓世界知道“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新中國在國家形象建構過程中,始終注意展示不同階段的發展成就。1952年8月,《中央關於第三屆國慶節紀念辦法的規定》提出,國慶紀念的主要內容是:宣傳全國解放三年來國家在政治、經濟、國防及文化教育建設等方面的偉大成就;宣傳國家經濟恢復和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事實上,新中國國慶紀念、建黨紀念、改革開放紀念,以及歷次黨的代表大會報告,都包含總結發展成就的內容。這些內容以事實說話,為國家形象建構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華民族的精神特點和優秀品格,是推動國家發展的精神力量。新中國70年的國家形象建構,注意展示中華民族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強調:“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與精神內涵,賦予國家形象以深厚的文化內涵。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得益於自強、創新、務實、開放、兼容等中華民族優秀品格的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指出“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為國家形象建構提供了精神支撐。


借助多種途徑建構國家形象


新中國70年,在建構國家形象方面,注重借助多種途徑、運用多種平台進行努力和探索。


通過紀念活動建構國家形象。紀念活動具有表達、動員、感染、聚焦等功能。新中國成立以來,圍繞國慶紀念、建黨紀念、建軍紀念、改革開放紀念等,我國舉行了系列紀念活動。在舉行紀念活動的過程中,始終注意總結新中國的發展成就和進步,並以報告會、展覽、藝術表演等方式加以呈現,全方位展示國家形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慶紀念,就注重邀請外賓參加觀禮,並安排外賓到各地參觀,以見證新中國的發展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為重視通過紀念活動建構國家形象。2014年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以立法形式設立紀念日、公祭日,旨在銘記歷史,啟迪未來。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並發表重要講話,表達了對死難同胞、革命先烈、民族英雄的緬懷,與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及閱兵式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申明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東方主戰場”地位,表達了以史為鑒,堅定維護和平的決心。這些紀念活動的舉行,表達了對歷史的尊重、敬畏和對和平的嚮往、追求。慶祝改革開放40年系列活動的舉行,則充分展示了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


通過對外交往建構國家形象。贏得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和支持,對於新中國的國家形象建構至關重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向國際社會展示了新中國嚮往和平、維護和平的國家形象。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是建構國家形象的重要步驟,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1979年初,鄧小平同志訪問美國,在改善中美關係的同時,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追求發展進步的國家形象。進入新時代,大國外交的展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努力,都彰顯了中國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形象。


通過增進民族團結建構國家形象。民族關係是構成國家形象的重要方面。新中國成立後,十分重視民族關係的協調。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要和各民族講團結,不論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團結。”為了增進民族團結,中國共產黨強調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榮,並通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改革開放後,在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同時,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對口支援,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將國家形象建構與政黨形象、人民形象構建結合起來


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新中國70年,注意將國家形象建構和政黨形象、人民形象建構結合起來,使國家形象、政黨形象、人民形象相互襯托、相得益彰。


新中國成立初期,儘管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水準低,且面臨西方敵對勢力的封鎖、禁運、遏製,但中國共產黨人對新中國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周恩來同志指出,“我們有這樣多的人口,有這樣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一定會在世界上建設起一個強大的愛好和平的國家。我們完全有這個信心”。這種自信既是國家形象的構成要素,也是國家形象建構的心理基礎。改革開放後,國家形象建構的目標隨時代發展而日益完善。進入新時代,國家形象建構的內涵得到進一步豐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這為新時代建構國家形象指明了方向。


執政黨的價值取向、執政黨的能力水準、執政黨的清廉程度,直接關係國家形象。1951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我們的黨是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1956年9月,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的黨是一個政治上成熟的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黨”。這是對中國共產黨性質和形象的精準表達。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著力建構執掌全國政權的大黨、為人民服務的政黨、清正廉潔的政黨形象,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贏得了人民對黨的認同和支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黨的建設認識的拓展,逐步形成以“兩個先鋒隊”來表述我們黨的政黨形象。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著力遏製腐敗滋生蔓延勢頭,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不斷向縱深發展,強化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政黨形象。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彰顯了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表明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執政水準的提升。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體現了全黨的團結統一和行動一致。


隨著中國革命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人民的時代”,這是人民地位的歷史性變化。《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於人民”。毛澤東同志多次強調人民的重要地位,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新中國成立初期,從人民地位、人民權利、人民力量、人民利益等維度建構了人民形象。改革開放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擁護和支持,無論改革還是開放,都凝聚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指出:“很多事是別人發明的,群眾發明的,我只不過把它們概括起來,提出了方針政策。”人民是推動改革開放的主體,也是推動發展的主體。同時,人民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江澤民同志指出,“人民群眾是改革發展的主體和動力,也是穩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礎”。這是對人民在社會穩定中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胡錦濤同志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民是創造歷史的根本動力。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推動者”。這是人民作為發展主體作用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人民為主體、以人民為中心,並用“偉大的創造精神”“偉大的奮鬥精神”“偉大的團結精神”“偉大的夢想精神”來形容人民、讚美人民,使我們牢固樹立起“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人民形象。對人民的尊重和敬畏,是對國家發展初心與使命的最好詮釋,也是新中國70年國家形象建構中的重要內涵。


(作者:陳金龍,系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華南師范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光明日報》( 2019年09月06日 11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