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印度的黃金時代,除了歐洲,印度也曾有過文藝複興?

笈多王朝時期被稱為印度教文學藝術的黃金時期。統治者重新崇奉改革後的婆羅門教即印度教,並促成其文化繁榮發展。與此同時,佛教文學藝術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婆羅門教的許多口頭傳誦的重要經典,在歲月的變遷中逐漸被記錄成文字。

孔雀王朝加強版

笈多王朝在印度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經歷了100多年的政治統一局面和社會安定時期,社會生產力有了迅速發展。笈多王朝時代又被稱為古印度的黃金時代,在這一時期印度由古代奴隸製社會過渡到中世紀封建社會。

笈多王朝在中央和地方實行了封建政治制度,其中央政權的力量在形式上是君權至高無上。君主集立法、行政、司法和軍事的最高權力於一身。而且同孔雀王朝一樣,笈多君主的形象也被神化,常被說成是降臨大地統治人間的神。笈多王朝不再有國務會議,國家重大政策問題決定權隻掌握在君主手中,王公大臣以及藩王只能進諫。君主在位時明確指定繼承人,繼承人並非一定是長子。若國王未成年,則由大臣會議行使攝政會議職能。大臣會議一般由稅收、財政、商業、司法、軍事、警察等中央各部門的首腦組成。

笈多王朝同孔雀王朝相比,中央集權程度較弱,國家權力比較分散。中央政府直接統治的地區僅是帝國的核心地帶,包括孟加拉、比哈爾、今北方邦及中央邦部分。在這一區域,行政制度在外表上與孔雀王朝相仿,君主是最高行政統治中樞,由大臣王公相輔佐。然而在核心地帶以外,存在一些半獨立的有相當大權力的小國藩王或藩臣,他們大多是被征服地區遺留下來的王公。由於笈多王朝本身經濟和軍事不足,不能實現完全的兼並和統一,於是對這些地區采取懷柔政策,實行藩屬國制度。藩屬國按照規定要定期朝拜、貢獻中央政府,同時要提供軍事服務,另外聯姻也成為強化笈多王室同藩屬國的關係重要手段。笈多王朝同藩屬國之間的聯繫還依靠商業和文化。

孔雀王朝

高級官員由國王任命,往往一個人可以兼任多種官職。他們可以終身任職,即使去世官職也可以世襲給後代。笈多王朝地方行政劃分為若乾省,由中央政府派總督或副王統治,這些人往往是王孫貴族。聚集強大勢力的封建主們,一般會擔任重要的地方官吏。笈多王朝承認各省總督有相對自治權,這讓中央政府對各省的控制有所削弱。總督不僅有權決策水利工程的興建和管理,還可以調整貿易,甚至防禦外族入侵的軍事活動也在其職權範圍以內,這為日後笈多王朝的分裂埋下了隱患。省下面的行政區是縣、村,縣長由總督任命,村長由官府任命。

笈多王朝常備軍不如孔雀王朝的強大,軍事管理機構也不健全,不能控制全部戰象和戰車。各藩屬國提供的軍隊往往才是笈多王朝的主力軍。這導致中央政權對各地藩臣依賴的程度日益加深。另外,隨著王朝土地分封制度的存在,永久賜地大量出現,削弱了國家的財政基礎。國家不能向大多數農民徵收田賦,所以政府無需登記全國戶口。不過笈多王朝的司法系統日益完善,民事、刑事審判已經分開。梵語成為當時的官方語言。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薪俸都用現金支付。

一個國家長時期的和平安定局面對其社會經濟的發展十分有利,這一點不僅在孔雀王朝中有所體現,笈多王朝更是如此。在農業方面笈多王朝重視興修水利工程。許多地方修建了大小不等的水庫、蓄水池,從而有利於田地的灌溉,大量荒蕪的土地被重新開墾出來。耕種技術受到重視,農產量增加,小麥和稻米已經成為出口商品。桑樹種植和養蠶業也受絲綢之路的影響而興盛起來。

