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女生天生不適合學理科嗎?

基本上每個人在學生時代都聽過這麽一句話。

在數學、物理等領域,女性科學家與男性科學家之間確實存在數量差距。這單純是因為女生天生在理科思維上不如男生嗎?

瑞士中學生數學成績大起底

德國的研究者在瑞士的一個高中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挑選了808名學生,讓他們在一個特定班級的環境中學習四年的必修課程,以便控制除了性別之外影響他們學習的其他變量。

這些學生被分成8組,每組有4到5個班級,每班大約18到25名學生;前6組各有一個全女生班,第7組有三個全女生班,最後一組都是男女混合班。經過四年的跟蹤記錄,發現每個組別中全女生班級女生的數學成績更為穩定,而男女混合班級女生數學成績更容易被男生拉開差距。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實驗將數學相關的心理因素也進行了調查,發現女生對自我的認知程度會直接影響到她們的數學成績。而全女生班級下,女生對自我認可的程度更高,對自己數學能力的信心也更強。

全女生班級下,女生對自己數學能力的信心會更強。圖片來源:heraldsun.com

數學成績不好?那可能是鄰座的鍋!

中國很難像瑞士那樣創造純女生的學習環境,那麽改變周圍環境的男女性別比是不是也會影響女性的成績呢?中國中學的教室座位排列如下圖,通常座位是固定的,比如對於圖中的1號同學,2-6號作為他的前後桌和同桌同學,就始終處於他的周圍。幾位中國研究者做了一個實驗,研究這相鄰5個同學的性別構成對該同學的學習成績的影響。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研究者在開學時隨機安排了各種座位組合。保持了半學期以後,他們對比了不同座位中學生的期中成績情況。他們發現,對於女生來說,如果周圍5個人都是女生,相比於周圍5個都是男生,她的分數要提高0.2到0.3個標準差。而對於男生來說,就沒有什麽顯著的作用。也就是說,在同樣存在男生和女生的班級裡,調整座位旁邊的男女生比例,也會顯著影響女生的成績。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中國的研究者和在瑞士調查的研究者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女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全女生的環境會比男女都在的環境讓她們更容易具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以及積極的自我評價。

性別天賦vs個人努力?學習到底靠什麽?

如果我們把天賦或後天努力視為變量,把成績視為它們的函數的話,那麽環境的差異會給每個女生帶來完全不同的理念。當你認為你的成績只是你天賦的函數時(成績好都是天生的),你就沒有動力付出更多努力來提高成績。當你認為你的成績主要是你努力的函數時(學習到熄燈,清華不是夢),你就會通過更多的努力去提高成績。對成績函數的認知會影響一個人在學習時的投入。在周圍女性較多的環境下,女生更有可能將成績理解為自己努力的函數,從而通過增加努力來提高成績,導致純女生環境下女生理科的成績更好。

女生並非天生理科弱勢,只是環境影響了她們的自我認知。環境圖片來源:pinterest.com

可見,女性的理科弱勢很可能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環境影響到了女性對自己成績函數的認知。在傳統男性強勢的文化系統中,男性有更多受教育的機會,從而呈現出男性在理工科領域具有絕對優勢的表象。到了女性也有平等受教育機會的今天,傳統的教育不平等機制基本不複存在,但是傳統教育機制下形成的理工領域女性不如男性的觀念卻仍然存在著。一旦女性接受自己在理工科領域天生劣勢的觀念,不論這個觀念有沒有依據,它都會直接影響女性在理工學科的努力程度。

Facebook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TED《為什麽女性長官太少》的演講中,她鼓勵女性找回職場的自信和衝勁,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圖片來源:ted.com

所以,正如Facebook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說:“我們女生總會被社會洗腦,總會低估自己的能力。”當我們認清成績是哪些因素的函數之後,就能減小科學領域的性別不平等,讓每個個體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

知識點數學八年級下

函數

撰文 : 李珩、錢江

編輯:大琳砸

少年編委:曹淑然、李嘉怡、車天翼

參考文獻:

Eisenkopf, G.,Hessami, Z., Fischbacher, U., & Ursprung, H. W. (2015).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ingle-sex schooling: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Switzerland.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15,123-143.

Lu, F., &Anderson, M. L. (2014). Peer effects in microenvironments: The benefits of homogeneous classroom group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33(1),91-122.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