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做智慧父母,接納自己,接納孩子

播放GIF

播放GIF

《由內而外的教養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由內而外的教養·做好父母,從接納自己開始》

中國古老的智慧總結道:性相近,習相遠。出生時氣質相似,但是隨著各自生活環境的影響,每個人的習慣都會產生差異。家庭環境,尤其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這本書,《由內而外的教養·做好父母,從接納自己開始》便是一本介紹父母培養孩子的書,與我們一般的育兒教育不同,它告訴我們:

糟糕的親子關係往往與我們的幼年經歷有關,理解自己,接納自己,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及時修復與孩子破裂的親子關係,是成為好父母的重要條件。

本書由丹尼爾·西格爾和瑪麗·哈策爾合著完成。丹尼爾是哈佛大學的醫學博士,也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瑪麗·哈策爾是兒童發展專家。他們通過長期的實踐,將研究所得用來幫助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接下來我們跟隨作者,在他們的引領下學習如何養育子女。

妥善處理早年經歷

成年後,未妥善處理的早年經歷將會影響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並往往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對此,作者瑪麗在書中舉了她自己的例子。

瑪麗帶孩子買鞋時嘴上鼓勵孩子挑選自己喜歡的,但實際行動對孩子挑選的鞋子不滿意,並以自己的意志為主。

瑪麗的行為打消了孩子挑選鞋子的興奮,也把她自己和孩子都折磨的筋疲力盡。

在一次沮喪的買鞋之旅後,瑪麗的兒子問瑪麗,小時候是不是也討厭買鞋。

瑪麗回想起小時候的經歷,她的鞋子總是母親說的算,並且總買不到自己中意的鞋子,母親花錢時不甘不願也讓瑪麗擔驚受怕,對瑪麗來說,內心總想逃離和買鞋有關的場景。

瑪麗認為,正是自己小時候不愉快的經歷影響了她和孩子的關係,讓她焦躁的事情不是現在給自己孩子買鞋的經歷,而是幼年自己買鞋時的種種不愉快、焦慮等未妥善處理的經歷。過去的經歷才是造成了當今的局面的真正原因。

過去未解決的問題將對之後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那麼如何妥善處理過去痛苦的記憶呢?

作者告訴我們可以通過自我反省,通過描述自己過去的經歷,並且在面對過往經歷帶來的負面情緒時,勇敢的加以接受。

如此,一步步加深對自己過去經歷的認識,當接受了那些不好的經歷,便可以逐步將他們與現在的生活分離開,最終控制住它們的影響。

就如何去描述自己過往的經歷,本書認為,講述生活故事是幫助理解生活中所發生一切的有效手段。無論對個人還是整個人類社會,故事都是非常重要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故事讓我們與他人聯繫起來,形成歸屬感,有些故事會影響我們對社會的感知。

而為了描述生活經歷,需要講述故事,並分析這些故事,從中挖掘意義,這樣就可以使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

特別是作為父母,通過解讀自己,不僅自己獲得成長,也有利於孩子認識他們的生活,並與孩子建立充滿情感交流的良好關係。

在童年時發生的很多事情,我們當時並不能理解,或者理解的尚不透徹。

隨著我們的成長,通過學習以及與同學、老師、同事、朋友的接觸,現在回頭分析自己生活經歷,特別是未妥善處理的經歷,將會有更好的認識。

對於不好的經歷,去接受它而不是審判它,尊重自己的感情和情緒,不要指責自己,創傷和痛苦需要時間和耐心。

認知情緒學會控制

我們總會有被情緒所掌握,陷入失控狀態的時候。情緒不僅影響我們內心感受,還影響著對事物意義的判斷,最終傳導到我們與孩子的關係。

引起父母失控的原因,往往是過去的人際關係問題或創傷經歷與現在的經歷聯繫了起來。

書中舉了一個作者接觸並治療的案例。

一個父親,在被拒絕的時候,尤其是被女兒拒絕的時候會有瘋狂的感覺。

據這位父親描述,這種瘋狂的感覺讓他彷彿即將進入一個隧道,離開周圍的人群,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有時候他會憤怒的沖女兒大吼大叫,被狂暴控制,無法自持。