笈多王朝時代,鑄鐵、棉紡和造船工藝技術有很大進步。歌頌旃陀羅·笈多二世的銘文鐵柱,千年以來未曾鏽蝕,足見冶煉水準高超程度。造船業已能夠建造大型多槳帆船,可載運200多人。佛塔、廟宇、石窟等建造工藝較以前更為複雜精巧。此時的內外貿易十分活躍。中央政府重視修築和養護路線,鼓勵商業發展。國內橫穿古謝浦爾沿東海岸的路線,與另外一條經過烏賈因、納西克和卡瓦爾沿西海岸的路線,將南北連接起來,方便北印與南印間的貿易往來。與此同時,內河航道作為商業管道的作用增強。恆河、朱木拿河、納巴達河、哥達瓦裡河、克裡希納河及科佛裡河都成了主要商貿通道。笈多王朝時期對外貿易方面有所變化。北路貿易因羅馬帝國的衰落及絲綢之路的影響而萎縮。此時與西亞、北非的海路貿易仍然有所發展,尤其是笈多王朝兼並西海岸地區後,貿易往來愈加頻繁。笈多帝國時期發展最大的是與東南亞的貿易。印度商人在東南亞設立許多商站並移民該地,同時也將印度文化傳播過去。棉紡織品、香料、珠寶等依舊是印度的主要輸出品,西方的金、銀、錫等貴金屬以及伊朗、阿拉伯國家的良種馬成為商人們進口的熱賣產品。

在笈多王朝統治時代,國家對社會經濟,尤其是城市工商業經濟無力實行壟斷和采取統治政策,因此商業及手工業行會制度得到迅猛發展。其中,商業行會兼營信貸業務成為突出現象,王親貴族或富豪常常在商人行會存錢,並指定其利息捐贈給寺院或婆羅門。行會不僅在商人內部開通存放款業務,同時也放貸給手工業者,這讓一些商人和手工業者能夠靈活運用資金,促進經濟生產發展。另外,商人行會在城市行政管理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各個城市成立的協助官員管理的委員會都有商人、手工業者代表參加。城市商人行會有自己的規章,不僅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還有政治勢力,在處理內部事務上實際負擔了某些司法職能。一些行會甚至發行貨幣,並擁有武裝。

笈多帝國之前,印度土地關係有兩種,一種是統治者向婆羅門、佛教寺院、少數官員和寵臣贈賜土地,另外一種則是村社上層佔有土地,使用雇工、佃農耕種。公元5世紀後,第一種形式的土地關係逐漸凸顯出來,婆羅門、佛教寺院等相繼得到大量贈賜土地。據已發現的當時的贈地文書所載,帕那瓦的君主把兩個村莊及兩個貯水池贈賜給180個婆羅門僧侶。從這些早期文書中還不難發現,當時的贈地數量不僅多,而且都屬於永久性的賜地。在孔雀王朝時期,國王賞賜給婆羅門貴族的土地不包括土地所有權及轉讓權。但到了笈多王朝,不僅出現永久賜地,而且還將土地上居民應交給國家的一切捐稅和應服勞役一並贈賜,甚至更有慷慨的君主,一並將土地行政與司法權打包贈送出去。這種土地關係性質的改變,逐漸演化為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從此在印度土地關係中取得支配地位。笈多統治者將越來越多的土地贈予給僧侶和寺院,不僅維護了統治需要,而且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和農業效益的增加。在統治者眼中,富麗堂皇的寺廟和富有的高級僧侶,能增強宗教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同時,用荒地捐贈也可以鼓勵開荒,促進農業生產。然而隨著土地分封制度的廣泛實行,封賜地不僅成為一塊私有化世襲地產,而且逐漸成為一個半獨立的政治權利部門。賜地持有者手中的經濟實力和政治特權不斷積聚,逐漸出現掌握地方政權的封建領主。

