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歌舞升平:故宮博物院藏一組樂舞俑再現大唐盛世

一九五三年,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先生將其收藏的六百多件陶俑捐獻給國家,同年入藏故宮博物院,其中有一組樂舞俑,極為引人注目。

故宮博物院藏 鄭振鐸先生捐獻

這組樂舞俑共八件,兩件舞俑,六件樂俑,三坐三立。舞俑均梳雙丫髻,頭微側;上身內穿襦衫,衣袖窄長,外罩翻領半袖衫,下著長裙,束腰,一臂上舉,一臂下伸;一足伸向側前方,另一腿微曲,足穿雲頭履;腰肢柔軟,姿態婀娜,翩翩起舞。樂俑六人均穿襦衫長裙,上身外罩半臂;坐姿三人梳雙螺髻,一人持腰鼓,一人持鈸,另一人從姿勢判斷所持樂器應為琵琶;立姿三人,一人梳雙螺髻,另兩人梳單螺髻,分別持曲頸琵琶、排簫和笙。樂俑有坐有立,與史籍記載中音樂演奏的坐部伎、立部伎相似。

音樂悠揚:唐代音樂演奏

故宮博物院藏 鄭振鐸先生捐獻

故宮博物院藏 鄭振鐸先生捐獻

隋朝建立伊始,便在宮廷內設立清商、西涼、龜茲、疏勒、康國、安國、天竺、高麗、禮畢九部樂。唐太宗貞觀十六年,廢禮畢,增加燕樂、高昌,創立十部樂。唐玄宗時,根據音樂演奏的特點,又將其劃分為坐部伎與立部伎兩大類。坐部伎一般在室內演奏,人數少,技藝高超;立部伎人數多,一般用來舉辦大型歌舞表演。二部伎中的樂舞內容多以表現帝王的豐功偉績、文治武功和國家祥瑞等,具有一定的政治性。

故宮博物院藏 鄭振鐸先生捐獻

唐玄宗還從政府主管的樂舞機構—太常寺中,分離出教坊和梨園兩個機構,負責管理藝人,教習音樂。梨園因訓練地點在長安西北禁苑之梨園而得名,相對教坊而言,其人數少,演奏水準高。馬仙期擊方響、李龜年吹觱篥(即篳篥,一種古代管樂器,也稱管子)、張野狐彈箜篌、賀懷智敲拍板等,皆在其內。

故宮博物院藏 鄭振鐸先生捐獻

鄭振鐸先生捐贈的這一組樂舞俑中的樂俑,立部伎與坐部伎同時出現,在唐代考古中實屬罕見,它表明此組樂舞俑具有較高的等級。《新唐書》等史籍載龜茲伎使用的樂器有笙、簫、腰鼓、銅鈸、琵琶等,龜茲樂盛行於貴族、士大夫之間,為當時時尚。此樂舞俑中的樂俑所用樂器與之基本相同,故推測其可能為演奏龜茲樂的樂俑。

原文作者:趙芸格(作者系:故宮博物院器物部館員)

原文來源:《紫禁城》2018年11月刊《輕盈舞綠腰 慢撚抹複挑:從鄭振鐸先生捐贈的一組陶俑看隋唐樂舞》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紫禁城》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