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內向真的需要被糾正嗎

    聽一個小朋友的媽媽評價自己的孩子說,他就是太內向了,性格不好。突然間,我感覺很心疼那個小孩——因為我也是個內向的人,童年遭遇了很多質疑,後來花了很長時間才接納自己原本的性格。可是,性格真的有好壞之分嗎?內向真的需要被糾正嗎?

    內向並非害羞,更並非慫,內向者在熟悉的人面前、自己擅長的領域和喜歡的話題上,能夠滔滔不絕。內向與外向的人最大的區別只是獲取、消耗和保存能量的方式不同。內向的人從內心吸取能量,需要與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知覺進行溝通,這樣才能保持活力和身心平衡。外向的人從外部世界獲得能量,當周圍充斥著人群和冒險活動時,容易快樂。

    在美國,外向者的人數是內向者的三倍。中國人比較內斂,內向者應該更多些。相聲演員郭德綱一再強調自己是個內向的人,大家每次聽到都笑,把這句話當成段子。其實內向的人未必不能做喜劇演員,也可以演講、主持、管理,他們富有同理心,更善於傾聽,值得信賴。主講哈佛公開課《幸福課》的塔爾教授就是個很內向的人,他說每次講課前都要運動一下,做做心理建設。他分享的內容,總讓人覺得真誠、走心、有深度,跟那些讓現場氣氛活躍,但過後絲毫留不下痕跡的演講者不同。

    美國心理學博士馬蒂·奧爾森·蘭妮的《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教人正確看待內向這種性格,並教給父母如何跟內向的孩子相處。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更加了解自己,並給童年的自己一個擁抱。內向的孩子需要父母幫助他們做自己,被接納、被欣賞,而不是為內向性格感到羞愧。

    性格並沒有絕對的好壞,所有的人都需要建立一定的人際關係,也需要平衡。內向的人需要適度參與外部世界,否則就會自卑,或者迷失;外向的人也需要適當的休息和安靜的思考。

    內向的人容易被誤認為“不友好”,如果家有內向的孩子,父母要發揮橋梁作用,幫助別人理解他們表達友好的方式,同時製造機會讓孩子表達感受。內向的孩子非常擔心肢體衝突帶來的精力損耗,所以傾向於忍氣吞聲,他們需要在安全的環境中練習處理衝突,否則將會無法用生氣來保護自己。父母可以示範如何化解衝突,教他們如何道歉,鼓勵他們大膽表達想法。

    看到這些,我想到很多新聞,許多人都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比如電影《芳華》裡,何小萍的悲劇就是性格的悲劇,不會表達,也不善於處理矛盾衝突。她的軍裝遲遲未能發下來,想借別人的軍裝拍照片寄回家,不知怎麽開口,就抽空偷偷穿走,以為不會被發現,可遭到了群嘲,被定性成“小偷”。何小萍既自卑又自尊,害怕被拒絕,也就本能地逃避溝通——事實上,一旦提出了要求,難題就交給對方了,別人未必不肯借。

    何小萍是個內向的人,她有許多優點,刻苦、堅持,做事踏實,業務能力強,善於覺察別人的善意。她的優勢讓她能夠被挑中進入文工團,可她的家世和性格讓她在集體中受到了排擠。

    那個年代的父母大多忙於生計,很難把養育孩子當成一門學問,內向的孩子就更難過一些,容易變得擰巴、羞恥、自卑。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好的引導,何小萍也許就會過得幸福了吧。但願現在內向的孩子們都能被善待。

閆晗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8年06月05日 08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