這位父親幼年時,他那易怒的酒鬼父親經常發酒瘋,而他常常不幸的成為犧牲品。

所以現在,每當他的女兒達不到他的要求,並且表現出拒絕,反抗的時候。

這位父親心理便發生一系列變化,情緒開始憤怒,最終整個人都失控。

在治療前期,這位父親很難承認自己對女兒有瘋狂的舉動。通過治療,他逐漸能客觀而有距離的反省自己由平靜變為失控的精神變化。

了解了自己酒鬼父親對他的所作所為如何影響了現在的行為,這位父親明白了自己發怒的原因。

有了這種認識,他開始學著對自己的經歷做出解釋,並把過去與現在聯繫起來,最終有效的控制了自己。

父母除了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要知道怎麼回應小孩子的情緒。

一般父母都知道,在與孩子相處時,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分享和鼓勵積極情緒,安撫減少負面情緒。

不過本書也指出,這種鼓勵或安撫需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評價。

所謂適當的評價就是孩子內心的感受與外在經歷一致。

如果這種評價只是表達了父母內心的感受,而與小孩子實際的感受大相徑庭,那麼鼓勵或安撫將毫無作用。

當然,也不是說父母要一直聆聽孩子和反思經歷,孩子也要有自己的太空。過度關注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困擾。

和諧、融洽的情感交流可以給他們建立安全感,同時也是對個人自尊和人格的尊重。

這不僅能為親子關係打下基礎,還能為孩子與他人的關係打下基礎。

有效溝通保持聯結

有效的溝通有利於建立互相信任的親子關係,也是人們培育和建立人際關係的核心所在。

其溝通重點在於不僅僅注重溝通的內容,更加註重溝通的過程。

作為父母,需要學會適時溝通及協調配合的溝通這兩種有效溝通。

所謂適時溝通,是接受對方發出的資訊,自己能夠理解,最後做出恰當反饋的過程。

具體到親子關係中來說,交流的每個瞬間,父母能立即感受並理解孩子發出的信號,並及時地做出回應。

為了達到適時溝通,父母要用心傾聽,而不要隻專註於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即便不能立即明白孩子的意思,也要知道孩子在表達有某種需求的願望。

對適時溝通,作者舉了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兩歲的兒子滿懷熱情迎接剛下班的媽媽,想與從分離了一天的媽媽那裡獲得媽媽的愛。

但是媽媽專註於自己的想法,想要先換掉衣服,然後再去照顧孩子。

媽媽的忽略引起了孩子的不滿,孩子開始哭泣,媽媽仍然想先換衣服再照料孩子,孩子變得急躁,大哭並開始躺地上惱人撒潑。

孩子的行為惹惱了媽媽,媽媽不想縱容這種「壞行為」,也就不打算再給孩子積極的關心。

孩子的積極迎接便是溝通的信號,但是媽媽沒有理解到,也沒有回應。孩子感到不被理解,他們的情緒低落,甚至削弱了與人交往的動力。

溝通是一個人的感覺與另外一個人感覺互動,沒有理解對方的感受,導致了溝通的無效,很小的問題變成了大問題。

以適時溝通為基礎,應當進一步發展出協調溝通。

協調溝通是一個探索,理解,融入的基礎上進行的溝通。這種溝通要求既能尊重孩子的感受,又能尊重我們自己。

單向的迎合孩子而忽略自己,容易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性,過分依賴父母,雙向的協調溝通可以讓孩子通過觀察父母的情緒反應學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考慮問題。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在溝通時把注意力放在了溝通內容上而忽略了過程,可重要的不僅是內容,溝通,更多的體現在過程中。

解讀生活給孩子以安全感

心理學上有個分支學科,被成為依戀理論,認為孩子與其照顧者的關係和交流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它認為父母與孩子最好的狀態就是形成安全依戀,也就是俗稱的安全感。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讓他從小就與照顧者形成安全依戀。

如果自己幼年沒有獲得安全感,就要通過自我思考,回顧和父母的關係,以便與自己的子女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有研究證明,即便童年的經歷沒能形成安全感,只要能夠清晰的認識自我和改變自我,成年後依然可以給自己以及子女以安全感。

本書講述了一位母親的故事。

這位母親的父母都很在乎她,但是她的父親有躁狂抑鬱傾向,這使她的成長不是很順利。

父親對她成長的影響甚至持續到了她20歲的時候,只是她自己對此一直沒有意識到。

在她的孩子出生後,一旦孩子吵鬧,她變得手足無措。因為從她內心來說,當有人情緒不穩時,她會感到恐懼。

她原本以為這都是來源於自己的性格。直到後來,她父親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治療,她才意識到父親的病情給她和她兒子帶來了一定影響。