笈多王朝時期,宗教方面發生重大變化,婆羅門教通過自身改變,逐漸演化為印度教。印度教在群眾中重新發展起來,得到笈多帝國和南印多數國家君主們的信奉和推崇。他們贈賜婆羅門大量土地,支持他們編纂、詮釋婆羅門教原有典籍,撰寫新典籍。與婆羅門教不同,印度教形成了主神崇拜和化身說,吠陀經典的地位逐漸被《薄伽梵歌》和往世書取代。另外,為了防止首陀羅改宗佛教,印度教允許他們聽誦史詩、往世書以及在家舉行宗教儀式。這一系列改革,讓印度教能夠被更多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受,為其興起奠定了客觀條件。

笈多帝國和南方國家雖然推崇印度教,但依舊對宗教采取兼容政策,因此佛教受到了保護,尤其在西北印度和北印度地區,大乘和小乘佛教都比較興盛。從笈多時代留存下來的大量佛像以及阿旃陀石窟等佛教建築物,可以感受當時佛教的昌盛。同一時期的耆那教也仍在流行,其範圍包括西印和德乾地區。在這些地區大雄以及其他聖人的雕像隨處可見。為了適應新的宗教環境,保留住陣營,耆那教曾召開過兩次會議,並對耆那教經典做了新的詮釋。

《不可不知的印度史》,梁悍江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古印度的文藝複興

笈多王朝時期被稱為印度教文學藝術的黃金時期。統治者重新崇奉改革後的婆羅門教即印度教,並促成其文化繁榮發展。與此同時,佛教文學藝術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婆羅門教的許多口頭傳誦的重要經典,在歲月的變遷中逐漸被記錄成文字。

笈多統治者將這些文字進一步編纂整理成冊,供世人研究誦讀。著名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及《羅摩衍那》終於有了最後的定型本。往世書也開始著手編寫。古典梵語文學創作到達了高峰,上述古代典籍即採用梵文撰寫。這一時期的文學家通過王室讚助,創作了不少梵文戲劇、詩歌和散文。這些作品在風格、技巧上有所創新,內容和題材方面也逐漸與宗教拉開了距離,成為獨立發展的藝術形式,並深受統治階層的歡迎。笈多一世曾大力獎掖文學和藝術;他的兒子因善於作梵文詩被譽為“詩人國王”;笈多二世則將他欣賞寵愛的九位宮廷文人譽為“九寶”。

這一時期最傑出的古典梵文文學家是迦梨陀娑,亦是“九寶”之一。他在戲劇、史詩、抒情詩諸方面都有傑作存世。《沙恭達羅》是他最著名的七幕愛情劇,也代表了他最高成就。劇中描寫了一位君王與山林女神之女的浪漫故事。兩位年輕人的森林偶遇,成就了一段刻骨愛情。兩人的組合受到天神阻撓,但愛情的力量最終擊破了重重險阻,讓有情人重又團聚。文中著重表現了女神之女不僅寬容大度,而且忠於愛情敢於抗爭,是善良婦女的典型代表。迦梨陀娑的另外兩部劇本是《勇健與廣延》和《摩羅毗伽與火天友》。前者是一部喜劇,描寫了凡世間國王與天國女歌手之間的悲歡離合;後者則較為寫實地描述了巽伽王朝的宮廷生活和社會情形。《雲使》是迦梨陀娑抒情詩創作中的楷模。它是一首格律長詩,由120首四行詩組成。詩中描述中印度的一位流亡者,心中充滿思鄉戀妻之情,故托付雲為使者,將這一片深情寄給住在遠方的妻子。《雲使》文辭優美、悲愴,其詩句在當時非常流行,許多銘文也深受影響。《季節的循環》是迦梨陀娑的抒情詩集,描繪了六季風情,每一季為一章,共六章。迦梨陀娑喜歡在其作品中讚美純真愛情,頌揚人民善良本性,同時也揭露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其在寫作風格上多有創新,追求內容與形式的完美和諧。

首陀羅迦是另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據傳一度為王。《小泥車》是他的代表作。這部喜劇一完成就受到眾人追捧,劇中他將落魄商人與有錢妓女之間發生的嬉笑愛情,描繪得既生動又活潑。這一時期的梵語名著還有伐致訶利的《三百詠》阿摩盧的《百詠》等。

