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聆聽上古之音 國博古樂器大展講述八千年中華音樂史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以一支8000多年前的賈湖骨笛開場,“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將於明天(8月8日)起在國家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該展覽集中展示國博館藏及向多家文博機構商借的共計200余件(套)文物,包括新石器時代賈湖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代表性樂器,一定程度上系統反映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

賈湖骨笛將中國音樂史延長至八九千年

去年年末在國家博物館開幕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賈湖骨笛也是作為展廳第一件文物,開啟整個展覽。以這件早於孔子時代五六千年的文物啟幕,是為了啟發觀眾思考:孔子之前的文明到底是什麽水準,當時文明已經達到何種程度?

而此次作為“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的第一件展品,賈湖骨笛可謂適得其所。1986年出土自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的賈湖骨笛,是我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樂器之一,屬於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5800年的裴李崗文化,距今約八九千年。

賈湖骨笛,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800年),迄今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樂器之一。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據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項陽介紹,此前我國發現過10萬至20萬年前的石哨,但究竟是滴水形成還是人工製成,還說不清楚。在世界範圍內發現過距今3萬-4萬年的骨笛,只有2個孔,而賈湖骨笛已有6-8個孔,音階很全,在音樂史上意義非凡。

展覽中的這支賈湖骨笛有七孔,表面光滑、製作精良,孔間和上方均有鑽孔前刻畫取準的記號,證明當時製作骨笛已經經過相當準確的計算。根據同批出土的骨笛測試,音質較好,音階結構至少是六聲音階,可以演奏較為複雜的旋律。

“我們可以說中國的音樂史至少有八千年到九千年,就是因為賈湖骨笛這一批文物。”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田青說。

商周時期的兩件青銅大鐃。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石峁遺址出土笙的鼻祖

另一件年代較早的樂器是陝西石峁遺址出土的口簧。口簧是拔奏體鳴樂器,一般長約8-9厘米、寬約1厘米,厚度僅1-2毫米,在我國20多個少數民族中流行。

2018年,考古人員在石峁遺址皇城台東護牆堆積中發掘出了20余件口簧。石峁口簧均為骨質,方形薄片,由牛的肋骨磨製成形,由簧框、簧舌、穿孔等組成,被確認為目前世界範圍內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一次發現。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至公元5世紀的約2500年歷史中,中國北方、蒙古高原以及俄羅斯南西伯利亞地區的歐亞草原東部區域,出土了一批早期口簧,基本結構相似。專家認為,口簧的傳播與流布,可能與古代族群的流動和遷徙以及文化交流有密切關係,是探討歐亞草原廊道早期人群活動的重要線索。

項陽表示,口簧是非常了不起的發明,樂聲非常悅耳,不僅表明我們的祖先在4000年前已經有了很高的加工水準,後來口簧也演變成了重要的樂器——笙。

石峁的口簧均發現於皇城台。皇城台呈金字塔狀,是石峁城的核心區域,已具備了早期“宮城”的性質。這些口簧與皇城台出土的骨笛、骨管哨、陶球哨一起,構建了石峁遺址的音樂形態,彰顯了皇城台作為石峁遺址宮城區的地位和性質。2019年,因揭露出中國史前時代最為壯觀的建築群,反映了石峁社會的高度複雜化和強大的組織能力,石峁遺址皇城台項目入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馬王堆1號墓瑟赴京展出

此次展覽分為四個部分:鶴鳴九皋,聲聞於天;鍾鼓喤喤,大音至樂;絲竹相合,妙音飛花;雲間鑼鼓,日月同輝。大致按照時間和類別順序,呈現中國古代音樂發展脈絡。

早期中華文明遺址中,就有以笛、哨為代表的吹樂器和以鍾、鼓為代表的擊樂器。先秦至漢代,隨著禮樂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樂器更加複雜化,出現了編鍾、編磬等大型樂器,同時,以琴、瑟為代表的彈弦樂器產生,成為文人雅士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中展出了來自湖南博物館的馬王堆1號墓瑟,出土時瑟的25根絲弦完整保留在原位置,25個拱橋式木柱也保持在原位,這是迄今考古發現的唯一上古瑟調弦實例。

西漢早期的馬王堆1號墓瑟,是迄今考古發現的唯一上古瑟調弦實例。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唐代九霄環佩琴。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國家的交流日益擴大,外來樂器廣泛應用於各式演奏場合,詩歌、壁畫等藝術作品記錄了“胡琴琵琶與羌笛”的繁盛景象。墓葬中也出土了大量樂俑,樂俑殉葬之風在秦漢和隋唐五代兩個時期最為興盛,展覽中展出了一組六件插秧村唐墓樂俑,樂俑所執樂器有豎箜篌、拍板、橫笛、排簫、琵琶和笙。另有一組草北坡北朝墓樂俑4件,包括歌唱俑和彈琴俑各一件和兩件侍樂俑,歌唱俑手心攏在嘴前,引吭高歌,俏皮可愛。

插秧村唐墓樂俑。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宋元之際,戲曲藝術正式確立並不斷發展,樂器的運用和改良達到新的高峰,以馬尾胡琴為代表的弓弦樂器的地位正式確立。明清兩代戲曲、歌舞、說唱等包含音樂元素的藝術樣式日益繁榮,塑造了生動多彩的民間藝術成就。

“這次展覽包括先秦的編鍾編磬,唐代到明代的古琴等,通過音樂的歷史彰顯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很多樂器都是難得一見的文物,看到這樣的東西,是緣分也是福氣。”田青說。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協作記者 景如月 浦峰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