這位母親開始認真地分析自己,結果發現與孩子相處時對孩子的照料不夠細心,這才是導致她手足無措的真正原因。而現在,她成為了一個很好的母親。

要解決遺留問題,就要回顧這些事件,思考它們對人生及人際關係造成的影響。

這位母親便是,在成長過程中她遇到了困難,但她對這些不幸經歷做了仔細分析。

她認識到,童年時和父母的關係不僅對她自身的成長、而且對她作為母親的角色產生了影響。

她對生活經歷的不斷反思,對自己和家人產生了積極作用。對她和她的孩子來說,這都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她不僅為作為成人的自己贏得了安全,而且在對孩子的撫養上也找到了恰當的方式。

我們註定不會重複父母的生活,也不想重複自己不好的經歷。解讀生活能使我們超越過去的局限,為自己和孩子創造新的生活。

親子關係的破裂及修復

在與孩子溝通交流時難免會有誤會 、爭吵或其他衝突。每一次衝突的發生都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破裂。

無論衝突的大或小,破裂一旦發生便要及時修復,不然會造成更加嚴重的破裂。

作者講述了他帶領12歲的兒子去玩具店的故事。

某天,他特意騰一天中唯一的空閑時間帶兒子去買遊戲機配件。

結帳的時候兒子看中了一款較貴的新遊戲,便想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買,但作者覺得太貴,不想兒子買。衝突就此發生,兩人起了爭論。

因為沒有及時修復,破裂加劇,兒子威脅要向媽媽告狀,作者也氣的把遊戲配件摔上櫃檯,什麼都不買了。

當作者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後,他向兒子道歉,並說了對這件事的看法。好好交談過後,兩人還互換角色,重新表演了發生在玩具店的事。

父子的衝突是因為父親沒有聽孩子的表達,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沒聽到兒子期待這個遊戲已久的心聲。如果父母隻重視邏輯思維,就會陷入無休止的爭論。

對於年幼的孩子,用角色扮演,玩木偶、講故事或畫畫等輔助方式幫助他們理解發生了什麼。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衝突都需要父母去妥協。無規矩不成方圓,給孩子立規矩對他們意義重大,這能教會他該與不該,讓他了解想做的事情是否安全合適。

書中說到,如果因為立規矩這樣的事情發生衝突,孩子難過時家長不要懲罰或寵溺他。讓孩子繼續難過,這是孩子學會處理和忍受消極情緒的好機會。

此時,作為父母能為孩子做的最溫柔、最有益的事就是讓孩子有自己的情緒,並讓他知道父母理解他的難過。

無論是哪種破裂,在父母主動進行聯結之前孩子都是無法自行恢復的。作為父母,有責任也有義務去主動嘗試修復親子關係。

如果不去細細品讀本書,或許會認為它是以理解自己作為切入點,單純的告訴父母要關愛孩子,疼愛孩子。

其實書中所說疼愛孩子,也強對疼愛度的把握。要做到對孩子放飛但不放任,關愛但不溺愛。

特別要強調的是父母要通過學習,理解自己,接納自己。這不單單是養育孩子,做一個好父母所需要的。個人成長,以及獲得幸福快樂的生活也都要從此開始。

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銘上寫道「我永遠都沒有長大,但我永遠都沒有停止生長。」

教養孩子,面對的是一個鮮活而又不盡相同的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父母要從生活、從經歷中學習,摸索,尋找出最適合的方式。

當然,發現自己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不要灰心,更不要自責,並不是父母完美無缺才能教好孩子,發現問題是成長的開始。

細心,活在當下,寬容和尊重,保持這些優良的品質,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便在向好父母不斷邁進。

養育孩子為我們提供了一次終生學習的機會,孩子的存在鼓勵我們成長與進步。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二百九十九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註:配圖來自網路

*文:白妤瞳,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

*註:如果你也想成為慈懷每天一本書的簽約作者,歡迎後台回復「閱讀達人」了解相關事宜。

【慈懷每天一本書】

你的心靈成長圖書館

帶你在碎片化時代

高效地吸收好書精髓

【點擊下方小程式,立即參與內測版體驗】

:chdsh03】購買

今日話題

接納自己,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及時修復與孩子破裂的親子關係,是成為好父母的重要條件。讀完這篇文章,你知道如何接納自己嗎?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