首陀羅迦

笈多時代除了梵文文學蓬勃發展,方言文學也有所創新,其中泰米爾語文學最為突出。泰米爾詩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秩序,創作了一許可證學性較強的詩集。《俱羅爾》和《納羅底耶》是古代泰米爾語文學的名篇。“俱羅爾”是一首箴言詩的詩名,被用來作為全書的書名。此書由1330首箴言詩集成,探討了人生中的法、情、政事。《納羅底耶》也是箴言詩集,共收詩400首,內容涉及輪回、報應、超脫、法律、塵世生活和愛情等。此外,泰米爾語最早的長篇敘事史詩《寶石腳鐲》和《馬尼梅加萊》也出現在這一時期,兩者最早的版本是梵文,因佚,故僅有泰米爾語版本留存下來。

笈多時代雕刻藝術進入古典主義風格時期。古典主義藝術的源流可以追溯到犍陀羅藝術、馬土臘藝術和阿瑪拉瓦提藝術。這種風格是完美的雕刻技巧與理想化美的和諧統一,因此作品呈現出寧靜、平衡、毫無誇張與渲染。比哈爾的灰泥浮雕《蛇公主》、犍陀羅的《王子菩薩》等充分體現了這種雕刻風格,其構圖完美平衡,人物端莊典雅。

古代印度的宗教繪畫大都保存於石窟中,因此石窟和繪畫的發展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笈多王朝之前,已有開鑿石窟供僧人居住的先例,但石窟用壁畫裝飾則為首創。這一時期的阿旃陀石窟舉世聞名,它位於德乾地區的瓦格霍拉河谷,共29窟,皆於二十多米的花崗岩峭壁上開鑿。公元前2世紀自薩塔瓦哈那王朝開始興建,中經許多王朝繼續,直到公元7世紀方完成,前後費時達八百多年。窟內主要為佛教藝術,精湛的壁畫與雕塑共存,令人歎為觀止。壁畫最早約為公元前1世紀的作品,這也是印度留存下來的最早的繪畫作品。《六牙白象本生》、《國王及其從人禮拜菩提樹》等畫作代表早期風格;《對佛陀的引誘》、《坐著的少女》則是笈多時期的佳作。大多繪畫主題都來自佛教故事和佛陀悟道傳道的事跡,也有表現社會情況與自然風光的,如《農村場景》、《波斯的王子和公主們》等。壁畫布局和諧,色彩鮮亮。其製作方法則是先用泥、牛糞和牲畜毛的混合物在石壁上打底,再用細膩光滑的白石灰泥漿磨平當作畫布。繪畫時先用朱砂勾勒輪廓,灰色顏料描繪細處,最後塗色,並用滑石摩擦讓壁畫表面產生光澤。石窟的建築和雕塑也十分精湛,無論總體的構設,還是局部的勻稱,皆具很高藝術價值。阿旃陀石窟曾因佛教衰落以及戰亂的影響,一度湮沒於茂密森林中,直至1819年,一隊英國軍官獵虎,偶然發現了洞窟。英國人羅伯特·蓋爾用20年時間臨摹全部壁畫,公諸於世後引起轟動。不久後,孟買藝術學校校長再次來石窟臨摹,並出版了《阿旃陀佛教石窟畫》,自此阿旃陀石窟馳名海外。此外,阿旃陀石窟西北處的巴格石窟、德乾地區的巴達米石窟和埃羅拉石窟的壁畫同樣精彩絕倫。

古印度石窟群

本文摘選於《不可不知的印度史》,梁悍江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經出版社授權刊發,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文章內小標題與部分圖片為後來所加,編輯:左晨。)

作者介紹

梁悍江 :男,從事圖書采編、古籍整理工作多年,現就職於河北大學圖書館。韓夢澤,男,作家,編劇,出版編著文學、經管、傳記等各類圖書及影視劇本多部,現就職於河北大學圖書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